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10 月

來自緬甸的遺物——為歷史抹去塵埃,給後人留下記憶

作者:陳永新 來源:微信公眾號: 尋找飄蕩的忠魂 / 遠征大酒店 一近日,收到來自「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捐贈的中國遠征軍遺物,心情十分沉重。因為此前已與捐贈者有過溝通,心理上已有所準備,但是,當我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裹,那塊刺眼的黃布中展示的特殊物品仍是讓我心中五味雜陳。那是中國駐印軍(由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失利撤退到印度重整及國內空運新增兵員改編)新30師緬北大反攻南坎戰役中陣亡軍官的遺物,是一個橫紮的腰帶扣和五枚鈕扣,之所以認定是軍官而非士兵,是因為我查閱了相關照片,發現士兵裝束中無橫腰帶。看到這些遺物,心中難掩悲戚,因為我似乎看到了當年在異域硝煙中忠勇報國的軍官轟然倒下的悲壯身影……緬北大反攻是以中國駐印軍的完勝而告終的,戰事結束後,駐印軍在南坎等地修建了公墓,讓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暫棲於此,孫立人將軍每修建一處公墓,都會留下士兵作看守並對著墓地和守墓人說:等抗戰勝利了,我一定把你們接回家。遺憾的是:一向愛兵如子、一諾千金的孫將軍至死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抗戰勝利後,諸多風雲變幻,將軍在臺灣又被誣兵變遭軟禁33年,自顧不暇。此後緬甸排華,大多在緬甸中國遠征軍墓地被搗毀,忠骸被丟棄,將軍聞此消息,不勝悲憤,每逢清明冬至,都在被軟禁的院子裡點香燒紙錢,面朝緬甸方向跪拜陣亡袍澤,起身時已老淚縱橫……2013年,有緬甸南坎村民偶然發現了被廢棄的中國駐印軍墓穴。聞此消息,一支國內民間關愛抗戰老兵團隊來到這裡,在緬甸嚮導領路下,扒開雜草叢生的殘留墓地,取回了一些忠骸,並歷盡曲折,終於將從緬甸八莫等地取回的遠征軍忠骨一道歸葬於騰沖國殤墓園。這個皮帶扣和鈕扣即是這次義舉中從南坎墓地中取回的遺物,我們已經無從知曉這位為國葬身異域先輩的名字。這次義舉的參與者,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秘書長羅亞君女士用一塊黃布把這個腰帶扣和鈕扣從南坎帶了回來並一直小心保管著這批遺物,上個月,她隨中國駐印軍50師師長潘裕昆將軍外孫晏歡兄來遠征大酒店參觀後,決定將此物捐贈給酒店。羅女士坦率地問我:從墓地裡挖出來的東西您有忌諱嗎?在雲南一個小縣城裡,我捧著這些東西時計程車都不讓我坐。我非常乾脆地回答她:尋找飄蕩的忠魂就是我遠征大酒店的開辦宗旨,如果有中國遠征軍遺物相贈,因其是墓地中挖岀而有忌諱,那不成了葉公好龍嗎?中國遠征軍為國征戰、赴湯蹈火的信物在遠征大酒店得到最後的憩息,正當其所。於是,回到深圳後,她即將遺物寄了過來。敬錄一段羅女士發給我的話,對她這位未忘恩義的晚輩(因她叫晏歡兄為歡爸爸)表示敬意:胡康河上的白骨,會因為無人祭拜而被遺忘他們的忠勇;山間、水底的石碑,會因為名字淡去而失去他們僅存的蹤跡。所以,他們應該去到遠征大酒店「尋找飄蕩的忠魂」主題展覽,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銘記,被更多人致敬,在更多中華後代的心中立下一塊豐碑,那裡有國家記憶和民族脊樑。幾顆扣子和一個皮帶扣,扣不住他們的滿腔忠勇;一塊包裹遺物的黃布,裹不住他們短暫的一生。 (照片為晏歡、牛子團隊2010年從美國國家檔案館複製回國。照片為美軍所拍,背面英文內容:中國第30師墓地,位於緬甸南坎,有383座墓穴,位於一個可以俯瞰峽谷的小山頭上。到達墓地的路線,從南坎城中心的一座橋樑出發,沿著史迪威公路向西走1/10英里向南拐上一條狹窄的小路再走一英里。1945年6月10日) 中國駐印軍軍官裝束 尋找廢棄的中國駐印軍墓地 二與這場中國遠征軍南坎戰役相關的,還有一位健在的老兵徐有根,所幸的是:兩年前小小遠征大酒店那聲勢浩大的中國遠征軍珍貴影像致敬展,老人家來到了現場,被我列為第一號嘉賓並被第一個請上臺隆重亮相。更榮幸的是:今年五月八日,我還特地趕到杭州富陽,參加了老人家的百歲壽宴。徐有根老英雄,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一軍30師89團3營副排長,參加了奇襲緬甸密支那機場血戰,右肩被日軍機槍打穿,在野戰醫院救治七天後又孤身追上自己的部隊。對南坎的攻堅戰中,這位神勇的浙江老兵又一次衝鋒陷陣,一馬當先。老人家前年已98歲,耳朵在緬甸南坎戰鬥中被炮火震聾,聽力已很差,前年邀他參加中國遠征軍珍貴影像展時,我湊在他耳邊大聲問他幾個征戰細節,他總是聽不清我問的內容。後來,出現了奇跡一幕:當著名軍事作家余戈兄向老人家介紹晏歡兄,說這是當年密支那血戰指揮者潘裕昆師長外孫,老人家居然一下子反應過來,拉著晏歡兄手親熱無比,大聲連叫兩遍:啊!你是潘師長外孫呀!你是潘師長外孫呀!(密支那戰役,徐老所在新30師師長未到任,部隊統一歸50師師長潘裕昆將軍指揮)我和晏歡兄、余戈兄、高小龍兄等幾個在場的人見此情景無不聳然動容。時隔77年,當年的忠勇士兵什麼記憶都模糊了,但說起當年的老長官,仍是如此興奮、激動。戰場上結下的生死交情,這才叫過命的交情!那天去富陽,還意外地聽到了徐老英雄的淒美愛情故事。緬北大反攻結束後不久抗戰勝利,徐老以新一軍勝利之師一員接管廣州城並負責看管偽職人員,其中一位偽職人員的外甥女,香港小姑娘阿玉經常來探望舅舅,一來二去,就與徐老有了好感,徐老答應阿玉退役後將她娶回杭州富陽,誰知戰事又起,徐老被派往東北,連阿玉的告別都來不及,從此一別就是一生。誰說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戰士就沒有兒女情長?徐老到八十歲時還在念念不忘當年的阿玉小姑娘,徐老太也很通情達理,張羅一眾子孫到處尋求媒體發佈資訊尋找阿玉,終因年代久遠,無從尋覓。那個明眸皓齒的阿玉,只能永遠留在徐老英雄的記憶中了。戰爭,是人世間最殘酷的行為。相對于那用一塊小小的黃布包回來的遺物,徐老是幸運的。我一直在糾結:下次請徐老再來遠征大酒店時,要不要給他指認那玻璃櫃內黃布上的遺物,告訴他那是你戰友的東西。但是,我又怕百歲老兵情緒失控,心臟會受不了,畢竟他這麼大歲數了。我也怕我自己無法承受一位百歲老兵面對八十年前一道出生入死的戰友遺物時嚎啕大哭的場景,恐怕那個時候,我自己情緒也會失控。中國遠征軍犧牲官兵永垂不朽! 見到老長官外孫十分親切 高小龍導演對此節的描述 為百歲駐印軍老兵祝壽

