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8 月

「海青節」折射兩岸青年交流兩組熱詞

〔本報特約記者 龍敏報導〕在兩岸青年交流交往中,近些年誕生了不少從「探路者」到「引路人」的動人故事。連日來,在福建福州舉辦的第十一屆海峽青年節(簡稱「海青節」)集中活動上,兩岸青年登台講述,詮釋了「紮根大陸,夢想花開」「雙向奔赴,未來同行」兩組熱詞。「我寧可奔向未知的大海,也不願意待在魚缸裡。」擔任中國女子棒球國家隊投手教練員的台灣青年許語宸說,「紮根大陸,夢想花開。」許語宸曾代表中國台北隊取得不俗戰績,但在事業巔峰期退役,隻身來到上海從事棒球培訓工作。她於2017年創辦上海奧盛小飛象女子棒球隊,如今更成為中國女子棒球國家隊投手教練員。「當你跨過海峽,才知道舞台有多大。」許語宸說,希望能夠在5年內,幫助中國女子棒球國家隊拼出更好成績。廈門「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副執行長台灣青年賴淑珍說,過來廈門考察後,發現這裡和家鄉太相似了,「不管是語言還是風俗,都讓我感覺還沒離開過台灣,所以立刻決定留下來。」與賴淑珍一樣紮根在廈門集美城內村的,還有來自台灣台南的強森、台灣高雄的大頭,他們自2020年起不僅找到了「家的感覺」,還打造了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助力當地鄉村振興。把鄉村振興當成人生職業,賴淑珍在大陸找到了人生定位。「我在這裡做鄉建,舉辦廟會集市等活動,看著這片老社區越來越熱鬧,吸引了更多兩岸青年朋友來,很有成就感。」跨越海峽與當地同齡人面對面交流,已經成為兩岸青年學子交流交往的常態。正如台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秘書長鄭婷文所言,兩岸融合發展更需要兩岸青年一起來「添磚加瓦」。來自台灣高雄的簡佑霖從事教育行業10年,輔導過800多名學生參加大陸高校招收港澳台僑學生的相關考試,其中有200名台灣學生。他建議,兩岸青年「雙向奔赴,未來同行」。「每當看到自己學生考上理想的學校,比自己考上大學還開心。」簡佑霖說,台灣青年需要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大陸可以提供一個看世界的廣闊平台。近期結束台灣行的大陸高校師生訪問團學生成員,以及參與馬英九訪大陸期間座談的學生代表,也分享了參與兩岸青年交流的感受和思考。北京大學學生陳凱迪說,寶島之行與一名台灣同學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合奏古箏,在現場音樂中找到默契。「在後續溝通中,我發現我們都在練習同一首曲目,我們已經約定,期待更多人聽到屬於兩岸青年的合奏曲。」「交流的最後一晚,我們和台灣學生一起吟誦了《將進酒》。」湖南大學學生姚睿婷分享說,回來觀看電影《長安三萬里》後,和一名台灣青年分享了電影裡的故事,「共同的血脈和傳承,讓我們擁有共同的感動。」作為兩岸暢敘友情、凝聚共識、展望未來的青年嘉年華,「海青節」迄今已連續舉辦十一屆,處處彰顯「紮根大陸,夢想花開」「雙向奔赴,未來同行」兩組熱詞。首次參加「海青節」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楠說,很高興看到台灣青年來到大陸、認識大陸、融入大陸的整個過程以及他們不斷努力的身影,希望兩岸青年能夠在兩岸互動中成為第一縷清風、第一朵浪花,推動兩岸未來更好更美。

