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10 月

疑涉金星案洗錢 謝國樑澄清一切合法

(國民黨文傳會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國民黨基隆市長參選人謝國樑遭質疑在金星案中涉洗錢,謝國樑12日舉行記者會出示匯款單,強調是合法商業行為,但對手民進黨基隆市長參選人蔡適應批評,謝國樑仍避重就輕,迴避核心問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質疑謝國樑在金星案中涉洗錢,更指謝國樑在不到一年時間,從原本是8家公司的負責人,變成只剩3家,難道是因為選舉才急於更換負責人;對此,謝國樑公開了分別身為3家公司負責人時,與德信證券前董事長林冠百之前的匯款單據等資料,律師陳宗豪表示,金星的借貸事件是一起單純的借貸行為,屬於民法474條第一項所稱的消費借貸契約,林冠百在借款與還款過程中,也均有匯款單據可以證明金錢流向。陳宗豪說,依照媒體報導檢方對於林冠百涉嫌掏空的起訴書也已認定,謝國樑「並未參與犯罪」,在林冠百遭偵查過程中,謝國樑更從來沒有以「任何」身分傳喚,僅提供當時金星公司與林冠百間的借貸資料給司法機關參考釐清。陳宗豪指出,從起訴書中更可以明確得知,金星公司在收受林冠百返還借貸款項前並未知情林冠百的非法行為,也不清楚這筆還款是犯罪所得,因此依據刑法38之1條,檢察官也已認定金星公司為不知情的第三者,並沒有涉及任何違法行為。國民黨秘書長黃健庭表示,民進黨為了挽救選情,胡亂栽贓誣陷、亂扣帽子,甚至動用國家機器與特定的媒體、網軍、側翼及名嘴來推波助瀾,可以說是「奧步一條龍」。呼籲基隆市民朋友一起抵制民進黨這種惡質的選舉手段,還給國人乾淨優質的選風。

逢甲大學:許淑華論文涉不當引述 但未達撤銷學位程度

(圖/翻攝自許淑華臉書) 〔本報綜合報導〕國民黨南投縣長參選人許淑華碩士論文涉抄襲爭議,逢甲大學11日定調雖有「不當引述」,但未達情節重大應撤銷學位;民進黨南投縣長參選人蔡培慧認為,依照台灣大學標準、正常標準,比例超過20%就算抄襲,許淑華的論文多則達70%、少則逾20%,逢甲大學顯然覺得論文有爭議、提出很多修正要求,許淑華的論文還有很多關卡要突破。許淑華日前遭爆就讀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2009年發表的碩士論文「公部門結合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南投市為例」,與許淑華擔任南投市長期間的專員謝百傑於2009年發表研究報告相似度非常高。謝百傑表示,當年告知許淑華這是未發表文章,可提供參考;許淑華則說明,就是概論、文獻回顧引用未發表文章,部分段落未註明出處,她承認是個人疏忽,但對論文非常有信心,因為論文主體是以自己擔任南投市長辦活動推展,是自己發想。逢甲大學8月4日陸續獲具名檢舉許淑華碩士論文疑涉抄襲,經審視被檢舉人的227頁的學位論文與關係人的研究報告,逢甲大學表示,被檢舉人許淑華的學位論文完成在關係人研究報告公布之前,「判定論文的原創應屬於許淑華」,論文涉不當引述,但未達違反學術倫理情節重大程度,應111學年度上學期完成修正,送校備查。

高雄停電事故頻傳 柯志恩:如何說服廠商進駐

〔本報綜合報導〕高雄9月發生多起停電事故,台電表示,經統計高雄地區配電事故件數今年1至9月共894件,相較106年同期減少逾5成,數據顯示為逐年改善,將持續加強區域線路巡檢、汰換老舊設備,減少停電造成民眾不便。台電說明,民眾通報及媒體關注的零星區域停電事故,多屬配電系統停電,統計每年1至9月期間,106年至111年約有5成事故屬於鳥獸、樹木碰觸或雷害等外力影響;針對外力造成的事故停電,台電以加裝驅鳥器、防鼠網、樹木修剪及孔洞封填等措施,盡力降低配電設備受外物影響的風險。此外,台電也啟動配電系統強韌計畫,更新汰換老舊線路設備、辦理裸露設備被覆化等工作,並建置饋線自動化及開發故障指示器等科技設備。台電指出,電力系統結構複雜,全台光是配電系統就包含40萬公里線路、144萬具變壓器、146萬個供電開關、314萬根電桿與上千萬個絕緣礙子等設備;無論事故停電原因為何,台電人員皆第一時間至現場積極查修、盡速復電。針對高雄停電事故頻傳,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柯志恩認為,如果台電只是說逐年改善,那顯然改善速度比不上高科技業進駐高雄速度,這樣要怎麼說服未來廠商進駐,再次強調高科技業雖有自備電源,但還是沒有辦法彌補三天兩頭的跳電;台電逐年改善部分可能要變成逐次,才有辦法解決大家認為高雄頻繁跳電的疑慮。

