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8 月

【社論】賴清德的兩個兒子或將返台 似回應對他是「美國人的阿公」置疑

近日,賴清德的家庭動向再度成為媒體焦點。他不僅提及自己的兩位兒子皆已或將返台,也回應了外界對於他是否要被冠上「美國人的阿公」之名的疑問。這一連串的舉動,除了是個人的家庭選擇,也彰顯出他對於承擔與未來的展望,但卻會引起反對黨的質疑?作為台灣政治領袖之一,賴清德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引發輿論的波瀾。他的大兒子返台的消息,不免讓人聯想到他避免被冠以「美國人的阿公」的可能性。然而,他堅定地表示,兒子的回歸是基於他們的家庭決定,而不是外界猜測的原因。這種堅持背後,透露出他的內心堅守和對家庭的關愛。賴清德此次的出訪巴拉圭,更是凸顯他在外交領域的重要角色。作為蔡英文的特使,他代表台灣出席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展現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與重要地位。然而,對於他的政治未來,媒體的提問卻一再觸及他在選舉中的支持度和年輕選民的看法。賴清德的回應則顯示他對於選舉和年輕選民的問題,將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回應,同時彰顯他對於選舉與國際外交的區別。賴清德也在談到年輕人的學習與成長時提到,有些年輕台灣人前往國外學習並發展,對於這樣的選擇他並不會加以阻止,因為這是一個個人成長的過程。然而,他同時期待這些年輕人能夠在適當的時機回到台灣,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他所表達的這種開放和期望,凸顯了他對於年輕世代的信心和支持。賴清德的言談和舉止,反映出一位政治家對於家庭、國家和未來的細膩思考。他的決定並非僅僅基於政治考量,更彰顯了一個人在政治舞台上,也同樣是一個家庭的一份子。他的家庭選擇和個人信念,將有助於鞏固人民對他的信任與支持。賴清德在外交與國內事務上的表現,並同樣期盼他能夠充分回應選舉和年輕人的關切。無論是家庭的選擇還是國家的前途,這一切都需建立在尊重與諒解的基礎之上。賴清德的個人堅持和家庭價值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反思的角度,即政治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時,也需要平衡個人和家庭的需求。而他對於年輕人的鼓勵和期望,更是彰顯了他對於台灣未來的關懷與信心。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我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政治家像賴清德一樣,將家庭和國家的關懷有機結合,這不僅是一種對家庭的負責,更是對國家的奉獻。在家庭選擇和政治抉擇之間,取得平衡並非易事,但正是這種平衡,將構建一個更為健康、充實和繁榮的社會。賴清德的言談和舉動提醒著我們,政治家的決定往往不僅僅影響政治,更牽涉到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多重層面。我們期待著更多政治領袖能夠以同樣的理念和態度,以家庭為基石,以國家為己任,攜手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在這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明智的政策,更是充滿信心和使命感的領袖。賴清德所展現出的家庭情懷和對年輕人的期望,正是我們共同前進的動力。只有在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氛圍中,我們才能攜手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台灣的繁榮和幸福努力奮鬥。賴清德的家庭決定或許會被一些人視為他對於台灣內外政治的立場,進而影響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形象。然而,這種影響很難單一界定,因為政治訊息的解讀和效果常常因人而異。另一方面,賴清德的言談也提到了他對年輕人的期望和鼓勵,這可能在一些年輕選民中引起共鳴,進而影響他個人的支持度。然而,是否能夠轉化為對政黨和政策的支持,則是另一個問題。賴清德的家庭決定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兩岸關係的輿論環境和政治氛圍,但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多重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政治家的言行往往具有多重意義,需在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理性分析。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平潭)跆拳道交流大賽開賽

