月份: 2022 年 4 月

台灣美食香飄「壯族三月三」

〔本報特約記者 姜文驊報導〕2022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廣西桂林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桂林市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組織台商在桂林七星公園承辦桂林台灣美食文化展,讓市民和遊客感受現實版的台灣美食,增進桂台文化交流。 小遊客在台灣美食展位前拍照。 台灣美食文化展設在公園中央,各類台灣食品琳琅滿目,其中鹽酥雞、木瓜牛奶、鳳梨酥和珍珠奶茶最受市民和遊客歡迎。台灣台南的特色美食鹽酥雞深受小朋友喜愛,展位前,一位小朋友還意猶未盡,舔著指頭說:「下次要帶最好的朋友來分享。」遊客對木瓜牛奶也紛紛豎起大拇指,詢問店面設在哪裡,想要到店裡光顧品嘗。「我們對自己的產品很有信心,相信在桂林能打開市場。」台商趙先生表示,雖然當前疫情持續影響,但他們相信堅持做好食品品質和衛生,未來的路一定會走得更久更遠。

95支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參與福建228個村莊的建設

〔本報特約記者 江琳報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近年來,福建陸續出台《關於鼓勵台灣建築師來閩參與鄉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試行)》《關於深化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2021年,福建出台政策,省級財政安排5000萬元人民幣支持100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項目,開展鄉村規劃設計等陪伴式服務。這些政策措施旨在鼓勵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來閩開展鄉建鄉創工作。「惠台政策多」「趕上了好時代」,是諸多台灣建築師、文創團隊的心聲。截至目前,共有95支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300多名台灣鄉建鄉創人才參與228個村莊的建設,鄉村的變遷講述著兩岸融合發展的生動故事。閩西北,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春意盎然。「一期已經完工,往前走是二期,我們規劃了海峽兩岸陶文化交流基地、蕉嶺星空營地……」踏著待修的土路,台灣建築師蔡幸爵帶著記者一邊參觀一邊介紹。小蕉村深處,有一座二層的木構宅院,這是蔡幸爵團隊的工作生活場所。宅院入口處,一片片釉色發黃的瓷片錯落有致地鋪陳在蠟染的藍色布料上。「這是在小蕉村周圍發現的宋代至清代的民窯陶瓷殘片,也是我們來到小蕉村的主要原因。」蔡幸爵說。在台灣從事建築行業20餘年,2008年,蔡幸爵來到大陸。「大陸地大物博、文化多元,一個村莊就是一個不同的風貌。」蔡幸爵說,「這些年,大陸鄉村振興、惠台利民政策都非常好,大陸廣闊的市場和機遇很有吸引力。」初到大陸,沒有品牌,蔡幸爵也有接不到項目的苦惱。他與大陸朋友一起摸索,終於找到突破口——入鄉駐村,開展陪護式服務,從設計、監工一直到助力當地產業發展。「我想,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他說。在小蕉村,蔡幸爵一待就是3年。他甚至把在大陸的「總部」也安在了這裡。「4月底,我們準備邀請約40名即將畢業的台灣大學生來這裡實習。」蔡幸爵說,「台灣學習建築、文創等專業的大學生比較多,但市場有限,難以吸納那麼多畢業生。大陸有這麼多暖心的政策,台灣的畢業生完全可以乘勢而為,來這裡施展本領。」