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8 月

【如視我聞】對柬埔寨打工詐騙受害者 應少些嘲笑多些同情

■ 映丞 柬埔寨打工詐騙案件頻傳,不少國人被海外高薪誘騙,一步步落入詐騙圈套,淪為不法集團的工具,甚至慘遭毆打囚禁,警方持續在機場加強宣導、攔阻,期盼能阻止更多人受騙上當。對於相關事件如滾雪球般陸續曝光,一名網友跳出來呼籲「別再嘲笑那些受害者」,認為社會大眾應給予理解和同情,因為不少受害者是被熟人朋友介紹過去的,「詐騙手法百百種,你們真的要慶幸自己身邊沒有想害你的人」。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發文表示,最近看到很多人在嘲笑、謾罵被騙去柬埔寨的受害者,她非常不認同這樣的行為,「希望你們留點口德不要再罵那些被騙的人,並非所有被騙過去的人都要做詐騙」。女網友透露,其實在半年前,也曾經有認識的人要介紹她去柬埔寨從事博弈相關事業,不過當時她對博弈沒有興趣,也對當地的治安有疑慮,擔心無法獲得保障,因此婉拒,「現在想想真的很恐怖,還好我沒有去」。「詐騙手法百百種,你們真的要慶幸自己身邊沒有想害你的人」,網友呼籲社會大眾多給予一些理解和同情,別再一昧地嘲笑,因為那些受害者往往都是熟人朋友介紹。對此,其他網友紛紛在留言區回應「我同情那些被騙的人,但我不同情大家都告知你、你還執迷不悟要去的人」、「被騙的人不是只有好高騖遠的人,還有根本無法辨別真假能力的人。只能好好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去騙人,但也不要太輕易相信別人,保護好自己,但是也要有同理心」。

大陸軍演打碎民進黨抗中保台神主牌

■東方明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日前執意訪問台灣,帶來台海局勢驚天動地的發展,大陸對台實施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圍台軍演,從民進黨當局荒腔走板的反應看起來,每次一到選舉就捧出來的所謂抗中保台神主牌,一下子就碎了滿地,證明抗中不但保不了台,還可能讓民進黨自己下不了台。過去大陸表面上給美國面子,對所謂的海峽中線還保持尊重,但從川普到拜登兩人有如一丘之貉,台灣牌玩上了癮,民進黨仗著有美國撐腰,動輒對大陸叫囂挑釁,解放軍極力克制,網軍及側翼誤以為大陸軟弱,氣焰一日比一日狂妄,終於逼得大陸出重手反制。解放軍在環島六處海域進行圍台軍演,距台灣陸地近在咫尺,等同演練對台海空封鎖,離武力占島僅有一步之遙,讓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與壓力,對大陸的嗆聲也收斂許多,這是蔡英文上台六年以來抗中的結果,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台灣也越來越危險。蔡英文的如意算盤本來以為再搬出抗中保台、販賣芒果乾,凝聚死忠塔綠班,再加上中間選民又歸隊,年底九合一選舉十拿九穩,但大陸這一招直搗黃龍,雖然就差臨門一腳,也足以讓只敢打嘴炮的台獨分子嚇到噤聲,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抗中保台就是個騙局,接下來民進黨還有什麼牌可以吸引只想平靜過日子的台灣老百姓?

【社論】堅下鵬上民進黨能止血嗎?

(圖/翻攝自鄭運鵬臉書) 前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因被台大認定論文有抄襲,重挫選舉形象,最後他宣布退選,改由民進黨立委鄭運鵬接手。對此,前總統陳水扁認為,總統蔡英文這次挺林智堅的確「賭很大」,但好在有即時止血,對民進黨的傷害沒有持續擴大,桃園市長選戰的輸贏「還很難說」。陳水扁粉專臉書對於林智堅及桃園市長選戰的看法,首先指出林智堅年紀尚輕,應該重回台大把碩士讀回來,並且絕對不要再找國安局長陳明通擔任指導教授,因為「阿通師」太忙了,找個嚴厲名師,重寫一篇不會有爭議的論文。接著,陳水扁表示,自己並不是最會選舉的人,真正厲害的是「蔡英文」,他透露,雖然這次蔡英文「挺堅到底」的確冒了很大的風險,但幸好後續處理做得很好,動作果決且又快速,有即時止血,因此對於桃園市長選情,他直言最終結果民進黨不一定會輸。資深媒體人吳子嘉13日曝光一份桃園市長參選人最新支持度民調,結果顯示國民黨的張善政32.6%、民進黨的鄭運鵬27.8%、民眾黨的賴香伶則10.6%,由此可知,鄭運鵬目前仍落後張善政快5個百分點。為何桃園的選情會牽動整個民進黨的選舉結果,最重要是北北基桃是一個共同生活圈,如果桃園的選情崩盤,那其他地區也會隨著垮台。難怪蔡英文在宣布全黨挺林智堅的隔天馬上換人,這也只能說民進黨已感到危機重重了。依鄭運鵬在桃園的長久耕耘,雖然目前仍落後張善政快5個百分點,仍有機會挑戰張善政,因張善政沒有選舉的經驗,群眾的魅力遠不如鄭,這是國民黨不得不小心的。

