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2 年 11 月

中國在軌穩定運行空間基礎設施衛星300餘顆

〔本報綜合報導〕11月21日,「聯合國/中國空間探索與創新全球夥伴關係研討會」在海口開幕。據瞭解,當前,中國構建了以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為主體的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中國目前在軌穩定運行的空間基礎設施衛星有300餘顆,居世界第二位。近日大陸已開通「國家遙感資料與應用服務平台」,該平台聚合了高分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30多顆衛星資料資源,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提供遙感衛星資料和產品服務。大陸相關部門表示,中國已實現從地球靜止軌道到低軌衛星群、從可見光到紅外、從多光譜到高光譜、從光學遙感到雷達遙感的對地觀測能力,構建了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骨幹網。同時帶動了陸地資源環境、海洋監視監測、天氣和氣候觀測等一批星座的立項建設,以衛星通信、遙感、導航為主體的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已經形成。

「中國海洋第一展」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梁旭報導〕11月24日,以「科創賦能,共用深藍」為主題的2022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簡稱「海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福田區)開幕。本屆海博會,設立海洋港口與航運、海洋油氣與礦產資源開發、海洋電子資訊、海洋工程與環保、海洋漁業、海洋生物與醫藥、海洋旅遊與文化七大板塊展區,「藍鯨1號」鑽井平台、「深海一號」、大洋號勘探船、「鯤龍」AG600水上飛機等「大國重器」集中亮相。20多場高端海洋經濟論壇,邀請國內外多名院士、專家、學者、知名企業高管,研討海洋經濟發展技術前沿和熱點問題。海博會還採用「線上+線下」模式,搭建經貿合作平台,推動海洋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海洋經濟展會,被稱為「中國海洋第一展」,是對外展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視窗,是推進海洋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促進世界沿海國家在海洋經濟領域交流合作的高端經貿平台。

兩岸天文學家期盼保持合作勢頭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台灣地區和大陸的天文學家表示,儘管兩岸政治關係緊張,再加上有疫情導致的旅行限制,但他們希望能夠繼續幾十年來的合作關係。報導稱,最近一個表明他們致力於繼續對話的例子是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射電天文論壇。該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數百名科學家。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是主辦方之一,台長沈志強說:「我對這次論壇的成果感到高興。尤其好的一件事是看到年輕人之間相互瞭解,為互訪和未來的更多合作打開了大門。」沈志強表示,兩岸天文界深受此次活動的鼓舞,對未來充滿希望。他說:「除了聯名撰寫論文這樣的傳統合作外,我們還在探索共同開發儀器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做下去,保持這個勢頭。」另一位共同組織者、台灣「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聖元同意沈志強的說法,稱儘快實現面對面的交流是當務之急。他說:「我真的希望雙方的互訪頻率能夠恢復到幾年前的水準。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最近向大陸的研究人員敞開了大門。」報導稱,這些科學家們說,即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學術旅行在技術上仍然是可能的,而且雙方都不希望徹底關上科學交流的大門。他們還說,近幾個月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跨海峽旅行。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近年來不斷加劇的政治緊張關係來得很不是時候。報導稱,30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放寬旅行限制,兩岸的射電天文學家開始採取不同的策略,從科學交流中獲得潛在好處。上世紀90年代,沈志強在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開始他的主要研究——關於星系中心超大品質黑洞的探索。當時上海和台北之間沒有直航,旅行許可證的審批也很緩慢。他在台北結識了美國著名射電天文學家魯國鏞並開始了與台灣同事長達數十年的合作。他說:「關係建立起來後,我們就一直保持著聯繫。」呂聖元說,台灣科學家渴望與世界各地的同事合作,因為「台灣的陰雨天氣使天文觀測很困難」,他們一直在夏威夷和智利等地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工作。報導還說,台灣正迅速成為「毫米/亞毫米」天文學研究的中心——該領域主要研究恒星的誕生。與此同時,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位於西南省份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大陸科學家還在幫助在澳大利亞和南非建設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這種望遠鏡將彌補球面射電望遠鏡在尋找脈衝星、尋找有關早期宇宙起源甚至外星智慧等方面的工作。呂聖元說,大陸和台灣科學家在論壇期間討論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只要科學和儀器是互補的,科學家就會有合作的動力」。

第八屆兩岸學子論壇聚焦「奮鬥與新局」

〔本報特約記者 付敏報導〕以「奮鬥與新局」為主題的第八屆兩岸學子論壇近日在福建廈門舉辦。本次論壇採用線下會議與線上連線同步進行的方式,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70餘所知名高校的300餘位青年學子和台灣研究學者與會。本屆論壇包括開幕式、主題演講、研究生代表主題發言、分論壇研討、學術總結彙報、閉幕式及頒獎典禮、微視頻展播等。論壇旨在透過青年學子間的前沿理論探討及學術觀點碰撞,共同致力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通過視頻致辭表示,兩岸學子論壇作為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學科最全、形式新穎的兩岸學術交流品牌,深為青年學子所關注、信賴。兩岸青年學子通過深度參與,逐步成長為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互動的新生力量。他勉勵兩岸青年學子繼續發揚奮鬥深耕的精神,攜手致力於兩岸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李鉞鋒在視頻致辭中表示,「青年者,國之魂也」,兩岸青年學子有責任、有擔當,不懼疫情挑戰,創新交流合作方式,用青春與熱情為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繪就亮麗前景。他寄語兩岸青年攜手同心、和衷共濟,共同參與到推進祖國統一的正義事業中,共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榮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說,和平統一最符合兩岸中國人的利益。希望兩岸青年學子不懈奮鬥,致力於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本屆兩岸學子論壇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海峽交流文化中心主辦,廈門大學研究生院等承辦。

「夢幻黃山 光影世界」黃山海峽兩岸攝影作品展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趙強 張俊報導〕「夢幻黃山 光影世界」黃山海峽兩岸攝影作品展22日在安徽黃山和台灣新北同時開幕。本次攝影展聚焦黃山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精選海峽兩岸攝影家攝影作品40幅,設置了水墨風雅、雪凇仙域、石破天驚、雲霞湧金、人文攬勝共5個篇章。其中台灣著名攝影家李松茂作品《曉嵐》《黃山三奇》作為特別篇現場展出。安徽省台辦副主任張勝利說,近年來,皖台交流廣泛深入、增效突出。今年前10個月,該省共舉辦了20多場交流互動,線上和線下參與的台胞近千人,安徽正成為廣大台胞宜居、宜業、宜養的樂土。「希望廣大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推進兩岸經濟文化合作交流,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當日,兩岸代表還就如何挖掘兩岸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兩岸的特色風貌,展現兩岸獨特的民俗風情,創作出更具兩岸特色的精品力作等主題展開座談交流。「黃山是台灣同胞旅遊的首選地區之一,黃山一年300萬遊客中,台灣的遊客就占了60萬人,黃山受台灣旅客的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台灣攝影家交流協會理事長黃炳祥表示,未來,希望與黃山開展更多的交流推廣活動,加強兩岸旅遊及攝影交流。據悉,本次攝影展採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展期至12月31日結束,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辦,黃山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台灣攝影家交流協會、黃山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