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11 月

台灣:一個「行人的地獄」

■全文由台北時報Taipei Times 記者 Han Cheung 採訪報導 安全倡議者認為,與其取締不守規矩的駕駛,國家必須使其交通基礎建設,更加地以人為本,並鼓勵行人以及自行車騎士捍衛他們的權利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The Japan-Taiwan Exchange Association)在2021年發佈給居台日僑的道路安全指引中,清楚闡明這件事。「台灣的駕駛傾向於優先考量車輛而非行人。請留意他們的駕駛禮節時常不如日本。跨越行人穿越道時,即便是綠燈,也要隨時留意車輛。注意搶越行人面前的轉彎車輛。即便走在人行道上,也要小心摩托車。」在上個月廣為分享的關鍵評論網文章裡,日本留學生小松俊(Shun Komatsu)引用了這些建議,他稱讚台灣的一切,除了交通。「在我居留台灣的兩年時間內,我幾乎被撞了好幾次。因為缺乏人行道,我試著走在道路邊緣,但是我時常因閃避違停車輛,而走到車道正中間。當駕駛看到我的時候,他們對我按喇叭,然後加速超越我。」小松俊寫。該則文章引起廣大迴響,以「這是台灣的國際恥辱」作評論,所有住在這裡的人,都曾在某個點上,認同一個熱門的臉書粉絲專頁,所精準地寫出的名稱,「台灣是個行人地獄」。該專頁在兩個禮拜前爆紅,創辦人楊先生發佈了建議改善尖角路口行人穿越道位置的示意圖貼文。交通倡議團體一直呼籲更加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優先考量行人的舒適與安全,而非駕駛的便利,但是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感嘆,政府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堅持以車為中心的規劃原則。「他們還是像開發中國家在思考,道路通常是為了汽車與貨車的經濟價值與產出而設計,」林說。根據交通部的資料,今年前五個月,150個行人死於30日內之交通事故,有7128人受傷。令人震驚的是,完全沒有改善。每年的行人死亡數在過去十年內,幾乎持平,從2011年的429人到2019年的高點458人再到去年的410人。受傷人數也攀升,從2011年的13787人到去年的15589人。去年的數字稍低於2020年,預估是受COVID-19禁令影響。大概有一半的事故發生在路口。楊經常指出荷蘭作為人本城市設計典範,該國超越1700萬人口,去年只有43名行人死亡。一月時,台灣的政府誓言要打擊不停讓行人的車輛,並修正了罰款上限從3600新台幣至6000新台幣,近期生效。「我們需要優先改善基礎建設以及教育,」他說。「如果我們所做的只是懲罰違規者,道路會變成監獄或者刑場,駕駛人依然不知道他們做錯了什麼。」*駕駛規則如果你覺得台北很糟糕,一則自由時報(台北時報的姐妹報)的報導表示,首都的駕駛通常是全國最有禮貌的。去年,楊頻繁發文,展示其他國家以行人為導向的城市規劃典範,同時也批評台灣的現狀。多數留言都表示支持,追蹤者也分享了他們的個人經驗以及關於危險交通遭遇的影片,也有來自汽車本位思考者的批評與攻擊,特別是在他的專頁被廣為分享之後。當然,有一些人認為「這就是台灣」,「那些不喜歡的可以離開」,在今年早些時候,針對居住高雄的波蘭記者(Tomasz Sniedziewski)的推特貼文,就顯示了這一點,他在推特上,發表了機車不只是行駛在人行道上,還對著行人鳴放喇叭要其閃避讓路。六月的時候,交通部長說,台灣有超過800萬的汽車,以及1400萬的機車。過去十年,機車數量事實上逐漸降低,擁有私家車的人數卻正在上升。楊說,當他搬到澳洲居住時,他注意到台灣人缺乏行人意識,他很訝異車輛在路口會暫停讓他優先通行。他說,「在台灣人的記憶裡,從小,就是『車永不讓人』」,而且,他還表示,他們被成年人教育,是行人走在路上時,有義務要注意自身安全。「所以,自然地,我們沒有任何行人路權的意識。」林同意,他表示,社會大眾也總預設駕駛擁有較高的社會階級,因此他們自然地應該擁有道路的主導權。他問,「即使汽車擁有更大的力量,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難道不應該是強勢的一方,應該注意以及保護弱勢的一方嗎?」林表示,行人優先並不代表反汽車。事實上,他的協會裡,有很多成員是機動車輛愛好者。「所有人都有權力選擇他們運輸的方式,但那就是為什麼安全如此重要,所以所有人的選擇都該被支持」,他說。*更好的基礎建設要改變現狀,唯一的方法,就是施壓政府徹底翻新道路基礎建設。林說,沿著建築外側路緣,應該建造人行道。改善行人穿越道在路口的位置,也非常關鍵。「多數的路口,都被建造成不考慮駕駛轉向的死角」,林說。「如果你沒有正確的基礎建設,再多的公眾教育與警力都無用。」楊更執意地說,一個以人為本的城市,應該讓行人、自行車騎士與大眾運輸使用者感到方便且安全,人們只會有很少的駕駛動機。然後車輛就會減少,跟著減緩塞車以及交通事故的數字。「不是人們愛騎機車……是因為他們缺乏更好的選擇。」楊在一則貼文裡寫道。雖然台北以不斷擴張的捷運系統以及絕佳的自行車共享系統,令非駕駛者感到方便,但只要台北依然無法使步行者感到安全,事情便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林說,捷運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它造成附近的房價上漲,將不那麼富有的族群,排擠於站點附近之外,迫使他們開車通勤。另外一個問題是工業園區,很多員工甚至從另外一個城市通勤到工作地點,像內湖這樣地區的大眾運輸一定要改善。*發聲最後,台灣需要更多行人站起來捍衛他們的權利。林說,人們必須能夠放心地,向地方當局舉報在人行道上反覆出現的違規行為,還有危險的情況。「有時候,人們對於捍衛自己的權利,感到很不舒服,但我們需要勇敢。」我們是一個已開發的國家,而這些是我們應得的權利」,林說。楊寫道,需要更大的聲浪與行動,達成有意義的改變。「當你穿越道路時,停止暫停腳步讓車輛先過。別再擔心行人可能會影響車流。隨時準備好報警,並且站穩行人的立場……只有當多數行人都這樣做的時候,駕駛們才會終於認知到,他們習慣性的行為,有多危險。」(轉載自臉書粉專/台灣是個行人地獄)