江蘇昆山啟動兩岸青年「3+X」聯盟

〔本報特約記者 鐘升報導〕10日,江蘇昆山的昆山開發區、張浦鎮兩岸青年「3+X」聯盟啟動儀式舉行。聯盟將針對昆台創新創業青年、昆台大學生、三代台商3類群體,圍繞海峽兩岸文化、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實現資訊共用、資源互通,共拓昆台青年發展賽道。昆山是大陸台商投資最活躍、台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近十萬名台商台胞以昆山為家。長久以來,昆山致力於為兩岸青年搭建資訊共用、資源互通、交流互學的平台。據統計,2016年以來,昆山已吸引900多名台灣大學生前來參與深度實習活動,在全省率先創新增設司法、環保、社區服務等基層實習崗位,並為台青到昆山實習、就業、創業提供更多機會、創造更好條件。活動中,參加台灣大學生江蘇實習就業特訓營的吳幸庭回憶了這個夏天跨越海峽,在昆山度過的一段溫暖、受益良多的實習之旅,希望更多島內小夥伴「都來大陸看一看」。昆山當代昆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黃朱雨引領台灣大學生們追溯了「百戲之師」昆曲流傳數百年的文化魅力。兩岸青年還實地瞭解了大陸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之路,並在昆山德國工業園參觀了園區綠色孵化基地。作為台胞台青活動交流較為密切的區域,昆山開發區近年來以昆台青年融合發展為方向,深入推動昆台青年交流,聚焦工作、生活等多領域,組織開展「一杯咖啡之約」昆台青年青春微聚會、「兩岸青年聚昆山數位經濟領未來」主題團建、昆台青年區鎮研學交流等特色活動,在此創新創業的台青們書寫了一個個生動的「兩岸故事」。此次活動也是昆山開發區「一區四鎮」昆台青年融合發展研學行動的延續,以文潤城、以文聚力,推動兩岸青年共話成長、共融交流。近年來,結合昆山團市委「社區青春行動」「『益』舉兩得」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等活動,昆山開發區依託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不斷優化人才引進舉措。張浦鎮連續舉辦四屆「歸雁計畫」,主動貼近聯繫青年,提供見習實踐崗位,不斷吸引高校畢業大學生返昆來昆就業創業,紮根基層,圓夢青春。

全教總反對雙語政策的前因後果(下)

■ 理應 實施雙語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英語程度,並使他們更有競爭力和應對國際環境的能力,但全教總等團體認為,雙語政策是「庸才政策」,培養出來的是英文和專業都不夠好的人……非英語系國家的孩童雙語情況可以因國家和地區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情況的比較:歐洲國家:歐洲許多國家普遍實施雙語或多語教育,孩童從小學習本國語言以外的第二語言,通常是英語、法語、德語或西班牙語等。這些國家的孩童常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能夠流利地使用至少兩種語言。北歐國家:北歐國家如瑞典、挪威、芬蘭等國家,通常有著良好的英語教育體系。他們在學校中從小學習英語,而且許多人英語能力相當出色。東亞國家:在東亞地區,如中國、日本、南韓,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也很普遍。許多學校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教授英語課程,並在高中階段有更加深入的英語教育。然而,由於英語不是這些國家的母語,學習效果可能因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元語言環境普遍存在,孩童通常學習多種語言,包括英語。這些國家的教育體系注重英語教育,許多孩童能夠流利地使用英語作為溝通語言。總體而言,非英語系國家中許多國家在孩童的雙語教育方面做出了努力。這些國家通常提供英語教育的機會,並將其視為重要的語言能力。然而,每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和學習環境有所不同,孩童的雙語能力也會因個人學習態度和背景等因素而有所差異。雙語政策是一個教育政策,旨在培養學生的多元語言能力,特別是英語能力,以因應全球化的趨勢和國際交流的需求。這樣的政策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使他們能夠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和成長。然而,教育政策的實施和效果通常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教師培訓、課程內容、學校資源等。這些因素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挑戰,例如師資素質不足或課程規劃不當。因此,評估一項政策的效果需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和相關研究的結果。若是有人認為雙語政策對孩子的英語能力產生負面影響,這可能反映出某些地區或學校在實施政策時遇到的困難或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評估和調整相關政策的具體措施,以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和學生的綜合發展。總體而言,教育政策的評估應該基於充分的研究和數據分析,並兼顧各方的意見和利益。這樣才能找到平衡的方式,確保孩子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包括語言能力的培養。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反對雙語政策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點:資源分配:全教總可能認為,政府在實施雙語政策時,過度注重英語教育,導致其他學科和專業的資源被忽視或減少。這可能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師資素質:全教總可能認為,在推行雙語政策的學校中,師資素質不足,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可能不夠好,或者其他科目的專業老師英語能力不足。這可能導致學生無法獲得高品質的教學。學生學習負擔:全教總可能關注學生的學習負擔,認為過度推行雙語政策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學生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英語,導致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減少或學習品質下降。教育品質問題:全教總可能對一些雙語學校的教育品質表示擔憂。他們認為,一些學校為了迎合雙語政策,可能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存在問題,無法提供有效的教學和學習環境。總的來說,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反對雙語政策可能是出於對教育資源、師資素質、學生負擔和教育品質等方面的考慮。他們希望政府能更全面地考慮這些問題,確保學生的綜合發展和教育品質。要正確發展台灣的雙語教育,可以考慮以下方向和策略:定下明確目標:確定雙語教育的目標和期望成果,例如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這樣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教育機構和教師在教學和評估中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增加師資培訓:提供優質的師資培訓,確保教師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和專業知識。這包括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培養教師的語言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和跨文化教育意識。平衡課程規劃:制定平衡的課程規劃,結合英語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繼續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可以避免過度偏重英語教學而忽略其他學科的情況發生。提供適切的教材和資源:確保學校有適切的教材和教學資源,能夠支持雙語教育的實施。這包括英語教科書、多媒體教材、線上學習資源等,使學生能夠在多種學習情境中進行英語學習。強調語言應用和溝通能力:雙語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溝通能力,而非僅僅強調文法和單詞的學習。提供豐富的口語練習機會、演講比賽、跨文化交流活動等,使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真實的溝通和交流。家長參與和支持: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雙語教育,提供支持和配合。建立家校合作機制,促進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參與和投入。透過以上的措施,家校合作機制可以更加緊密地連結學校和家庭,共同促進孩子在雙語教育中的學習成果。這樣的合作可以提供一個共同的學習環境和支持系統,有助於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之間無縫地過渡,形成學習的一體化。透過家校合作,家長可以更深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學習需求和興趣。他們可以與教師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制定個別化的學習計劃,並提供學習支持和指導。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他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和支持,從而增加學習動機和自信心。同時,學校也可以從家長那裡獲得寶貴的反饋和意見,了解家庭環境和文化對孩子學習的影響。這些信息可以幫助學校更好地調整課程和教學策略,使之更貼近孩子的實際需求。此外,家校合作也提供了學習資源和機會的共享。學校可以與家長共同探索和開發學習資源,例如建立家庭圖書館、共享學習網站、組織學習活動等。這樣的合作可以豐富孩子在家中的學習體驗,擴大學習的範圍和深度。總而言之,建立家校合作機制是推動雙語教育成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透過有效的溝通、合作和資源共享,學校和家庭可以攜手合作,營造一個支持孩子學習的環境,促進他們在雙語教育中的全面發展。

