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11 月

中外專家在第88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熱議 未來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

〔本報特約記者 嚴瑜報導〕近日,以「把握機遇挑戰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第88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南海口舉行。來自中國大陸相關部委、高校、科研機構以及17個省、市、特別行政區的嘉賓,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挪威、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3個國家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中國—東盟中心等5個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共計500餘人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本次國際論壇。論壇為期兩天,設置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及對世界的影響」「高水準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兩次全體討論,並設置了「高水準開放與高品質發展」「結構轉型與結構性改革」兩個平行論壇,國內外學者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中國擴大開放,將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及商會代表對中國充滿期待。

台灣大學生尋訪「浙東唐詩之路」 沉浸式感受千古絕唱

〔本報特約記者 項菁 周健報導〕「『萬仞得名雲瀑布,遠看如織掛天台』,這句詩描寫得真形象!」遠望「中華第一高瀑」天台山大瀑布,台灣大學生陳柏翔讚歎道。11月4日至6日,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舉行的2022「浙裡尋夢·遇見詩路」台灣大學生唐詩尋跡體驗營活動上,就讀於該省11所高校的60餘名台灣大學生追尋古人足跡,沉浸式感受山水之美、唐詩之美。「浙東唐詩之路」貫穿浙江杭州、紹興、台州等地,450多位唐代詩人行旅所至,留下1500多首唐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奇景。天台是「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據統計,《全唐詩》中有400多首唐詩提及「天台」或「天台山」。獨特的山水風光讓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也讓台灣青年學子「沉醉」於此。天台山大瀑布落差325米,層層疊疊、氣勢磅礴,是唐代詩人創作的熱門「打卡點」。陳柏翔第一次到訪此地,在導遊的講解下,他深刻瞭解了「浙東唐詩之路」的前世今生。在他看來,這不但是一條美麗山水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之路。連日來,台灣大學生們還前往「千年古刹」國清寺,尋覓「十里松門國清路,飯猿台上菩提樹」的古跡;遊覽張思村,欣賞「夜涵星斗分乾象,映日雲霓作畫圖」的美景;探訪唐代「詩僧」寒山子隱居地,體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的意境……不僅零距離感受「浙東唐詩之路」奇觀,台灣大學生們還沉浸式參與或收看文藝演出,在光影藝術中體味中華文化之美。在「中華和合情 兩岸一家親」兩岸青年交流演出現場,獨立音樂製作人、台灣青年王念窶演繹了原創說唱歌曲——《天台吟》。他受訪時說,該歌曲將唐詩、和合文化等眾多天台元素融入其中,「好山好水好文化,希望參加此次體驗營的台灣大學生們也能愛上天台這座城市」。「這是一次文化交流之旅,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唐詩的魅力。」台灣大學生王楚葳受訪時說,天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以後會推薦朋友們來這裡旅遊」。天台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陳東升受訪時表示,青年是深化兩岸交流融合發展的生力軍,希望台灣大學生們能共尋唐詩路,共品唐詩味。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在瓊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王曉斌報導〕第十五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3日在海口開幕。論壇設置主旨報告、圓桌對話、平行分論壇、參觀調研科普教育基地等活動。兩岸科普界、科普創作界、科普傳媒界的專家學者和科普愛好者以線下+線上方式,共同探討科普相關議題,共用科普研究成果。論壇首次走進海南自由貿易港,邀請到兩岸專家學者和嘉賓近200人參會,徵集論文200餘篇。海南省已提出力爭完成「2025年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目標,為兩岸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科普論壇是兩岸科普界攜手提升中華民族科學素養,助力兩岸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的重要平台。海峽兩岸同根同族同文,從文化交流到科技界、科普界交流,兩岸之間的交流連綿不斷。中國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王玉平指出,在科普產業發展、科普組織體制建設方面,兩岸各有所長,「如果這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可能對中華民族整個科普產業、科學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台灣大學博士、廈門大學國家級人才特聘教授、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樹基建議,在科普形式上,海南可建設「科技農場」,即將先進實驗室搬到農場裡,搬進地方社區裡,讓科技能夠直接對民眾展示。此外,類似的科普基地還可以邀請青少年前來交流參觀,既是激勵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也有助於兩岸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交流融合。據瞭解,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發起創辦於2008年。