〔本報特約記者 鐘欣報導〕8月18日,2023年第十一屆「稀白杯」海峽兩岸(平潭)跆拳道交流大賽暨第十一屆福建省大眾跆拳道錦標賽在福建平潭舉辦,海峽兩岸41支隊伍共594名跆拳道選手參賽,切磋交流跆拳道技藝。比賽共設品勢、競技、雙截棍、跆拳舞、特技、擊破六個項目,按選手的年齡、公斤級等分組對戰,設有幼兒組、兒童組、少兒組、少年組、青年組、成年組等六個組別,全方位展示選手的跆拳道技藝。海峽兩岸跆拳道大賽始於2012年,是基於拓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管道多樣化而搭建的新型平台,致力於打造以跆拳道運動為載體的全民參與的娛樂、體育、旅遊盛會。賽事協辦方、誠忠跆拳道董事長李誠忠介紹,本著搭建兩岸體育愛好者交流平台的初衷,比賽每年邀請的台灣隊伍都不一樣,希望借助這個比賽,讓台灣同胞多來福建走動,進一步推動兩岸跆拳道運動交流。平潭是大陸距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地方,當前正圍繞「一島兩區三窗」戰略定位,探索打造以旅遊產業為載體,以文化底蘊為靈魂,以體育運動為活力的體育旅遊文化產業,將體育塑造成平潭國際旅遊島的核心競爭力。本屆賽事由福建省體育總會、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台灣體育總會主辦。

首屆兩岸融合特教人才研學營福州開營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隨著心智障礙青年李懿釗演奏薩克斯樂曲《回家》開場,首屆「心無礙,教有方」兩岸融合特教人才研學營18日在福州開營,海峽兩岸特教界60余位青年代表共同參與。台灣中華身心障礙者職業技藝協會理事長陳宇璿表示,海峽兩岸特殊教育者均希望以各種方式讓特殊的孩子們可以融入校園,融入社會,更好地在這個社會中生存。「這次研學營可以讓海峽兩岸特教方法和心得共融共學」。開營式上,兩岸特教人共同發佈《鼓嶺宣言》,倡議「不放棄任何一個殘障學生,確保每一個殘障學生享有公平優質教育」,滿足殘障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加強兩岸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通過交流互通培養更多特教人才。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連榕致辭時表示,看到海峽兩岸這麼多青年人士關注特殊教育事業,十分感動,「我們應當挺膺擔當,通過特教等領域的良性互動,持續鞏固兩岸融合紐帶,不斷共創同胞福祉」。《現代特殊教育》雜誌主編顧明珠回憶起自己在台灣參訪的經歷,鼓勵海峽兩岸特教工作者以本次活動為新的起點,攜手同行,造福更多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她說,本次研學營為兩岸青年特教人提供難得的互學互鑒平台。在活動現場,營員們喊出「心無礙,教有方」的活動口號,共同點亮「星星燈」,祝福「星星的孩子」健康成長。海峽兩岸四位特教專家獲頒兩岸特教融合大使聘書,以鼓勵更多特教人才為兩岸特殊群體發聲,推動特殊群體與社會交流、融合。本屆兩岸融合特教研學營為期五天,包含學術交流研討會、兩岸家校協同工作融合交流、兩岸夜話等活動,推動兩岸特教領域增進瞭解、擴大交流、深化合作。其中,大陸方面將分享特殊兒童家庭支援系統、家校協同等內容,台灣方面將帶來以桌遊實操為主題的特教工作坊。此外,主辦方還將組織台胞瞭解惠台政策,走進福州社區,遊覽福州城市景點,吸引台灣特教從業者「登陸」就業、創業。