近年來,蔡幸爵團隊與台灣10餘所大學合作,每年邀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到專案來實習,也有不少學生留下來工作。「過去,別人介紹我時常說,這位是台灣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現在,大家會說,『你是拿著規劃設計圖的福建農民』。」台灣青年設計師張欣頤說。有人問: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往城裡跑,為什麼風華正茂的你們喜歡待在鄉下?「趕上了好時機,大陸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讓我們有靈感去勾畫美麗鄉村的未來。」張欣頤說,「在村裡,還有一群把我們當自家人的村民。」泰寧縣際溪村,是張欣頤團隊在福建的第一個鄉村營造項目。山水環繞的「靜心書院」、仿古的「李家客棧」、青翠的「李家菜地」、古樸的「創客坊」……漫步村中,悠然雅致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選擇留在福建的,有不少是已在台灣頗具聲名的建築師。參與規劃設計台北淡水「漁人碼頭」景觀工程的建築師吳正隆便是其中之一。「2014年來到福建,我原想著做一兩個項目就回台灣,沒想到一直做到現在,連家人都跟著來過年。」吳正隆說,「可以說,福建一村一面,讓我們充滿好奇,也很有動力。」挨家挨戶走訪、製作效果圖、徵求方案意見……最近,吳正隆正著手規劃羅源縣起步鎮集鎮環境治理二期工程。起步鎮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宋代木構式廊橋,村裡的老人習慣坐在古橋上拉家常。「我經常會來古橋,和村裡的老人家聊天,聽他們講鎮裡的歷史及兒時的記憶。我們很容易打成一片。」今年已60歲的吳正隆說,幫助村民們留住鄉愁,是他工作的重心。為修復古橋製作方案、修繕起步鎮古厝、細化長者食堂各項規劃……吳正隆向記者細數他的工作計畫。「越做越有勁兒,也越來越有成就感。」他說,希望承接的每個項目都與以往不同,這都是新的挑戰。台灣海峽最窄處的一側,是福建平潭島。島上的北港村依山傍海,山間一座座黛青色石頭厝猶如童話中的城堡,「海風吹來時,山上的石頭甚至會『唱歌』。」北港村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吸引著台灣青年林智遠。平潭,是林智遠來到大陸的第一站。「從平潭坐船就能到台中,比我去廈門還快。」他說。聽說林智遠從台灣來,村裡不少年長的人會興致勃勃地提起,自己的親戚朋友早年去了台灣,詢問是否相識。「我們感覺沒有隔閡,很親近。」林智遠說。在福建,林智遠收穫了意外的驚喜——找到了自己的祖籍。在漳州平和縣調研時,林智遠發現了一座林氏宗祠。「族譜上寫著我們來自平和,這在台灣一直沒找到,沒想到我們的根就在福建。」他說,在平和吃的好幾道菜,和在台灣時吃的一模一樣,「連麻糬蘸花生碎的吃法都一樣」。台灣青年曾芝穎到福建6年了。近年來,曾芝穎邀請了不少大陸團隊加入她的項目中,「鄉創鄉建講求因地制宜,需要大陸團隊的共創。」在她看來,兩岸夥伴經由認識、理解,一起經歷,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我們朝著共同目標奮鬥,早已不分『你我』,我想這就是融合。」她說。來自台北的吳仁珷從事旅遊文創工作,他和團隊向台灣多所高校文創專業學生推介福建文旅資源及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計畫今年上半年組織10餘個台灣青年團隊,到福建鄉村深耕創業。當前,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為來閩發展的台灣團隊提供各項服務,如政策諮詢、專案對接、協助辦理相關申報材料等。「希望説明台灣團隊更快地熟悉情況,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秘書長陳順傑說。

