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8 月

台灣師生和家長「行走」貴州歎變化期更多交流

〔本報特約記者 周燕玲報導〕在貴州任教、學習、就業及生活的近30名台灣師生和家長,8月8日至12日參加了由貴州省台辦主辦的非遺文化研習營活動,先後到貴州平塘一睹「中國天眼」的國之重器風采,到惠水、花溪等地體驗苗繡、紮染等非遺製作工藝,並「打卡」貴州省博物館探索歷史奧秘、感受歲月變遷。「衣服上的精美圖案真的是繡上去的?」「她們戴在頭上的銀飾帽重不重?」「紙漿真的能做成雕塑?」「『中國天眼』看起來比我想像中更大、更厲害」……一路上,台灣師生和家長不斷發出疑問和驚歎,還紛紛拍照分享給台灣的朋友。7歲從台灣來貴州讀書的林思妤,從小就對宇宙心存好奇,攀登了668級台階站在可觀看「中國天眼」全貌的觀景台上,她轉著圈兒從不同角度欣賞和觀摩這口「大鍋」,「似乎和未知的宇宙拉近了距離,感覺一路上的艱辛都值得。」在貴州從事教育工作的黃美瑜,2011年就從台灣來到貴州。此次研習營活動不僅讓黃美瑜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精美服飾大開眼界,也讓她感受到了貴州10餘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剛來貴州去學校時,道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現在貴州都已經縣縣通高速了,交通四通八達。」參觀完貴州省博物館後,黃美瑜除了對少數民族文化讚歎外,不少文物、恐龍化石等還讓她流連忘返,「貴州和台灣的博物館可以進行文物聯展,增進大家的文化交流。」參加此次研習營活動的台灣家長陳靜坦言,小朋友在台灣和貴州都待過,在台灣上小學時常會有同學問她「大陸和貴州什麼樣」,有時候小朋友會解釋不清楚,相信參加這次活動後她會有更深的感觸,也可以更好地向台灣同學介紹貴州和大陸。「沒有新冠肺炎疫情前,台灣常有民間交流團來大陸,我也受邀參加過幾次。」陳靜告訴記者,文化交流可以增進兩岸民眾的瞭解和感情,希望隨著疫情的緩解可以有更多的兩岸交流活動,讓台灣民眾親身過來感受一個真實的大陸。

發展大道 金色未來 第四屆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攝影展舉辦

攝影作品:塞內加爾競技摔跤場 攝影作品:泰國羅勇府水上漂浮式光伏電站 〔本報綜合報導〕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和第五屆金磚國家媒體高端論壇召開為契機舉辦的第四屆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攝影展,以「發展大道 金色未來」為主題,集納金磚國家主流媒體的攝影精品,以獨特視角講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理念,推動共同發展的生動故事。例如:塞內加爾競技摔跤場,是中國在塞內加爾規模最大的援助專案;泰國羅勇府水上漂浮式光伏電站,該項目由中國華為公司提供光伏逆變器及智慧資料獲取器等重要設備及技術支援。

台灣青年成「漳州女婿」:「我喜歡在這裡落地生根」

〔本報特約記者 張金川 廖珍妹 彭莉芳報導〕台灣青年李紹暘「登陸」8年,穩紮穩打,一路向好。1989年出生的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家庭和事業的另一半均是大陸人。「妻子是漳州常山人,兒子剛出生不久,我已在大陸買房了……」福建省漳州市常山嶠豐機械鑄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助李紹暘日前向記者暢談「登陸」後家庭和事業時,滿心喜悅。常山嶠豐機械鑄造有限公司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這裡是全國第二、福建省最大的華僑農場,交通便利,營商環境優越,僑鄉特色鮮明,已連續舉辦多屆東南亞風味美食節。「常山人非常熱情,當地美食超多,超好吃,我喜歡在這裡落地生根。」李紹暘稱,他跟朋友介紹自己時,都自稱「常山女婿」。來自台灣彰化的李紹暘,祖籍福建泉州,家族在台灣和大陸都有機械鑄造廠,從事五金機械鑄造、機電零配件加工製造等。據李紹暘介紹,他父親看准大陸前景,於2013年在大陸創立公司。2014年,李紹暘跟隨著父親的腳步來到大陸,做父親的特助。據李紹暘回憶,「首站來到廈門時,感覺特別好,高樓大廈多,城市很繁榮,一點不比台灣差。」平日裡,李紹暘愛結交朋友,也常參加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我太太是台胞介紹的,那位台胞太太也是漳州人。」2020年,李紹暘與大陸姑娘攜手組建家庭,兒子現在9個月大了,一家三口幸福滿滿。但受疫情影響,李紹暘還沒能帶太太回台灣舉辦婚禮,覺得有點遺憾。「兒子也還沒帶回台灣見爺爺奶奶,打算年底一家三口回台灣過年。」今年5月20日,「愛在漳州,一起向未來」漳台百名青年集體婚禮在漳州高新區舉行,李紹暘與妻子也參加了此次活動。「那天集體婚禮給她個儀式感,算是正式結婚了。」李紹暘開心地表示。現年33歲的李紹暘成家立業喜添丁,算是半個「贏家」了。在事業方面,他也有著清晰的奮鬥目標。李紹暘坦言,這得益於他有一個知根知底的得力合夥人——公司總經理、來自閩南泉州晉江的許天嘗。「他以前是我們在大陸的零售商,認識多年了,為人勤懇,後來我們在大陸創立公司,自然想到找他一起合夥創業打拼。」李紹暘坦言,從客戶關係變成合作人,開始也因管理理念不同發生過爭執。「在爭吵中磨合,大家出發點都是好的,都希望公司壯大。」「公司運轉後,三年多時間產能就翻倍,發展很快。來到大陸拓展,對家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轉捩點。」李紹暘說。「我們是做代工為主的,很多產品通過台灣銷往東南亞等地。疫情後,訂單大量增加,是擴廠的好時機。」李紹暘表示,現在訂單多到做不完,已排到了明年3月份交貨,客戶也願意等。李紹暘正準備擴充場地和產能,更新設備,在老廠區新建廠房。「目前老廠區只有10畝地,已向當地政府申請新增30畝地。」對於未來企業的發展,在大陸實現了家庭事業雙豐收的李紹暘充滿信心。

中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海山獲得一系列新發現

〔本報綜合報導〕海山被譽為「海底大花園」,由於特殊的地理特徵和水文條件,造就了獨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是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聚集地,也是深海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近年來,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徐奎棟研究員連續5次擔任中國大科學裝置「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上的首席科學家,多次對西太平洋的海山組織開展了多學科綜合考察,獲得一系列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