華視「三立化」? 李永得:勿政治化看人才流動

〔本報綜合報導〕立法院國民黨團質疑,華視董座胡元輝自8/1上任後,大量引進三立班底進駐,失去公共電視該有的獨立、公正、客觀性。對此,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勿政治化看待人才流動,「這是一個現象,不能因此說都是從三立過來的,且從三立過來也沒什麼不好」。國民黨團11日召開記者會,質疑華視董事長胡元輝上任後,引進大量三立班底進駐華視,把華視變成「小三立」、「三立二台」,近期製播新聞、政論節目為特定政黨擦脂抹粉、批鬥在野黨,已失公共電視該有的獨立、公正與客觀性。華視屬於公廣集團,依法不得為任何政黨或宗教團體作政治或宗教的宣傳。國民黨團書記長李德維表示,現任華視總經理藍宜楨是前三立電視的資深副總、新聞台台長陳雅琳是前三立電視新聞部總編輯、新聞部採訪部經理蔡菀瑩是前三立新聞總監、新媒體部副理熊鴻斌是前三立新媒體新媒影音中心副總監,而公視副總經理謝玒玲也是前三立電視副總,「難道新聞界沒有其他人了嗎」?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則痛批,起初華視入主52台前鬧得滿城風雨,國人都記憶猶新,包括NCC請系統業者喝咖啡、下架中天讓出52頻道與NCC主委陳耀祥親自為華視進駐52台鋪路等。華視製播的政論節目「華視三國演議」,該節目直接公開批判在野黨,還提到「兩國論」等論述,公共媒體應該是獨立,能給公共報導空間,卻看到華視不斷綠化,其公正性、公共性、客觀性、獨立性遭到質疑。

【話山論見】安倍晉三國葬為何在日本充滿爭議

■ 映丞 翻攝推特 在日本,這場花費16.5億日圓(約1140萬美元)的國葬引起了民意反彈,多項民調都顯示,過半數日本人反對國葬。上萬名民眾在首都東京街頭示威,一名男子更在首相岸田文雄辦公室附近自焚抗議,要求取消國葬。但另一方面,國葬也吸引了日本在全球的盟友,美國總統拜登不出席,但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有出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及其三位前任也參加。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沒有參加英國女王的葬禮,但飛往東京向安倍晉三致意。世界領袖聚首一堂出席國葬,日本國內卻充斥反對聲浪,背後有什麼原因?首先,國葬本身不是一個正常的事件。在日本,國葬是為皇室成員保留的,二戰後只有一位政治人物(前首相吉田茂)獲此榮譽,而那是在1967年。安倍晉三獲國葬待遇的部分原因,是他的死亡方式,他在7月初一次選舉活動上遭槍殺,而日本為他哀悼。民意顯示他在國內從未大受歡迎,但很少有人會否認他給日本帶來了穩定和安全。為他舉行國葬也是反映了其地位,他是日本在位最長的首相,可以說,戰後沒有其他領袖對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前安倍顧問丶政治學教授鈴木一人(Kazuto Suzuki)形容,安倍「領先時代」。「他知道權力平衡不斷改變,中國的崛起當然會打破平衡,重塑地區秩序。因此,他想發揮領導作用。」鈴木教授指出,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成立《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TPP),旨在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聚集在一個巨大的自由貿易區,2016年川普命令美國退出TPP,外界都預計它將瓦解,但並沒有。安倍晉三接下了領導權,促成了名字更加複雜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是個糟糕的名字,但它標誌著日本願意在亞太地區發揮主導作用。安倍還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Quad成員包括美國丶日本丶印度和澳大利亞。其次,安倍晉三在2014年強行通過法案,「重新解釋」日本戰後的和平憲法,允許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意味著這是日本戰後,首次能與美國盟友一起在海外採取軍事行動。這項立法引起巨大爭議,至今仍能感受其漣漪。在東京遊行反對國葬的上萬人指責安倍帶領日本走向戰爭,示威人士Machiko Takumi說:「這意味著日本將與美國人作戰,即是使日本能夠再次進入戰爭狀態,這是我反對國葬的原因。」日本是個飽受戰爭創傷的國家,但讓人們對安倍感到憤怒不僅僅因為原子彈爆炸的記憶。日本戰後和平憲法明文規定該國「放棄戰爭權」,安倍若要改變這一點就應該發動全民公投解決,但他知道自己會輸,因而選擇「重新解釋」憲法。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說:「安倍被視為不對人民負責的人。無論他做了什麼,他都是違反憲法原則的,他違背了民主原則。」但對安倍支持者而言,以上種種都忽略了問題的關鍵。安倍晉三比任何其他世界領袖早看到中國威脅,並決定日本必須成為美日聯盟的一個重要成員。安倍前顧問鈴木一人指出,「安倍晉三看到中國將崛起,而美國將從該地區退出。為了讓美國繼續參與這個地區的事務,他意識到我們需要有自衛能力。」一個重新武裝並有軍事能力的日本,除了受到華府歡迎,也獲一些亞太國家支持,因為他們同樣擔心中國的崛起。安倍在坎培拉和新德里找到了合作夥伴,他遇刺後,印度總理莫迪宣佈設立全國哀悼日。不過在中國,安倍並沒有被哀悼,他被譴責為戰爭販子和修正主義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北京派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去倫敦參加女王國葬,卻派外國人從未聽說過的前科技部長去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