淨零碳排計畫具體配套看不見 2025跳票再騙2050?

■ 轉載自臉書/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國發會上月30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關鍵的發電來源部分,再生能源占比將從2025年的兩成,大幅拉高至六到七成,並納入約一成的氫能電力、百分之一的抽蓄水力,並保留20%-27%的火力發電,搭配碳捕捉封存(CCUS),達成電力供應的去碳化。國內三大工商團體一致認為,政府在講「做不到的天方夜譚」。國民黨1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質疑國發會提出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根本就是空話,國民黨團提出6項淨零排放規畫問題重重:一、再生能源占比大幅增加。二、低估淨零轉型成本。三、預算編列不足。四、減碳目標低於國際標準。五、後續執行沒有研擬可行性方案。六、缺乏治理架構。因此,國民黨團主張,「淨零排放」後續執行才是重點,強烈要求蔡政府應盡速提出可行性方案及配套,好讓國內產業遵行,確保全體國民健康權益!總召曾銘宗表示,節能減碳是世界發展趨勢,也是台灣急須提早面對因應的問題,關係到全體國人健康權益,也攸關我國產業發展。因此,國發會提出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到底可不可行?國民黨團將會強力監督。曾銘宗指出,根據國發會公布的路徑和策略,再生能源部分,將提高到供電的6-7成,這張「遠期支票」根本無法兌現,因目前再生能源僅有7%,蔡政府開出的2025年再生能源要達20%的支票,就已經跳票了,遠期支票更是無法兌現。此外,淨零轉型成本部分,韓國每年3,000億元,我國只有1,000億元,根本就是嚴重低估,勢必會影響未來執行的深度、廣度和成效。曾銘宗表示,2050淨零排放8年9,000億元預算,一半來自國營事業,近年台電、中油財務狀況極為吃緊,到底是政府補助?還是國營事業要自行支應?未來是否會反映到電價、油價上?2030年減碳目標10%-30%,遠低於國際標準45%,勢必將會遭到國際質疑我國減碳決心。更重要的是,「淨零排放」後續執行問題,政府不能只提出路徑,必須研議出可行方案,當國內工商團體都認為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是「天方夜譚」,根本就是口號、畫餅充飢、不具可行性。曾銘宗表示,2050淨零排放缺乏治理架構,蔡政府是否訂定特別條例,竟推給下一任政府,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最關鍵的治理架構,既無專法可管,也沒有獨立執行機關,也沒有人控管相關進度。曾銘宗表示,攸關2300萬國人健康權益,和台灣產業未來的發展,國民黨團主張「淨零排放」後續執行才是重點,要求蔡政府應盡速提出可行性方案及配套,好讓國內產業遵行,確保全體國民健康權益!經濟委員會召委謝衣鳯表示,從國發會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中,發現有非常多政府做不到的部分,先暫且不討論2050年再生能源比例是否能夠靠著新興技術達標,就從近期政府再生能源達標的比例來看,台灣電力2022年裝置容量的數目,再生能源(風力+光電)只有12千瓩,預計到了2025年要達到20千瓩、2030年達到40千瓩,以目前的速度根本就無法達到預期裝置容量的目標。謝衣鳯指出,經濟部、台電經常把「裝置容量不等於發電量」,沒有這麼多的裝置容量,根本就沒有辦法達到發電量,沒有發電量的能源配比,根本就是空話、空談。謝衣鳯表示,目前代理台電董事長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3月31日在經濟委會進行「強化電網千億預算計畫」報告時說,2025年所有再生能源裝置穩定性不足,因此都要配備10%儲能設施,2025年儲能設施只有2千瓩,但是根據國發會的淨零排放路徑圖,再生能源必須要有5.6千瓩的儲能設施,這代表目前的現況,跟淨零排放路徑圖根本沒有辦法媒合,國發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到底有沒有跟政府所有部門和企業溝通?以目前的時程和進度,根本無法達到國發會所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目標。謝衣鳯進一步表示,根據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到了2030年電動車要達到30%,但是根據監理處汽車領牌數統計顯示,2021年電動車與油車相比只占1.8%,在10年內要達到30%目標,現階段看不到政府提出什麼樣的政策、配套和誘因,包括充電樁、快充站的設置數量,有沒有法源依據在老舊社區內裝設相關充電裝置?有沒有進行過跨部會協調?龐大的電動汽機車數量在充電同時,有可能對目前脆弱的電網產生嚴重的衝擊,政府是否已經做好準備?目前國內電動機車數量將近12%,要達到2030年35%的目標,仍舊非常遙遠。謝衣鳯強調,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不應該只是畫餅充飢,必要用具體行動、預算和政策作為,來告訴國人如何達到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的目標。副書記長吳怡玎表示,2050淨零碳排說的就是政府如何達到能源轉型目標,現在台灣的發電裝置有70%屬於二氧化碳排放,能源要轉型,電夠用嗎?發電夠不夠乾淨?根據國發會預估,我國電力成長1.5%-2.5%,比鄰近韓國2.5%-2.6%還低標;此外電力成長與GDP成長有相關聯,根據國際能源組織(IEA)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有3%成長,台灣每年預估GDP成長,在2020年3.36%、2021年6.45%,今年有4.42%,跟國發會電力成長預估相比較,台灣電力真的夠用嗎?吳怡玎指出,台灣的電夠乾淨嗎?2021年台灣火力發電占比83.37%,跟全球63%的火力發電比高出許多,能源轉型能真的夠改善現有高佔比的火力發電?令人懷疑。再根據國發會的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在火力發電部分還佔有20%-27%,要靠碳捕捉、碳儲存來減碳,但是火力發電的碳捕捉、碳儲存的技術不純熟,現階段商轉的碳捕捉一年才100萬公噸二氧化碳,在國際能源組織(IEA)計畫到2050年火力發電(石化發電)利用碳捕捉、碳儲存來減碳,也只有5%,國發會居然規劃到27%,實在有夠誇張。台灣電力已經不夠用,也不乾淨,光是發電一年碳排放就達100多億公噸,不只是碳捕捉技術不純熟,碳儲存連台電都不曾實驗過,是要打到地下?國發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實在令人失望。副書記長陳以信表示,國發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公布之後,蔡政府根本就是靠一張嘴減碳、空話大餅,代理台電董事長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說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說是「挑戰」,不是「困難」,事實上不是「挑戰」,根本就是「跳票」,去年9月蔡英文總統為了配合世界發展趨勢,開始制定2050淨零排放目標發展方向,但是根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定,政府必須在去年9月提出溫室氣體國家報告,直到今年2月才提出,已經違反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13條之2「每3年必須提出溫室氣體國家報告」的規定。陳以信進一步指出,溫室氣體國家報告不但遲到了好幾個月,報告內容竟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都未提到,蔡政府這份溫室氣體國家報告完全沒用,有此可以證明蔡政府在淨零排碳完全沒有整體規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根本就是空話大餅,減碳只靠一張嘴。

