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8 月

世界「慰安婦」紀念日 民眾走進南京慰安所舊址感受「無聲的控訴」

〔本報特約記者 泱波報導〕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民眾走進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參觀,感受「無聲的控訴」。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分館,這處舊址由八棟歷史建築組成。1937年底,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後,將利濟巷2號和18號分別改造為「東雲慰安所」「故鄉樓慰安所」。2014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對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進行了修繕保護和陳列布展工作,並命名為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2015年12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陸首個「全國生態日」來了!

〔本報綜合報導〕8月15日,大陸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浙江湖州舉辦。活動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題,舉辦了主場活動開幕式、生態文明重要成果發佈會、生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及綠色低碳創新大會等活動。近十年來,中國大陸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大陸率先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推動建設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近十年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積四分之一來自大陸;大陸以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高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業正成為中國製造新名片……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全國生態日」將更好喚起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的成就感、自豪感。

祝賀!《長安三萬里》票房突破16億元

■本報特約編輯林家家 盛唐氣象、唐詩韻味、文人墨客的交往故事……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在今年暑期檔上映,引發觀眾的持續關注和廣泛討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影片票房已突破16億元,位列中國大陸影史動畫電影票房榜第二位。在這個熱鬧的暑期檔,《長安三萬里》為何能脫穎而出?它的成功帶來了哪些創作啟迪?影片導演謝君偉和鄒靖表示,早在創作初期,主創團隊就把「壯美」定為影片的一大關鍵詞,力圖通過畫面呈現山河的壯美,深入挖掘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唐詩背後的意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酣暢,「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悵惘,「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影片中對於唐詩的呈現一次次喚起觀眾的文化記憶。其中,李白吟誦《將進酒》的段落更是引起大家的廣泛好評。「主創團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選擇題材,最終找到了唐詩。因為唐詩是中華文化的一次高峰,也代表了中國文人精神境界的一次高峰。」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說,「影片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精心挑選了48首予以呈現,主創團隊是下了功夫的。」從內容看,影片中所挑選的48首詩並非是單純的點綴,而是對情節的推進產生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影片以唐詩寫唐朝。每首詩背後的思想情感與故事中展現的時代變遷相結合,很好地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也激發了大家對於歷史文化的興趣。」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智勤說。事實上,《長安三萬里》對於傳統文化的表達並不局限於唐詩,音樂文化、舞蹈文化、書法文化,以及建築、服飾、風俗等都很好地融入到影片的故事講述中。此外,影片還通過一系列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動展現唐代詩人們的精神境界。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認為,影片中的兩位主角李白和高適,雖然性格不同,人生經歷各異,但他們的入世之路集中展現了這些詩人們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博大的胸襟抱負。借詩見人,借詩見史。「我們秉承尊重史實原則,在歷史空白處展開合理藝術創作,把李白、高適、杜甫這些許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詩人有血有肉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少年壯志、才華義氣,以及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謝君偉說。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在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的同時,也應當注重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影片的敘事效能和共情效應。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長安三萬里》在文化追求之外,還展現了角色的友情、人物的成長經歷和情感釋放等不同方面內容,不同類型的觀眾可以從影片中品讀出不同的思想主旨。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影片中,詩人們在歷史洪流中的堅持和抉擇,對當下的人們有非常多的啟發,可以激勵人們在新時代不斷奮勇前行。「我們希望通過《長安三萬里》在大家心中埋下一顆種子,讓更多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影片中的那些詩人產生興趣。我們也希望這樣的影片可以拓寬中國動畫電影的邊界,為豐富電影市場貢獻力量。」《長安三萬里》製片人宋依依說。