從新媒體到元宇宙的變與不變 躍進技術心繫人文

■ 中華自媒體暨部落客協會/理事長 鍾婷 視訊連線上海,與兩岸媒體人、學者、專家,共同交流新媒體相關心得 這幾年因為疫情,許多兩岸交流活動都無法順利舉辦,幸好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研討會排除萬難,以視訊形式完成。昨(11/2)以中華自媒體暨部落客協會理事長身分應邀前往台北花園大酒店參與盛會,與兩岸媒體人、學者、專家,彼此交流新媒體相關心得。以下是我個人發表的心得論述:敬愛的各位媒體先進,很榮幸再次參與一年一次的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研討盛會。身為媒體人,也是教育傳承者,更是新媒體的執行者。我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再跨足到元宇宙。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及媒體觀察,簡短與在座各位分享。十七十八世紀處於平面媒體,有:活版印刷、報紙、雜誌;十九世紀進入電子媒體,有了電話、廣播、電視;廿世紀來到了網路、手機和元宇宙。媒體的載體迭代日益快速,我們有幸活在這個變動極大的年代。雖有令世人措手不及的Covid-19,還有疫後帶來的全球性通膨,但我們的科技依然持續躍進,從沒有網路到有網路,從連網時期到全網的物聯時代,甚至來到了虛實交替的元宇宙。我們面臨的市場轉變太大,我們具備的認知來不及轉化,不如就回歸本質,釐清眼前錯綜複雜的媒體生態。一般來說,媒體有分新聞編採和節目製播,新聞強調真實、即時;節目則須滿足市場需求,完整論述,達到省思或娛樂的目的。隨著載體一直不停演變,產生越來越多樣貌的多元內容與型態,唯獨媒體賦予的功能不變,那就是:資訊散佈及教化傳承。至於追求流量,講究吸睛文案的商業宣傳,都屬後期市場供需的始作俑,那些並不是媒體標榜無冕王「守門人」角色最初的存在意義。元宇宙已來!無論是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還是ARVR沉浸體驗,或是顛覆市場價值的NFT,對於媒體從業人員來說,個人認為有三個技術發展值得關注。一是AI人工智慧從語音辨識文字,到多國語言翻譯辨識,再到文字辨識成影音動畫。網路內容的製作過程越來越快速,輾壓傳媒製播能力,完全展現新媒體的特性。但當粗枝濫造,急就章的庶民文化內容,多過精心編採製播的優質內容時,劣幣驅逐良幣的下場,優質內容無法獲利生存,內容逐漸走向單一化,淺顯化,受眾將失去選擇權,只能一昧接受劣質內容所帶來的粗俗。所以,我們該如何掌握新媒體,善用AI工具,補足我們的缺點,提供受眾最直接最快速最完整最優質的內容,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二是虛擬主播延續前者,人工智慧能取代大多數人類的制式運作,甚至超越人類成為某些單一領域的佼佼者。與媒體息息相關的主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人會疲累!人會有緋聞,人會有一切不可抗力之因素的變動,但機器不會。所以,當360度攝影技術可一比一捏臉出主播樣貌後,就能靠編輯台所製播的文稿,直接串出真人主播播報式的影片內容。大大提升內容產出速度,主播本身也能透過即時翻譯,講出多國語言,進行充分交流。面對如此強大的工具,快速產出已不是問題,最大問題是,我們該思索:我們到底要說甚麼?要傳遞甚麼內容給哪些人?三是全息投影能穿越古今,跨足虛實的全息投影,是比ARVR更加沉浸且令人動容的科技。我們可緬懷逝去故人,讓故人的身影栩栩如生在面前;也能透過傳輸,將遠方的人事物,如實真切地展現在面前,甚至做出多視角隨時切換的「全息演唱會」,增添情境重現、沉浸體驗的真實感。身為媒體從業人員,是否該重新定義「優質內容」到底是追求快速?還是內容完整?抑或是受眾共鳴?甚至是大眾所喜好或關注的議題? 當元宇宙相關技術逐漸普及後,新媒體工具取得越低廉越便利時,人類將能輕易實現無限想像。當人類無所不能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明辨力與自制力,去辨別良善與真偽,明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這是我們所有媒體從業人員需努力的,要將道德倫理灌注在每一份產出內容中,把持住最終那條屬於人類有溫度的底線。社會組成的情理法,三者缺一不可。可惜面對變化快速的新媒體世界,及元宇宙世代,法律制定太慢追不上,唯有靠天理事理的輪迴運轉,及人情世故的包容與理解,才能讓我們身處的環境更加有溫度與和諧。身為媒體人中一員,我們能否延續傳統媒體的精神,融入新媒體技巧,重新詮釋無冕王身分,達到「守門人」的價值,發揮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真善美,將是我們兩岸華人的共同目標。