【就事論世】巴基斯坦政局生變 是汗恩執政不力還是反對黨勾連外力奪權?    

■ 本報編輯室 人口超過2億的核武大國、中國在南亞最重要盟邦巴基斯坦,近幾個月來深陷政治動亂。國會10日凌晨投票通過不信任案,罷黜總理汗恩,出身政治世家的反對黨領袖夏巴茲.夏立夫可望繼任。但汗恩指控反對黨勾結美國,陰謀奪取政權,呼籲支持者走上街頭示威抗議。板球明星出身的汗恩2018年當選總理,原本可任職到明年8月。但巴國自1947年獨立以來,18位總理無人做完5年法定任期,而且被政變、被暗殺、被處決者比比皆是,但「國會以不信任案倒閣」倒還是首開先例。巴國政界貪腐成性,軍方干政成習,汗恩除了作風與施政頻生爭議,失去軍方支持更是垮台關鍵因素。2022年4月10日,巴基斯坦國會通過不信任案,總理汗恩垮台,支持者與反對者都走上街頭,汗恩的正義行動黨在342席的國會中僅有155席,近來連自家議員都有不少人倒戈。反對黨上周發動不信任案投票,汗恩則以解散國會、提前大選來反制。後來巴國最高法院做出判決,認定不信任案投票應繼續進行。反對黨最終以過半數2票的174票將汗恩趕下台,汗恩陣營的議員則集體退席抗議。反對黨指控汗恩經濟政策失敗,導致通貨膨脹一發不可收拾。汗恩垮台之後,反對黨「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夏立夫派)」領導人、前總理納瓦茲.夏立夫么弟夏巴茲.夏立夫可望繼任。但目前的「反汗恩」聯盟龍蛇雜處,包括幾個宗教色彩激進的小黨,而主要反對黨與巴基斯坦人民黨都貪腐成性,未必能獲取多數民意支持。巴基斯坦反對黨領袖夏巴茲.夏立夫認為,汗恩上台後推進巴國與中國、俄羅斯的關係,引發美國不滿,因此與反對黨聯手對付他。今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入侵烏克蘭當天,汗恩就在莫斯科,並與普丁舉行會談。在阿富汗問題上,汗恩與華府也有嚴重摩擦。此外,近年中國崛起,與巴國展開密切的經濟與軍事合作,也讓華府深懷戒心。對於汗恩的指控,美國國務院矢口否認。汗恩2018年上台時,誓言要終結貪腐、振興經濟,打造一個「充滿機會、公平正義與獨立自主」的「新巴基斯坦」,但執政3年半下來,他的反貪腐改革計畫停滯不前,雙位數通膨居高不下(目前約12.7%),國家財政債台高築,親中親俄的外交路線也引發不少人批評。2022年4月10日,巴基斯坦國會通過不信任案,總理汗恩垮台,支持者與反對者都走上街頭,分析家指出,汗恩目前只能期望國會倒閣引發大規模示威抗議,迫使新總理提前大選,讓他與PTI有機會奪回政權。汗恩呼籲支持者:「各位必須捍衛自己的未來,捍衛自己的民主、主權與獨立……我拒絕接受一個外力扶植的政府。」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南亞專家庫格曼表示,汗恩的反美訴求與陰謀論在巴國會得到許多民眾認同。美國長期介入巴國政治,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更強迫巴國加入反恐戰爭聯盟,相關行動經常導致巴國與阿富汗平民傷亡,因此巴國從人民到軍方都有深層的反美情結。