【台灣首宗氣候訴訟正式開庭】 經濟部用電大戶條款成效不彰,公民團體盼司法落實氣候正義

■轉載自臉書/環境法律人協會 2021年初,環境法律人協會、綠色和平與四名氣候災難的潛在受害者發起台灣第一起氣候訴訟對經濟部提告,主張現行的「用電大戶條款」對企業的再生能源設置要求過低、忽略其減碳義務,違反環境基本法,侵害人民基本生存權利。起訴至今超過兩年的時間,台灣第一起氣候訴訟終於迎來正式開庭的程序,訴訟的結果也將對台灣未來各界發展產生極大影響。➤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郭鴻儀表示:「用電大戶條款」是依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2條第4項所規定,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自行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或採購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目的在透過法規要求用電大戶能源轉型。「經濟部」制訂的條款細則根本無法達成用電大戶裝置再生能源之目的,造成台灣能源轉型進度上嚴重落後;更重要的是,在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如此落後的條款要求根本無法讓台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近幾年用電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反增,經濟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主責再生能源發展、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及節約用電,以及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減量事項等三項工作,但經濟部目前顯然無法切實達成目標。❝ 本件訴訟的重要意義,在於透過司法喚起社會對於行政機關應積極落實立法要求面對氣候變遷的義務,而非流於口號卻毫無實質改善。❞➤委任律師簡凱倫表示:政府能源轉型和淨零目標帶來許多再生能源開發壓力,尤其是太陽光電。然而,地面型光電因對土地利用的需求,導致農民、漁民爭議不斷,產生嚴峻的承租戶生存與工作權維護課題。用電大戶條款必須要能有效地督使用電大戶開發對環境侵害相對較小的屋頂型光電,將開發責任轉到大戶自身資產的屋頂上,包括廠房、辦公室、停車場空間等。這起氣候訴訟的核心目的,正是藉由重新界定用電大戶門檻和義務,讓更多真正的排碳大戶、用電大戶承擔起能源轉型的責任。