【2022選微鏡(101)】新竹市長3人選戰輸與贏 可能就在年輕票源得與失

■ 本刊特別報導 距離年底新竹市長選舉剩不到1個月,《TVBS》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以34%支援度奪得第1,其次為民進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沈慧虹,支持度為27%,國民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支持度為21%,名列第3。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於臉書發文表示,沈慧虹20至29歲年輕票繼續暴跌,民進黨在台北市與桃園市的年輕票也都輸,真可怕。民調顯示,高虹安的支持度較7月份論文風波前增加了8個百分點,沈慧虹的支持度也從7月的23%提升至27%,林耕仁相較7月調查時下滑6個百分點,支持度為21%,從第1降至第3。交叉分析後可見,20至29歲支持高虹安的比例達5成,支持沈慧虹則較7月減少13個百分點至25%,僅1成左右支持林耕仁。台北、桃園年輕票也都輸,林智堅風暴持續發威,對此林濁水表示,沈慧虹上升了4個百分點很好,但是20至29歲年輕票反而繼續暴跌,從38%掉到25%,民進黨在台北市、桃園市的年輕票也都輸,真可怕。看來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風暴還持續發威。這點選舉要贏,民進黨一定得好好處理。

【就事論世】韓國梨泰院踩踏慘案警示我們 崇洋媚外不可取 文化自信不能丟

■本刊資料室 首爾梨泰院踩踏事故截至目前已造成154人遇難,對此,挺藍名嘴黃智賢也發表評論,她說,這不幸的公共安全事故,是許多疏忽堆疊的;因為這就是年輕人的流行,以西方的萬聖節梗,出門狂歡。說到底,那是英美,尤其是美國的節日,沒有那樣的文化與宗教,沒有那樣的歷史,卻跟著起鬨。這終究是悲哀的事。韓國首爾一場萬聖節活動,10萬人的聚集發生踩踏事故。其中還有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外國人,許多人像疊羅漢般,被壓在七八層的人體下。黃智賢說,這不幸的公共安全事故,是許多疏忽堆疊的。因為這就是年輕人的流行,以西方的萬聖節梗,出門狂歡。因為不是像跨年、球賽、演唱會這樣,事前就預估會有大量人群。也沒有規劃群眾行進、進場、離場的路線。甚至,很多參與萬聖節的商家跟群眾,也只是追隨者。誰算是主辦方呢?可能根本沒有。黃智賢說,網路上的呼朋引伴,或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瞬間引爆群眾熱情。群眾就爭先恐後,往同一個方向移動。沒有糾察隊,沒有管理者;沒有人,事前意識到危險。這是一場群眾自發參與的狂歡,首爾當局,只知道人潮湧動。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逼近。等到出事了,就已經變成災難了。