【2022選微鏡(51)】羅智強欲選桃園被「洗臉」 國民黨確實應有更好的人選

■ 本刊特別報導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請纓參選桃園市長,黨中央卻稱「地方一面倒認為羅智強很弱、民調低」,引發熱議。羅智強因經常在網路針砭時事,擁有全國性高聲量、高戰力,過往在藍營內部有「戰神」稱號,不過,自從月初羅發布4點聲明宣佈爭取桃園市長提名後,國民黨秘書長黃健庭絲毫不給面子,直言地方一面倒地認為羅很弱,並主張光靠網路空戰聲量取勝非常困難。從選民結構觀察,桃園市傳統上被認為「藍大於綠」,不過2014、2018年市長選舉,國民黨候選人吳志揚、陳學聖分別拿下46萬3000與40萬7000票,就算上屆選舉整體情勢對國民黨有利,票數仍在減少;加上去年底被視為基本盤指標的公投投票,4個公投案同意票數均未突破40萬,顯示國民黨在桃園組織實力並未擴張、僅維持持平狀況,加上近年人口結構轉變,年輕選民、政治立場中間選民人數增加,藍營勢必得積極拓展票源,才有勝選可能。羅智強聲量遠超藍營可能人選,但恐是「同溫層限定」,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底間,羅智強與桃園市國民黨立委魯明哲、呂玉玲、萬美玲的網路聲量表現。結果發現,在調查期間半年內,羅聲量雖高達68萬則、占4人整體95%。但細看他的聲量結構,源於他個人粉專的聲量就占了85%,且扣除羅自己和藍營「同溫層」粉絲專頁後,只剩約9萬9000,顯示羅的總體聲量雖高,但跨不出同溫層。反觀魯、呂、萬等3名潛在候選人,非同溫層的頻道都有30%、37%、31%聲量,雖然整體聲量不敵羅,但卻在打入「非藍」族群更具優勢。網路數據顯示,過去半年來,羅智強聲量最高的幾個話題中,除了羅自身是否參選桃園市長的消息外,包括宣傳四大公投(占整體聲量的3.86%)、台灣基進前立委陳柏惟罷免案(2.74%)、公投綁大選辯論(2.62%)、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前男友林秉樞家暴案(1.95%)均登上「話題排行榜」,其中更以被視為藍綠對決主戰場的公投議題聲量比重最大。另外,用以激勵國民黨士氣的「希望公車」,除了占整體聲量的2.51%外,該話題在社群上也吸引大量藍粉「長輩文」分享、留言支持,互動數達26萬次,由此不難窺見,羅智強給外界的印象與支持者輪廓已經定型,他深獲鐵藍族群喜愛,但目前也只有深藍群眾愛他,想要改變自己的網路聲量結構,甚至突破自身框架限制,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國民黨在桃園市長選戰已經連續2屆敗選,今年適逢民進黨籍的桃園市長鄭文燦任期屆滿,綠營人選又懸而未決,對在野黨來說是一大機會,且若能終結民進黨執政、收復失土,對國民黨想在2024大選有所突破將是一大助力。因此,國民黨在桃園市的提名必須以勝選為考量,而羅智強過去並沒有耕耘桃園的經驗,突然宣佈空降參選,凸顯出自身在地方不得人和的窘境,且儘管坐擁網路高聲量,但因深藍定位明顯,恐難爭取中間選票,在空戰方面也不一定占據優勢,在陸、空戰都存在劣勢的狀況下,國民黨在桃園確實應有更好的參選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