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6 月

NCC通過鏡電視上架86台 在野批強渡關山藐視國會

〔本報綜合報導〕NCC28日審議通過鏡電視董監變更案及上架案,以4:0的票數審議通過鏡電視上架中嘉、凱擘、台固等共32個有線電視系統86頻道案,NCC主委陳耀祥遭批曾在立院承諾未釐清疑點前不會排審,卻一再強渡關山,「這不叫護航,什麼叫護航;這不是藐視國會,什麼才是藐視國會。」關於鏡電視案,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說,NCC是獨立機關,陳耀祥主政下,執行民進黨政策,對中天電視撤照,成為世界級醜聞;對中天撤照的理由是公司治理不佳,結果NCC對中天電視台的處分,連續11次被行政法院撤銷,凸顯NCC處分違法,極其荒謬之處。曾銘宗表示,此次NCC強行通過鏡電視執照,又是執行民進黨政策,葬送NCC公信力,國民黨團要求陳耀祥下台負責,下會期拒審NCC預算。立委林德福質疑,鏡電視申設過程充滿爭議,包括財務、股權、董監人事、洩密狀況不斷等,陳耀祥甚至被台北地檢署列為貪污治罪條例瀆職罪被告,這也讓市場對於鏡電視疑雲重重。台灣民眾黨團透過聲明表示,鏡電視申設過程劣跡斑斑,不僅存在股權、財務、董監事、洩密等爭議,更明顯違反行政處分附款,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早已作成決議,在調查未明確前不應審議;然而陳耀祥仍趁著立法院休會期間強行排審,一邊用「期限將屆,必須依法審查」欺騙國人,一邊藐視國會強行護航。民眾黨團指出,強烈譴責NCC違法亂權,嚴重踐踏民主法治精神,並表示當媒體成為特定政治勢力的禁臠,公器成為打擊政敵的工具,絕非人民期待公平正義的社會。

6/30起不停讓行人加重罰6千 「停讓距離」維持「3公尺、3條枕木紋」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行人地獄」惡名難擺脫,日前新北再發生一起人行斑馬線上遭撞斃事故。警政署原訂6月30日祭出嚴格規範「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車輛都必須停讓」,卻引起不少民怨,交通部長王國材27日表示,取締標準將維持現行距離行人3公尺內不停讓才開罰,罰鍰上限將加重提高到6000元。新北市三重區25日晚8時許發生一起人行斑馬線上遭撞斃事故。34歲張姓男子駕駛拖吊車撞上正走在斑馬線上的20歲門姓男子,門男重傷送醫急救後仍宣告不治。死者舅舅表示,外甥在美國就讀大學,每3年的暑假都會回台灣,25日晚上去河濱公園跑步運動,沒想到這一去就回不來了。警政署日前公告取締新措施,6/30起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距離遠近車輛都必須讓行;若是行人尚未進入斑馬線範圍內,但汽、機車接近斑馬線時,行人站立於路邊且距斑馬線邊緣1公尺範圍內且欲穿越馬路時,駕駛人就應依規定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消息一出引發民怨,交通部6/22也立即撤回規定,部長王國材表示,比較長的馬路,如果遠處行人一踏入斑馬線,全部車輛就得暫停「這是不合理的」。王國材說明,由於新法6/30就要上路,且已提高開罰金額至6000元,處罰條例已有比較嚴格的標準,因此決議維持現行「車輛與行人間隔約3公尺須停讓」,也就是大約斑馬線3條枕木紋的距離。

福馬「小三通」見聞:兩岸交流升溫

〔本報特約記者 楊馨報導〕6月初夏,兩岸之間交流也逐漸回溫,福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民警每日駐守口岸,從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了這一點。25日,端午假期結束返台旅客增多,原執航船舶無法滿足客位需求,而臨時調整為載客量更大的「南北之星2號」。這是「南北之星2號」第四次執行福(州)馬(祖)「小三通」客運直航任務。「龍舟競賽贏了嗎?」看見不久前入境的陳先生來到台前,民警陳悅安問道。「競賽不是重點,兩岸一家親,最主要還是交流!」在陳悅安驗放的過程中,陳先生興奮描述龍舟比賽的場景,完成通關手續後接過證件,和陳悅安揮手告別,「希望明年還能參加。」25日13時08分,搭載203名旅客的「南北之星2號」啟航返馬祖福澳港。「本周我們迎來了一個客流小高峰,我們提前預判流量,增派警力,加開通道,確保了台胞安全、快速通關。」福州邊檢站執勤三隊副隊長林沖說。在分享勤務見聞時,民警胡鑫說:「6月20日那天有近百人的進香團入境,驗放過程中發現部分年齡較大的旅客不會說普通話,我們的『鄉音小分隊』要繼續發揮作用。」「近期我發現來福州旅遊的台胞增多,在台外也會詢問我們一些推薦景點,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在這方面多加瞭解。」對於民警劉丹的建議,民警楊馨聞言點頭,「6月以來,兩岸在體育、文化、經濟方面交流更加密切,兩岸同胞的心也是越走越近。」楊馨講道,22日那天,她在黃岐和一名等待同伴的旅客聊天,那旅客告訴她,民眾是期待交流的;聊起前段時間的自行車賽,那旅客還送了她一條自行車比賽的頭巾做紀念,「我們也是彼此之間溝通的橋樑」。福州邊檢站執勤三隊的一日工作,只是兩岸交流的小小縮影。據瞭解,1月8日複航以來,福馬「小三通」航線(包括福州馬尾琅岐-馬祖、福州連江黃岐-馬祖等兩條航線)累計驗放出入境人員13594人次,客輪406艘次,其中6月以來日均出入境客流量較5月增長47%。