黃智賢進一步指出,萬聖節很多人認為是來自大不列顛的凱爾特人(Celts)的夏末節。凱爾特人認為10月的最後一天,是活人與死人的交界,這一天,鬼魂會到人間來。11月1日,又恰好是天主教的諸聖節。後來,蘇格蘭跟愛爾蘭移民,把萬聖節帶到了美國、加拿大、澳洲,跟紐西蘭。黃智賢說,英美帝國的文化傳播,就讓這個他們的「鬼節」,變成全世界的流行。萬聖節有眾人扮鬼,小孩子敲門要糖果。北美遍地的南瓜,又給萬聖節添加了南瓜燈這個裝飾。然後,在亞洲,好像跟著過萬聖節,是一件時髦,跟得上主流的事。「可是,說到底,那是英美,尤其是美國的節日。沒有那樣的文化與宗教,沒有那樣的歷史,卻跟著起鬨,這終究是悲哀的事。韓國的美國駐軍,跟政治依賴美國,讓韓國在文化上更沒有自主性」。黃智賢還說,中國人有中國人自己的中元節。中元節,七月半,清明節,這是中國人有關鬼與靈的節日。這是中國人的慎終追遠。黃智賢也強調,而這踩踏慘案,讓人再一次警覺到,網路的瞬間擴散力量,可載舟,可覆舟。群眾被莫名所以的消息,瞬間引爆,快速聚集。終於釀成大禍。這一次首爾梨泰院,下一次,也很可能是更大的意外,或甚至是有意識的攻擊。政治的、軍事的,民生的、金融的,只要是病毒式擴散,幾乎是防不勝防。「文化跟網路,要謹慎。國家興亡」。

【如視我聞】新北3議員賄賂罪歷經18年定讞 3位遞補者感嘆「任期被偷」

■ 理應 新北市現任議員高敏慧、何淑峰及金中玉日前被最高法院依收受賄賂罪判處5年、4年10月及3年10月有期徒刑定讞,並褫奪公權,職務則由國民黨籍王明麗、時代力量唐聖捷、曾柏瑜遞補就任,但任期僅剩1個月,改寫議員史上任期最短紀錄。其中,王明麗已連兩次遞補,這次任期比上次74天更短,時代力量更一口氣於新北議會增加兩個席次,唐聖捷、曾柏瑜也分別於臉書上感嘆。曾柏瑜發文表示,老實說自己心裡只能以百感交集來形容。新店區老議員金中玉將議員補助費「賣」給舉辦活動與採購設備的業者,用人頭詐領補助款,此案歷經將近20年的訴訟,然而金中玉卻仍穩坐在議員寶座。她回憶自己2018年時,參選主軸之一就是「讓陽光照入議會」。而時至今日,陽光遲來了,正義也遲來了,但終將到來。曾柏瑜細數自己自2015年開始,在新店創立第一個青銀共創的銀髮據點,做出第一份的新北市議會監督報告,並和團隊提出了許多大新店地區的改革政策,包括交通改革、居住正義、長照共老、公共托育等等,然而,很可惜這些政策都沒辦法順利實現。 她表示僅僅剩不到兩個月的任期,老實說無力感反而比較深。她還是想說:「金中玉議員,還我被偷走了三年10個月任期啦!」台灣首位出櫃男同志議員唐聖捷則發文指出,自己收到即將遞補就任新北市議員的消息,心情只能以五味雜陳來形容,因除了驚訝以外,更多的是不解一個貪汙案,怎麼會經過18年後才會定讞,令人深感荒唐。他表示這次的判刑定讞雖說是遲來的正義,卻也期盼透過這樣的司法判決,可以告訴那些目前仍身繫貪汙官司的民意代表們,不要心存僥倖。唐聖捷強調,即便任期只剩不到兩個月,但靜待選委會及新北市議會正式通知公告後,仍會盡全力履行議員該有的職責,不負大家所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