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4 月

首單!台胞在榕體驗數字人民幣支付

〔本報特約記者 閔足報導〕4月3日下午4時,在服務台灣青年創業的唯美客文創聚落園區,台灣青年黃德祐打開「數字人民幣」APP,掃一掃便完成了消費支付,購買了一杯咖啡。這是數位人民幣在福州試點後,首位台胞使用數位人民幣進行線下場景消費支付。 在此之前,黃德祐主要用微信和支付寶進行消費支付。得知數字人民幣在福州試點後,他立即下載了「數字人民幣」APP,想嘗「新」體驗下。半個小時後,全國台企聯副會長、福州市台協會榮譽會長、福州福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奕廷也成功開通註冊「數字人民幣」錢包,順利完成數字人民幣的購物支付體驗。「秒刷支付,非常好用呀!」陳奕廷表示,希望能增加更多的應用場景,他將會首選使用數位人民幣進行消費支付。據瞭解,台胞僅需通過大陸手機號碼便能開通,數位人民幣四類錢包,支付方便快捷。目前,三坊七巷、上下杭、煙台山等景區和東百中心、台江萬達、愛琴海購物公園等商圈的部分商戶,以及永輝超市等已可以接受數位人民幣支付。福州數位人民幣試點應用場景正向交通出行、購物消費、生活繳費等領域拓展,加速融入百姓生活,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支付體驗。

台胞邱慶齡:我在浦東做志願者

〔本報特約記者 張笛報導〕4月5日,台胞邱慶齡所在的社區已經封控兩周。社區封控期間,他報名成為了社區志願者,幫助鄰居們運送物資。 邱慶齡當社區志願者。 邱慶齡是一位新媒體從業者,來大陸就業已有十年。為了追逐自己的事業理想,他告別了在福州的太太,來到上海。疫情爆發後不久,邱慶齡所居住的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的社區也實行了封控。雖然不能走出家門,邱慶齡的工作和生活依舊豐富多彩。他參與了兩岸網路互動活動《番茄紅了》,分享自己在大陸創業就業和成家立業的故事。當然,網路不僅可以分享故事,還能直播帶貨。居家期間,他為台灣火山石香腸、小O小H眼罩、冰墩墩虎墩墩等產品進行線上銷售。工作之餘,他也堅持居家健身。比如,跟著同樣在上海生活的劉耕宏跳起動感十足的毽子操,和眾多網友一起燃燒卡路里。隨著居家時間增加,邱慶齡也開始關注所在社區的情況。當他看到社區招募志願者時,便第一時間報名。「我和其他志願者一起,搬運政府派發的蔬菜、水果,然後送到居民家中。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頗為感慨地說,與他一起工作的志願者,有不少是「00後」。「在我印象中,十八九歲的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但是,這次『00後』的志願者,讓我體會到上海年輕人的責任與擔當。」居民群裡,偶爾也會有面臨「斷糧」危機鄰居,他便把家中儲備的食物給他們應急。邱慶齡說,通過這次的居家生活,他和鄰里的關係更融洽了。「其實很多鄰居原來不熟悉,這次我們在群裡會分享資訊,也會分享食物,關係更親切,更融洽了。」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媒體人,邱慶齡平日就樂於跟家人、朋友分享自己在大陸的生活、工作趣事。疫情爆發後,他也用自己的鏡頭記錄社區發放物資、抗原檢測、志願者體驗等生活的點滴。4月5日,上海的陽性感染者資料再刷新高。不過,邱慶齡依舊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上海居民大部分都已經施打了新冠疫苗,安全還是有保障的。這段時間雖然挺艱難的,我相信大家能夠挺過去。」