台胞到訪三星堆博物館:感受古蜀文明 點贊文物保護

〔本報特約記者 朱賀報導〕「原來青銅神樹如此高聳,樹上的鳥兒也栩栩如生。」18日來到位於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本科生黃柏諺在館藏文物青銅神樹前駐足良久。當天,包含黃柏諺在內的百餘位參加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的兩岸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到訪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參觀「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陳,領略距今3000多年的古蜀文明。三星堆是大陸西南地區迄今所知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先秦時期遺址。該博物館新館於今年7月底面向公眾開放,展出的1500餘件(套)文物中有近600件是首次亮相。青銅鳥足神像、青銅騎獸頂尊人像、金杖……各式新出土文物吸引著到訪者的目光。黃柏諺認為,展陳文物充分反映了古蜀人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許多青銅面具無論大小,都似帶有微笑,意味著當時民眾的生活十分愉快。文物中出現的青蛙、烏龜、鳥等動物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地先民與自然生態相當和諧,是真正的「天府之國」。黃柏諺告訴記者,自己從前只在歷史課本中看到過有關文物,今次貼近參觀更覺震撼;現代考古專家也對文物做了很好的保護與修復,才令這些珍寶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他說,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人,我們要在現代技術輔助下做好保護者,捍衛好中華文明,也讓後世感受古蜀人的精湛技藝與燦爛文化。展覽中呈現的AI演算法復原文物、裸眼3D還原考古「方艙」等文化體驗,讓台灣成功大學教授丁仁方感到,博物館不僅在保留文化瑰寶,也通過現代科技令文物煥發新的光彩。他希望帶更多台灣朋友來川參訪,感受巴蜀之地的人文氣息、古典風格。「早在數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掌握如此獨特的冶金技術。」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執行長謝明輝感歎道。他已三次到訪三星堆博物館,仍對所見文物讚美不已。謝明輝常常參加兩岸交流活動,看到此行不少台胞為展陳感到震撼,他認為,這意味著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也期待兩岸在文博領域增進交流,幫助年輕群體瞭解中華歷史的演進與延續。

群山環抱、錦繡天成,兩岸媒體人與台青共同走進多彩貴州

〔本報特約記者 高嘉鴻報導〕多彩貴州,一城一「色」!其中的一抹亮色——畢節,位於烏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鎖鑰,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門戶,匯烏江、北盤江、赤水河之源流,多民族聚居、歷史文化燦爛。大山深處神秘的民族文化,也讓人有著無限的遐想。8月18日,由貴州省台辦主辦、畢節市台辦承辦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之看畢節」活動正式啟動,來自兩岸的媒體人和在陸在黔台青20人齊聚貴陽,將在未來一周內共同欣賞多彩貴州的人文風情和旖旎風光,體驗獨特的畢節色彩。面對眼前的好山好水,暨南大學台生林卓萱不禁感歎,「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我很震撼,真的很美!我是第一次來貴陽,這裡讓人感覺很舒服、很閒適。拍了照片就趕緊和家人朋友們分享,他們讓我下次一定帶他們過來!」暨南大學台生彭翊如表示,「之前對貴州的印象可能是沒有那麼發達,而現在來到這裡第一眼就覺得與眾不同。實際感受到貴州別致的美食、美景和文化,這份『獨特』在其它城市體驗不到。」秀麗山水孕育出能歌善舞的苗家兒女和獨具特色的苗族文化。苗繡、蠟染、手工黃粑……是這裡的神秘寶藏。誰也想不到,幾年前的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如今通過勤勞致富,走上一條以苗繡蠟染、經果林種植、鄉村旅遊等組合的多產融合發展之路。午飯過後,女孩子們換上苗服,「歪梳苗頭」,欣賞當地特色的歌舞表演,還和當地熱情的老鄉們圍在一起跳起了蘆笙舞。彭翊如表示,「以前鄉村振興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名詞概念,我沒有實際體驗過什麼叫鄉村振興。如今發現貴州畢節交通便利,百姓安穩,我不太能想像得出這裡曾經貧窮和落後,現在完全是高端、漂亮,我想拍照打卡。」常駐遵義的醒獅新農人賴翊凡向當地的師傅學了一段苗鼓。「鼓,可以表達人的情緒,像人的心跳一樣,鼓點能夠振奮人心。今天學的苗鼓,和我們漢族打的戰鼓不太一樣,我之前打鼓都是定點式的,很少舞蹈或配合步伐,他們邊打邊跳,輕重緩急,鼓聲和感受碰撞、交融所產生的韻律和意境,這是最難學的。」廈門衛視主持人劉倩伶表示,「苗族服飾講述苗族故事,也把中國地圖繡在了衣服裡。穿上之後沉甸甸的,走起路來叮叮咚咚的響聲讓人心情很好。」在京台青李顏如表示,「苗族的服飾很得女生喜歡,華麗,工藝精巧,希望苗族的衣服受到更多人喜愛。」未來5天,兩岸媒體人和台青將繼續走進畢節,進一步體驗貴州畢節的美麗風景和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