王仁和:拼搏人生,不負青春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e36iyjucb0ztxw-1.mp4我的名字叫王仁和,現在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是公共政策,主要關注環境保護領域。來到大陸求學是非常的一個輾轉離奇的過程,我第一次長期來到大陸,是去到廣州的暨南大學這樣的一個交換學生。當時的生活條件交通對我來講都是非常新奇的,也是因為那次求學經歷,我也決定在第二個學期前往陝西的陝西師範大學。第一次到西安,看到唐朝遺留下來的城牆,這個城牆實際上是非常打破我的想像,因為我的想像城牆可能是只夠兩三個人並排,我在西安第一次看到了有可以在上面騎腳踏車這樣的一個非常大的空間。這些回憶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事情。這個歸屬感可能會促使你選擇這個地方成家立業,然後落地生根。所以我認為每個青年在不斷的成長過程裡面,你們都要不斷的去拼搏,無論這個城市你待得下去或待不下去,但是至少你在這邊,你有這邊的朋友,你有這邊的回憶,每當看到這邊的相關的資訊,你可能就會有一個心靈上的觸動。這樣的地方我認為就是你的一個心安之處。過去我也參加過非常多的兩岸交流活動,還有鄉村振興項目。鄉村振興實際上在這個工作裡面,我是從清華大學一個求學的過程中,然後也漸漸了解到它是一個比較需要我們親身去投入的一件事情。所以經由這個樣子的一個想法,我參與到了清華鄉村工作站這樣的一個項目裡面,然後即將前往山東聊城的一個縣進行鄉村振興工作。我認為鄉村振興工作它不僅是擴大脫貧攻堅的一個成果,它也是幫助地方的公共服務進行一個提升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所以我認為這項工作是值得我們臺灣青年或者兩岸青年學子們未來都能夠積極投身的一個事業。心安之處即是家,願兩岸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處,拼搏人生不負青春。

《寶島一村》經典版15周年巡演登陸北京

〔本報特約記者 劉歡 許曉青報導〕熱騰騰的天津包子作為話劇《寶島一村》的結尾「彩蛋」,給北京觀眾帶來暖心回憶。10日至13日,《寶島一村》經典版15周年巡演登陸北京,在天橋藝術中心連演4場,累計吸引6000多名觀眾觀看。《寶島一村》由台灣著名話劇導演賴聲川和節目製作人王偉忠聯合編導。故事從「趙家」「朱家」「周家」三個1949年赴台落戶的眷村家庭講起,呈現半個多世紀縈繞海峽兩岸的鄉愁。2008年12月,《寶島一村》在台北首演,並於2010年初開啟首次大陸巡演。15年來,台灣表演工作坊出品的《寶島一村》經典版上演超過300場,覆蓋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以及海外地區。2023年7月,《寶島一村》經典版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開啟15周年大陸巡演。此次巡演將依次走過上海、深圳、杭州、北京、西安五座城市,歷時一個多月,最終回到上海的上劇場。「眷村」指1949年後台灣當局為安置上百萬大陸赴台軍人和家眷所建立的聚落。隨時代變遷,台灣各地800多處眷村逐漸消失,僅有個別眷村得到保存。「演員跟我說,即使眷村被拆光,但還會剩下一個,叫『寶島一村』。」賴聲川告訴記者,《寶島一村》主要取材自王偉忠在眷村的成長經歷,「在眷村生活過的人看了覺得過癮,認為它真實反映了眷村生活,這部戲就是成功的,就對得起眷村的人。」整部劇三個多小時,沒有特別驚心動魄的情節,呈現給觀眾的是簡單而又真實的家居、鄰里生活。「看完演出後,我感受最深的是那濃得化不開的鄉愁。」首次觀看這部話劇的張先生說,劇中最打動他的是「探親」「重逢」這兩場戲,身邊很多人看完後跟他一樣淚流滿面。特意從天津趕到北京觀看演出的李女士說:「劇中『老趙』寫給兒子的信非常動人。」信裡說,願你此生不像我們一樣顛沛流離,願你此生不知道什麼叫戰爭,願你此生一切平安。「當前台海形勢比較緊張,希望兩岸關係儘快回溫,兩岸同胞共用和平、共同過上好日子。 」「我們需要更多交流和相互瞭解。」賴聲川說,《寶島一村》第一次到大陸演出時,大家都沒把握,因為不知道大陸觀眾是否對眷村題材感興趣。但這部戲演到今天,已去過大約40個大陸城市,所到之處都是熱情觀眾,很多人看完後起立鼓掌。「這種感動,也是兩岸一種深度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