海峽兩岸第十年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

〔本報特約記者 閆姣報導〕「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今天來此溯源中華文化源頭,非常有意義。」來自台灣輔仁大學的學生李以琳,22日來到甘肅省天水市公祭伏羲大典現場。她說,「很多台灣年輕人,都很願意來參祭。」當日,「2023(癸卯)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羲皇故里」天水舉辦,台灣新北市異地同時舉行共祭典禮,這是兩岸第十年共祭伏羲。祭祀現場,鼓聲威武,鐘磬悠揚。擊響34通鼓聲,象徵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中華兒女,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崇敬之情,9響鐘鳴代表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最高禮數。樂舞告祭後,參祭者先後進入伏羲廟行鞠躬禮、敬獻鮮花、瞻仰聖像。甘肅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公祭伏羲由來已久,相沿成習。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復歷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禮。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確定每年6月22日舉行。2014年,兩岸共祭伏羲,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傳承,非常貼合我們對上古人物伏羲的嚮往敬仰之情。我們通過歷史上最悠久的人物伏羲,找尋祖先的根脈,進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底蘊。」來自香港大學的青年學子葉豐嘉首次來到現場參祭。來自香港的青年學子蔡嘉琳稱,公祭伏羲大典是甘肅省最有名的文化品牌之一。從書本瞭解過伏羲與女媧的故事,而今通過公祭伏羲大典,親自體驗如此盛大、莊重的活動,倍感激動,「以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只停留在表面,現在我更想從源頭出發,更深層次去探索」。此次伏羲大典以「傳承始祖伏羲文化根脈 彙聚中華民族復興力量」為主題。當天,還搭建了「同根同祖 中華共祭」公祭伏羲大典雲平台,截至目前,線上祭祀達6939.3萬人次。

明月何曾是兩鄉——兩岸家書述說血脈情緣

〔本報特約記者 鄧倩倩 郭圻報導〕「高興收到你的來信,忍不住眼淚流出來,分別這四十幾年來以為不能再有你的消息,沒想到能在這晚景之年收到你的來信。」這是一封催人淚下的家書,來自台灣的一位老父親,1988年時寫給身在福建龍岩的兒子趙阿和。這封家書如今保存在福建省檔案館。這封家書的捐贈者是趙阿和的養子蘭有文。他介紹說,由於歷史原因,趙阿和在1949年後輾轉來到福建龍岩武平縣謀生,與在台灣的父親分開一晃幾十年。1987年後,兩岸恢復民間往來,趙阿和將濃濃的思念裝進信中,循著台灣家中原址寄去,終於取得聯繫。蘭有文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趙阿和在生命垂危之際哽咽地說:「我這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能與台灣家人團圓。多麼希望台灣能夠早日回歸,兩岸能夠早日統一,不要讓我的悲劇在下一代重演。」紙短情長,一封封家書在兩岸歷史中記錄下骨肉親情、無盡思念。2022年3月起,福建省相關部門發佈徵集公告,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徵集「遷台記憶」檔案文獻。在這過程中,一段段飽含深情的兩岸故事被更多人知曉。得到徵集消息的「台灣女婿」林振華,把珍藏的73封兩岸家書捐給福建省檔案館。這些家書是林振華、陳慧貞夫婦與台灣親人十多年的通信記錄。「家中這些信件,每個字都在說『兩岸一家親』。」林振華說。陳慧貞的祖父曾是台灣板橋林家的管家,其祖輩從福建安溪遷往台灣,到陳慧貞這一輩已是遷台第六代,又回到了福建。「了卻平生願,隨妻寶島還。會親情脈聚,祭祖血緣綿。阿里名山翠,雙潭秀水妍。遙觀雲散處,海峽彩虹連。」林振華2012年曾寫下這首詩送給台灣的親人們。那年他和妻子首次回台灣探親,與親人們歡聚一堂,圓了重逢夢。福建省檔案館編研開發處副處長吳永甯說,截至目前,福建省檔案館已徵集到相關檔案文獻1588件,包括書信301封、照片768張,以及其他紙質、實物、錄音錄影檔案等。徵集的重點偏向民間交流往來,內容是否公開尊重個人意願。「在這些檔案文獻中,可以看到兩岸政治、經濟、文化密切往來的歷史。」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秘書長蔡麗華說,兩岸家書承載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深厚親情和共同歷史記憶。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江爾雄說,兩岸家書最能勾起同胞間的情感共鳴。此前,在漳州市南靖縣山城鎮雁塔村徐氏村民家中,發現保存有20多封百年前與台灣親人往來書信。後來,台灣徐氏族親循信回到雁塔村認親,續寫了兩岸血脈情緣。此類親情故事仍在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