「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啦!

〔本報特約記者 樊巍 王然報導〕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再度以天地互動的方式在中國空間站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太空人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也是「天宮課堂」活動首次將主課堂設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此外,本次太空授課活動還在山東菏澤、河南鄭州、雲南大理分設3個地面分課堂,共有約40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授課活動。在約5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並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此外,太空人還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京台農民「雲端」共慶水稻豐收

〔本報特約記者 劉玥晴報導〕「兩岸共用華夏稻文化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11日在北京海淀和台灣高雄同步舉行。100餘位京台兩地民眾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分享水稻豐收的喜悅。水稻是極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大米在兩岸民眾的飲食中不可或缺。本次活動聚焦華夏稻作文化,京台兩地農民共同進行「雲」收割,歌頌勞動、慶祝秋收。北京市海淀區都市農業協會副會長王海清表示,兩岸稻作文化一脈相承。希望京台兩地農業專家在優質水稻品種培育等方面積極開展交流,共促稻米產業發展。京西稻是海淀區上莊鎮特產,做出的米飯口感極佳、香氣獨特,歡迎台灣同胞前來品嘗。在視頻致辭中,高雄市美濃區廣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馮喜發借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向京台兩地農民表達感謝與敬意。該協會總幹事溫文相通過視頻連線,介紹了台灣的稻米文化。北京市海淀區京西稻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振東告訴記者,他曾赴台考察交流,當地有許多高產、抗病的新品種水稻,適宜在大陸南方省份進行種植實驗、研發優質品種,兩岸應加強水稻種植合作。在京台商林聖庭被活動現場廣袤無垠的稻田震撼,表示「想起了兒時所見稻浪滾滾的景象」。活動尾聲,來自高雄的他通過大螢幕與島內親人連線。看到家鄉一片豐收景象,他連稱欣慰,盼兩岸來年好收成。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發射成功

〔本報特約記者 齊芳報導〕2022年10月9日7時43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丁型運載火箭,成功將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夸父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夸父一號」是由中國太陽物理學家自主提出的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星,衛星設計壽命4年,運行在約720公里的太陽同步晨昏軌道。衛星以「一磁兩暴」為科學目標,將利用太陽活動第25周峰年的契機,對太陽上兩類最劇烈的爆發現象——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以及全日面向量磁場開展同時觀測,研究它們的形成、相互作用及彼此關聯,並為影響人類航太、通訊、導航等高科技活動的空間災害性天氣預報提供支持。這顆衛星的發射,將實現中國天基太陽探測衛星跨越式突破。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42次飛行。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巨輪」揚帆珠江

〔本報特約記者 許婉婕報導〕日前,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專案進入幕牆施工及裝飾裝修施工階段。該項目位於廣州珠江白鵝潭,其外形宛如一艘「文化巨輪」揚起風帆。項目總建築面積為14.4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最高處為78米,地上最高為11層,地下2層。工程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專案以「文化巨輪、時光拱廊、鵝潭寫意、雲山藝境」為設計概念。比肩國際著名濱水岸線的公共建築群,打造濱水公共文化空間;打通濱水空間與腹地的視線和空間廊道,帶動老城市新活力;打造濱江第一層次天際線,強化文化地標;以輕巧、通透、飄逸的建築語言,體現嶺南現代濱水建築風貌。作為廣東省重點文化工程,該專案建成後可輻射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彰顯廣東特色、具有國際水準的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