台灣老兵「靈魂擺渡人」:盼疫情後再送老兵「葉落歸根」

〔本報特約記者 王題題 張丹報導〕時值清明前夕,台灣高雄祥和里社區里長劉德文和往年一樣,主動買祭品,代大陸家屬到逝去台灣老兵們的安葬處祭拜、打掃、除草等。「因為疫情,這些逝去的老兵暫時沒辦法回家,等疫情結束,我一定馬上帶他們回家。」劉德文日前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從台灣到大陸,這是一條台灣老兵生前魂牽夢縈的回家「團聚」之路。自2003年開始,劉德文每年抱著逝去老兵的骨灰跨越海峽十幾次,足跡踏遍大陸23個省份,已幫助兩百多位台灣老兵葉落歸根,他也被稱為「靈魂擺渡人」。「他們十幾歲就離開家鄉,跟著部隊到了台灣。在這裡無兒無女,沒有親人,所以我就是他們的兒子,有什麼困難我都要幫。」劉德文告訴記者,他至今都記得老兵臨終前的那句「里長,能不能幫我把骨灰送回家」。因其義舉,2020年,劉德文獲得2020第六屆中華慈孝文化節頒發的「2020中華慈孝人物」稱號。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劉德文來大陸的機會少了,但他仍一直通過「線上」方式堅持為老兵尋找親人。「目前又有29位老兵找到了親人。」劉德文說,「儘管過程艱難,但是這些年我始終堅持,不管用什麼方式,我一定會努力幫老兵完成心願。」今年春節以來,劉德文陸續收到了許多大陸家屬的求助。「特別是清明節將至,思親之情越濃,有很多大陸家屬通過媒體找我尋求幫助。」劉德文說,很多家屬都非常希望能夠早日找到親人,他也一直為此奔走。陳林珍就是其中的一位家屬。她通過劉德文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伯伯的骨灰。對此,她十分感激。同時她也希望疫情早日過去,伯伯的骨灰能早日歸家葉落歸根。雖然與台灣老兵們的大陸家屬素昧平生,但那些劉德文曾經幫助過的大陸家屬,如今和他同親人一般。「之前台灣發生地震,大陸的『親人』第一時間打來電話,關心我是否平安,在春節或其他節日的時候,我們也會互相送上祝福。」劉德文說。在劉德文看來,雖然他與大陸「親人」彼此並沒有血緣關係,但這一份情誼似乎已經比血緣關係更為親密,因此也讓他更加堅定——要幫助更多老兵「回家」,讓兩岸親人團圓。

海峽兩岸清明共祭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本報特約記者 蔡馨逸報導〕 4月5日,壬寅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延安黃陵縣黃帝陵舉行。典禮通過視頻直播、線上線下聯動、開設網上祭祖平台等方式,緬懷初祖、凝心鑄魂。當天上午9時50分,典禮正式開始,全體肅立,擊鼓鳴鐘。身著56個民族服飾的少年兒童唱響《黃帝頌》,表達炎黃子孫對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崇敬之情。在敬獻花籃和恭讀祭文後,全體參祭人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隨後登場的樂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體現中華祭祀文明的禮制規範。在音樂聲中,一條56米的巨龍騰空而起,形象再現 「橋山龍馭」的傳說,象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年的典禮通過電視和多個網路平台進行直播,並與台灣遙祭視頻連線點同步舉行公祭典禮。在「中華雲祭祖」網路平台,無法親臨現場的炎黃子孫可以「雲遊」軒轅黃帝陵,瞭解公祭黃帝歷史沿革和公祭儀程,虛擬體驗點燭、獻花、在黃帝手植柏懸掛祈福卡片等祭祖儀程,表達「心香一炷祭軒轅」的拳拳赤子情懷。在現場參加典禮的西安市台協會常務副會長游麗秋說:「慎終追遠,緬懷祖先,讓我們知道作為中華兒女應盡的責任。兩岸一家親,我們應該攜手奮進。」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奉祀傳統,自漢代起就開始了在黃帝陵祭祀的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章舜粵說,黃帝和黃帝陵是中華兒女表達愛國之心、報國之情、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清明公祭黃帝典禮成為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重要情感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