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8 月

夏讀,清風徐徐書中來

(抒情散文)■方華 炎炎夏日,酷暑難當。心燥神煩之季,捧一卷詩書在手,不失為消暑納涼之一上方。元朝的翁森有一組《四時讀書樂》,其中的《夏》詩,單道夏日讀書之美妙:「新竹壓簷桑四圍,小徑幽敞明朱曦;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綠林縈繞,門窗微敞,北窗之下,翁老先生捧書高臥,這樣一個場景,何等閒適快意。掩卷之時,晝可聽蟬鳴,夜可觀螢舞,真是涼風習習如瑤琴一曲了。居住在現代都市,自然難覓古人「新竹壓簷桑四圍」的環境。但只要窗前有一叢綠意婆娑,身邊有一杯氤氳相伴,一卷在握,自然也可入古意,進幽境。所謂「文章是案頭之山水」也。俗語:心靜自然涼。而夏日讀書,自然是心靜的最佳方式。當我們的神思隨文字的遊走虛步古今、神遊八荒,那夏日的炎熱與枯燥,自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屏擋在時光之外了。清人張潮在《幽夢影》裡說:「讀史宜夏,其時久也。」因為史書厚重綿長,正好與夏日之長契合,是為有此之說吧。個人倒認為,夏日最宜讀的是長一點的小說,情節跌宕之間,最易讓人暫時脫離炎炎現實,進入文字營造的世界。其次當是散文、詩詞,那些清新的文字、詩意的想像,本就像夏日裡的縷縷清風,撲面清爽,吹襟入懷。看過一幅古畫,畫中一古樹冠天,樹蔭之下,是一袒胸露腹之人依石半臥在竹席之上,其身邊是一壺一扇,其手中是一卷在握。站在畫前,立感山風習習,涼意頓生。夏日讀書,相對於其他季節來說,當是最隨性的。可如翁森胡床高臥,可如古畫之人席地仰誦,可案頭靜坐翻卷,也可閉門深鎖裸讀。魏晉時的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夏日在家中經常不著一衣地讀書飲酒寫作,時人有非議,他不以為是,反說:天地是我屋,屋是我衣裳,爾為何鑽入我襠?夏日裸讀,非放蕩不羈的古代文人騷客之為,現代大家也曾以此方式消夏呢。比如林語堂在其自傳《我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中雲:「華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腳,關起門來,學顧千里裸體讀經,不亦快哉!」裸體讀書的目的當然是意在可清爽隨性地讀書,而非裸體。夏日讀書本為雅事,是尋求「心涼」的一條佳徑,若不能靜下心來,弄出些浮華的樣式,反會增加一份燥熱。「夏讀書,興味長。荷花池畔風光好,芭蕉樹下氣候涼。」夏日讀書,既除暑熱,又長見識、活思絡,在帶我們進入一種文字營造之清涼世界的同時,甚乃達至一種超越自然的禪定境界,何樂之有。

秋石的詩(三首)

(現代詩歌)■秋石 月上柳梢頭 巢已搭好,月上柳梢頭不說話不想驚動人間的煙火這中秋的月光,這一地乳香夠我們一輩子花銷 只想說明如下——不許諾,不跪拜花好月圓時光溫馨得像一匹白絲綢他人勿擾不喧嘩,不祈禱人世間,浮光掠影當然,也不奢求只需一把濕漉漉的露水我們梳一梳幸福的羽毛 落葉飄零的晚秋 霜降了,日子一天比一天陡峭懸著的心,無處安放 秋色一層一層,堆在人間落葉訇然一聲一曲歌謠一聲一束火焰誰是縱火者——烏桕和黃櫨,鐵證如山 山道崎嶇風刀子骨白一寸一寸逼過來滿山的青岡、椴木、落葉松好像都是勇者都是鐵肝義膽的好漢  楓葉情 一地白霜,一樹楓葉從高處墜落已經奄奄一息我心生悲憫如同一個懸壺濟世的郎中掐了掐脈象——這是無法根治的內傷 一介布衣一個兩手空空的人摁不住季節也搬不動一望無際的山河只請杜老夫子出山白雲古道上一首唐詩一山的霜葉至今,劈啪燃燒,青煙嫋嫋

心態對了,人就順了

放寬心態,身體就好了心態,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心態好,精神飽滿,身體也就更健康。「心寬一寸,受益三分。」有的人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經常生悶氣、糾結憂慮,久而久之,消極的情緒也會影響身體健康。而心寬的人,不會為生活中的小事耿耿於懷,即使遇到困難也能積極面對,他們喜歡行走在陽光下,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身體也會越來越健康。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寬了,煩惱也就淡了。好心態就是最好的保健品。心胸開闊、內心平和,身體就會越來越好。調節心態,事情就順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視角呈現出不同的風景,就像是同樣的半杯水,有人看到剩下的一半,有人看到失去的一半。雖然我們不能控制發生什麼事情,卻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心態不好,處處都碰壁;心態好了,事事才順心。如果一個人總是消極悲觀,只會陷在負面情緒中,惶惶不可終日;而如果一個人能及時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充滿陽光、積極樂觀,成功和幸福便會不請自來。一個人的好運,其實就藏在他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裡。擺正自己的心態,把發愁的時間用來讀書,把埋怨的時間用來鍛煉,不再糾結過去,而是專注當下。長此以往,事情就會越來越順利,人生的路也會越走越寬。穩住心態,難題就解了那些總是心浮氣躁的人,大多一事無成。因為遇到棘手的問題時,浮躁的心態讓他們無法深入思考,嘗試幾次不成就會立刻放棄。而能穩住自己心態的人,他們能清晰地洞察問題所在,通盤考慮解決方法,即使遭遇失敗也能坦然自若,繼續嘗試,最終圓滿解決問題。很多時候,事情本身並不嚴重,如果你心態不穩、自亂陣腳,自然潰不成軍。真正厲害的人,不會將火急火燎寫在臉上、掛在嘴邊,而是在大事急事面前舉重若輕,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只有遇事不慌、忙而不亂、有條不紊,才能把事做成。擁有什麼樣的心態,你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願我們都能擁有積極樂觀的好心態,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博物館裡的百年統戰」讀城活動走進台灣會館、水立方