第七屆川台農業合作論壇在蓉舉行 台胞聚焦大陸鄉村機遇

〔本報特約記者 王鵬報導〕第七屆川台農業合作論壇4日在成都舉行。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市台灣農民創業園和台資農業企業負責人,兩岸農業領域專家學者等近150人參加論壇。2014年至新冠疫情暴發前,川台農業合作論壇每年在四川和台灣輪流舉辦,已成為兩地農業交流的品牌活動和促進兩地農業合作的重要載體。本屆論壇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首次舉行,「台資農企如何融入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成為熱門話題。當日,四川台資農業企業委員會副主委胡淑美向在川台農台企發出投身鄉村振興的倡議,希望大家將台灣農業「小而精」「專而強」的特色與四川的地大物博和廣闊市場充分結合,推廣台灣農業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助力地方塑造農產品品牌和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川台農業合作鄉村振興台灣智庫專家徐進發近年來紮根四川培養鄉村建設人才,致力於通過培訓將台灣鄉村工作經驗分享給當地業者。他認為,只有建立起新農人培訓體系,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才能更好地將台灣經驗與四川結合,幫助各地打造獨具特色的休閒農業。在大涼山與父親一起種植油橄欖的台灣青年林書任說,許多台商台企紮根四川後,往往聚焦於成都平原及周邊區域,而忽略了偏遠地區。他建議台商台企多考察偏遠地區,另闢蹊徑,也將事業發展與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相結合。論壇上,在川台資農業企業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台資家庭農場與川內家庭農場舉行了簽約儀式。在成都經營了多年家庭農場的胡淑美表示,兩岸家庭農場的合作同樣充滿機會,「今年大陸教育部門提出中小學生要學種菜,農業教育的普及正是一個機遇。」四川省台辦主任羅治平表示,台灣精緻農業具有科技含量較高的優勢,台資農業企業要在科學育種、示範種植、病蟲害防治、產業鏈發展、品牌建設等方面不斷精進,將高水準的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物質裝備和管理理念,轉化為促進川台農業合作提質增效的新動能。記者瞭解到,目前四川有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2個、省級「川台鄉村振興合作試驗園」1個、省級「川台農業合作示範基地」30個,在川累計註冊台資農業企業超300個,投資總額近150億元人民幣。

2022年「家鄉印象——海峽兩岸攝影作品展」在北京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李晗雪報導〕黃埔軍校同學會與歐洲攝影學會4日在北京共同舉辦2022年「家鄉印象——海峽兩岸攝影作品展」。此次攝影展圍繞「家鄉印象」主題,邀請兩岸黃埔同學親屬、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等進行創作。據悉,展覽共展出作品330餘幅,其中有對祖國大好河山與重要歷史時刻的記錄,也有家鄉生活的美好日常,還有台胞重訪故地的珍貴影像。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路曉峰在開幕式上指出,本展覽是推動弘揚中華文化,推進兩岸交流的新嘗試。兩岸都是祖國壯美山河的一部分,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兩岸間割捨不斷的文化、文脈和兩岸同胞間的親情、溫情,更加印證了我們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對祖國必須統一、祖國必然統一的信心和決心。以舉辦此次攝影展為契機,我們將堅定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大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力度,增進兩岸同胞相互瞭解。中華兩岸青年文化交流中心董事長鄭旗生表示,民進黨在台執政以來,不斷激化兩岸間政治對立,阻礙了兩岸關係正向發展;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岸互動交流大大減少。此次展覽的主辦單位排除萬難、舉辦活動,期望借此繼續活絡兩岸民間交流。展覽上的每張相片,都包含著有太多共通之處的手足情感,這份情感永遠存在於兩岸同胞間,無法割捨,只會隨著時光持續傳承。相信本次活動將為未來的多元交流創造更有利條件。來自主辦單位的嘉賓及部分台灣黃埔親屬、參展作者代表共百餘人出席開幕式,並一同參觀了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