月牙泉(外一首)

(現代詩歌)■肖雪濤 月牙泉,你是一彎殘缺的月亮修煉千年,終究還是難圓你是戍邊將士思鄉淚水彙聚成思念的翡翠月牙泉,守著荒涼戈壁守著浩蕩大漠,也守著漢代遙遠你的守護與絲綢之路有關與搖響在沙漠深處的駝鈴有關與閃爍著東西方文明有關躺在這條連接歐亞大陸的通道你是座標,讓自己的存在成為見證見證了長河落日,大漠孤煙見證了戰骨埋荒外「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之魂 註:月牙泉座落在敦煌市西南五公里處的鳴沙山北麓,因其形彎曲成新月而得名鳴沙山 鳴沙山是一座望鄉台風起處,響聲如戍邊將士向家鄉呼喚,多想騎上白雲望一眼久別的親人,此生無憾 那個手持漢節,出使西域的張驀那個牧羊人蘇武,站在浩瀚的草原,望鴻雁南飛,灑下的思鄉淚,滴成一池碧波 蠻荒和蒼涼,抗爭不斷喊醒大漠,警惕侵略者的踐踏,堅守著古老的敦煌,起伏的脊樑頂起清冷的月光,把胡楊樹般的身影,投進月牙泉 站在戈壁,任歲月剝蝕。萬里狼煙拉響征戰的號角,戰馬的嘶鳴喊殺,戰刀撞擊。歷史早已湮沒在時間的深處,像蒼涼歌聲,唱著永生的靈魂

台灣10年恐缺3500名醫生 政府的準備卻是「坐等醫院開不了」?