【話山論見】綜觀審計部報告可看到台灣面臨一系列問題 民進黨政府理應傾聽民意積極改善執政表現

■ 映丞 近日,民進黨內部傳出賴清德認為不滿民進黨的聲音都是認知作戰,並呼籲黨內加強對外論述。同時,民進黨也計劃在全台舉辦政績說明會,以回應對執政表現的質疑。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審計部最近出具的總決算審核報告,其中揭示了一系列嚴峻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民進黨應該如何回應,並採取實質性的改善措施?審計部報告指出,在蔡政府七年多的執政期間,將編列特別預算常態化,共提出11項特別預算,總金額高達2兆955億元,且全部依靠舉債支應。到去年底,這些預算的債務未償餘額已高達5兆6997億元。換言之,蔡政府所宣稱的台灣經濟繁榮,很可能是建立在未來子孫的背負巨債的假像之上。若不及時解決這些財政問題,台灣將有可能陷入債務困境,債留子孫、曾孫乃至玄孫、來孫都難以絕跡。此外,審計部報告還揭示了民進黨在預算編列方面放水流的情況。例如,為了推動2025年的非核家園政策,中央政府大力推廣漁電共生,但審計部指出其管控失靈。交通部多年來編列了11億多元用於改善交通安全,然而,去年交通事故受傷人數卻達到近50萬人,創下10年來的新高,而且還被OECD點名是交通安全高風險國家。顯然,民進黨在某些議題上對於預算運用存在明顯不足之處。更為嚴重的是,審計部報告也指出了民進黨在人民關切的議題上未能充分關注的情況。例如,2018年推動的「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並未能有效關注未婚族群,未能扭轉總生育率下滑的趨勢。至於眾人關心的酒駕問題,審計部指出超過22億的酒駕罰金,法務部僅追回2億多元,只有1成,這讓酒駕慣犯肆無忌憚。對於審計部報告揭示的這些問題,民進黨是否有清楚地看到,並且是否願意真誠回應和改進呢?政治人物與政黨應該時刻謙卑虛心,務實面對問題,而不是將所有批評視為認知作戰,更不應僅以政績說明會來回應質疑。我們期待看到民進黨能夠認真面對這些問題,並積極改善執政表現。台灣是個多元民主社會,政治環境的多元性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政黨間的辯論和不同意見都是正常現象,但不可否認,我們必須以事實為依歸,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對於政治人物而言,應以人民的福祉為優先,積極處理財政問題、強化預算管理,讓預算的運用更加透明、有效。而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我們也應持續關注政府的施政表現,提出批評與建議,推動台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綜觀審計部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台灣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和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僅僅依賴政府單一力量的改變。政府與民眾應共同努力,建立開放的溝通機制,擴大對話,共同解決問題,推動台灣朝向更加繁榮穩健的未來。首先,政府應該尊重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的意見,鼓勵更多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例如舉辦公開座談、聆聽民意等,以確保政策的制定更為全面和包容。其次,政府應加強資訊透明度,提供更多準確、完整的資料供民眾參考,讓民眾對政府的決策過程有更深入的瞭解。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建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也有助於防止誤解和誤導的產生。除了政府的努力,民眾也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發揮公民意識,透過合理、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共討論的品質和結果有效,避免偏激觀點對社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此外,媒體也應肩負起傳遞準確資訊的重責大任,不只是報導政府宣傳,更應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深入探討問題的核心,提供多元觀點的評論,讓民眾能夠從不同角度瞭解議題,形成客觀理性的判斷。最後,台灣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的創新和創業精神。透過提供更完善的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門檻,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於創新產業,進一步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總結來說,政府與民眾共同努力,建立開放溝通機制,擴大對話,共同解決問題,是台灣走向繁榮與進步的關鍵。政府應傾聽民意,增進資訊透明度,民眾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媒體應扮演監督角色,社會各界應鼓勵創新創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攜手共進,實現台灣更加繁榮穩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