■彭子珊、林倖妃 醫師人力夠不夠,就像是魔術方塊,調動增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醫療品質、公平性,更和健保息息相關。台灣再3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需求勢必愈來愈大,未來誰看不到醫生?是每個人都該面對的嚴肅課題。增加人力是唯一解?需要更多醫師,但健保大餅有限我們需要培養更多醫師嗎?曾在2013年任衛福部醫事司司長,負責醫事人力規劃的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觀察,十多年來一直沒有正確答案,「說不夠也對,說太多也對,很像瞎子摸象,」但他認為,主要仍是分布不均。醫界的反對,不是沒有原因。「醫師太少當然不好,可是當醫師數量過多,對社會會有衝擊,」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說,除非醫師放棄執業或離世,否則不會被淘汰減少,加上醫療太過專業,醫師可以創造需求,「建議你做某些檢查,多少人會主動說不要?一般民眾很難理解醫生的建議是否恰當。」另一方面,台灣醫療費用支出低,健保是其中關鍵。「我們確實需要更多醫生,只是被健保勒住,」前衛生署副署長、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直指核心。張上淳直言,醫師人力與國家的醫療健保支出有關,健保單一給付制度,控制醫療費用成長,所以醫療健保支出佔GDP比例相對較低。以每個國家花費在醫療保健費用佔GDP比例,台灣在2019年為6.1%,但韓國為8.2%、日本11%,美國更高達16.8%。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分析,台灣6%相對低,因為台灣薪資漲幅不大,健保費成長有限;韓國大舉投資長照保險、生技產業,差別就很明顯。再以各國政府醫療保健預算佔所有預算比例而言,OECD國家平均15%,台灣僅11%,顯示公部門投資太低,壓縮了醫療產業生存空間。大餅有限,醫師人力成為生與死的零和遊戲。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解釋,如果從工作負擔來看,應該可說台灣醫師不夠,只是「以現在醫療資源的投資規模,增加醫師人數會有困難。」精神科的困境,就是這個難題的縮影。在台灣,長期失眠甚至自殺的比例都在逐漸上升,但要不要多培育精神科醫師來回應精神疾病、心理衛生的需求?衛福部在2016到20年的精神專科醫師訓練容額,始終在51到56人徘徊。原因是在健保總額的設計下,即便憂鬱症日漸普遍,但開業診所比例較高的精神科,要跟其他科別的西醫診所一起分同一個基層總額,「生態會連結,要增加精神科醫師,診所醫師一定會反對,」曾任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的李明濱說。在健保論量計酬的思維底下,同樣的預算,醫師愈多、醫療服務量愈大,每人得到的點值就愈低。在既有制度框架下,幾乎限縮所有改變的可能性。鄭守夏指出,台灣民眾平均一年看診15次,高於日本、韓國,就是因為台灣醫師看診效率高、投入時間長。「要是哪天我們的醫師人口比跟OECD會員國一樣,假設運作方式、總額不變,就有可能是醫師人力過多。」健保是台灣社會安定及民眾健康安全的重要支柱與保障,然而高效率的背後,卻是醫師、病患的血汗和眼淚一起換來。模型算不出的血汗眼淚 人力如何評估,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國衛院的研究中,曾對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會員發出2萬份問卷,回收3500餘份,約有四分之一的醫師在未來3年有離職或退休的打算,以區域醫院和醫學中心的醫師最多;有離職意願的醫師中,23%有意轉往醫美診所執業、33%希望到國外執業。台灣在未來10年,到底需要多少醫師人力,從假設前提、工時計算、人口結構變遷等,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細節。然而,衛福部委託國衛院做的這兩次西醫師人力供需推估,也是負責評估醫師人力的醫事司,唯一的西醫師人力評估工具,但跟未來人力規劃、甚至1300的關係似乎非常有限,最後都是不了了之。即便國衛院在2019年的推估報告指出,當區域醫院逐步增加,醫師人力可能出現缺口,但負責醫院、病床、醫生數控管的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認為模型推估有其侷限性,報告唯一的功能是了解「最嚴重的情境」預作準備。但衛福部的準備,並非滾動式檢討未來所需醫師人力,而是坐等醫院開不了,「因為沒有一家醫院成立是一次就到位,」劉越萍說。對於各地廣設醫院,「老實說,(衛福)部裡面有在做政策檢討,」她說。衛福部的打算是,希望大家回歸基層、社區醫療,既然只能阻擋部份醫院增設,總會有醫院因為經濟或市場規模等種種因素,無法按照計劃開出病床數。時限一到,衛福部就可以此為由「趁機」收回沒有用到的病床額度,也就不容易有預估報告中的醫師人力缺口。劉越萍說,醫事司每年都會請縣市衛生局盤查,還沒動工、尚未使用的床位多少,「3年內沒開就會吐回來。」其次是根據國發會推估,未來台灣總人口降幅可能多達44萬人,應藉由科技減輕醫師負擔。劉越萍解釋,醫師人力夠,就是分布不均,「應該用資訊化、智慧醫院,回過頭來減輕工作負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程文俊認為,智慧醫院分為很多層次,最重要的是提升病患安全,再來是提升效率,「對醫療品質一定有幫助,省下的時間可以讓醫病互動時間變多。」但用資訊、科技提升效率,究竟能為醫師分憂解勞到什麼程度?國衛院的模型推估,還無法解答。更何況科技並非萬能,而當下的台灣還有無法解決的三個「不均」。科別、區域、層級不均難解 比起需要多少醫師,更該問的問題一是科別的不均。邁向超高齡的台灣,最常面對慢性病診療的內科醫師,至今還是無法滿招。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上淳說,現在內科專科醫師每年招收容額大約350人,但多年來幾乎都只能招到8成多,還是有缺、沒有人要做。其次是城鄉的不均。隨著城鄉差距愈來愈明顯,大型醫院愈來愈逐人口而居,醫師人力也會更集中都會區。2020年,台灣仍有244個鄉鎮市區,每萬人的醫師數不到10人,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最低標準。三是醫院和診所間的人力不均。未來大型醫院一一完工落成,更可能會產生磁吸效應,吸納周邊小型醫院和診所的患者與醫師,讓醫療資源更難往偏鄉移動。「後續的效應不會立即反應,」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但後座力會非常深遠。」醫師人力的調動增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醫療品質、公平性,也和健保給付的設計息息相關。醫師既然因為職業特殊性,必須採取計劃性培養,國家在評估醫師人力時,就應該建立有效的科學評估工具。「專業養成,當然要專業社群去設定合格的指標,」葉大華說,但平常還是要蒐集服務使用端的意見,才會知道專業人士的意見是否符合社會所需,也對社會需求面做出回應,畢竟醫療服務具有公共性。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只剩下3年的時間做準備,未來誰看不到醫生?此時此刻,是所有人都必須戒慎恐懼去面對的嚴肅課題。(轉載自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