〔本報特約記者 李騰飛 尹李梅報導〕8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聯合新浪微博舉辦的「博物館裡的百年統戰」讀城活動開啟第五站。活動以「同祖同源,見證血脈親情」為主題,邀請港澳台僑界代表人士、網路大V一起走進台灣會館和「水立方」,感受港澳台僑同胞愛國愛鄉、支援祖國建設的家國情懷,見證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北京台灣會館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原址復建、擴建、保存的台灣會館,是北京重要的台灣歷史文化遺存。館內常設「中華魂.京台情」展覽,從台灣會館的變遷、科舉制度在台灣、在北京的台灣人、京台交流新篇章四個部分展示了台灣會館的歷史沿革。「我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是記載台灣進士名錄的清代進士題名碑拓片。」北京市僑商會常務理事、北京新納電子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武繼英說,「台灣學子入閩再赴京參加科考,兩地學子同讀一套書,對兩岸社會及文化發展影響深遠。這是兩岸一水相隔、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在展示京台文化交流活動的展區,曾在法國巴黎八大藝術系學習、在社交媒體上很受年輕人歡迎的VR畫師毛思懿深受觸動,「看到兩岸書畫家作品中展現出來的共通性,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兩岸文化植根於一片土壤。」參觀完凝聚著百年京台交流歷史的台灣會館後,港澳台僑界代表人士、網路大V來到了與港澳台僑同胞們有著深厚淵源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作為唯一一座由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華人捐資建設的奧運場館,「水立方」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承擔了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水上比賽項目。2022年北京冬奧會,「水立方」經過改造華麗變身「冰立方」。目前,這座閃耀「雙奧」的建築內設置了「永葆赤子心共圓中國夢——港澳台僑同胞共建北京奧運場館紀念展」,講述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奧運場館建設慷慨捐資的故事。在冰上運動中心,眾人還體驗了冰壺競技,感受冰雪運動的魅力。「在北京奧運會舉辦15周年紀念日再次走進『水立方』,讓我對北京這個雙奧之城的奧運精神有了全新的認識。」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科技委員會主委李新龍表示,「北京冬奧的成功舉辦和在國際上的好評如潮,背後離不開強而有力的科技支持。作為一名香港同胞,看到國家和民族的這些進步,我感到滿滿的自豪。」體驗結束後,人工智慧學者、微博熱門科普博主@高慶一分享了此行感受:「台灣會館和『水立方』,把歷史用具象化的場景串聯起來。作為參觀者,我們今天觸碰到了鮮活的歷史。我們在參觀過程中學習了統戰知識,也宣傳了統戰文化,對統一戰線有更深刻的瞭解,才能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凝聚起更強大的統戰力量。」

兩岸直播創新體驗營福州舉行 感受直播「熱」

〔本報特約記者 葉秋雲報導〕「我覺得直播是很好的行銷模式,特別是直播帶貨,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很可觀的。」8日,參加第十一屆海青節.兩岸直播創新體驗營的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學生蕭紫妍正在福州大學參訪,提及對於直播的瞭解,她如是說道。近年來,隨著網路的發展,直播越來越受大眾歡迎,「直播帶貨」更是成為一種線上新型消費方式,備受青睞。身材高挑的蕭紫妍即將成為大四學生,對於未來是否從事直播行業,她表示,正在考慮。「我的媽媽之前在大陸這邊參與過直播,不過現在回台灣了。」蕭紫妍對於直播的瞭解更多是透過網路,她表示,媽媽讓她這次先過來學習,自己摸索看看。與蕭紫妍一樣,剛升大四的台灣政治大學學生賴予安此次也想來大陸學習,並看看直播平台的使用上的差異。賴予安說,之前在抖音等網路平台上看到拍賣、直播帶貨等傳播方式,這次來福建希望瞭解兩岸的學生可以開展怎樣的合作,一起去創造和激發更多的創意。為了進一步加深兩岸青年的瞭解,8日在福州大學舉行的第十一屆海青節.兩岸直播創新體驗營師生座談會活動中,兩岸同胞更是以「結對子」的方式交友,一名福州大學學生與兩名台灣青年「結對子」。福州大學學生會執行主席莊嘉雯表示,參與活動人數比較多,以「結對子」的方式可以進行更深入、親密的交流。「『結對子』也不是隨機的,而是我們透過專業、年級、性別、籍貫等有共性的地方進行配對。」活動中,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學生蔡東鑫接過來自台灣雲林的管泰翔贈予的禮物。「人的關係是越走越近的。」蔡東鑫表示,透過此次活動,他們二人建立了聯繫,今後交流越來越多,就會慢慢熟悉,關係也會越來越好。記者瞭解到,第十一屆海青節.兩岸直播創新體驗營以「兩岸直播,閩侯記憶」為主題,於5日正式開營,活動橫跨馬祖、福州市、南平市等地,參與的台灣師生來自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世新大學等15所台灣高校。閩侯縣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務辦公室透露,此行共有40名台灣同胞參與,台灣青年38名,團組平均年齡25歲,其中「00後」台灣青年29名,占比72.5%。在台灣大學張貼招生海報時,就受到台灣大學生的熱烈響應,招生名額呈現「秒殺」現象。「5日至7日去南平參訪的行程,我們更多的是讓學生去琢磨短影片的創作,每個學生都有拍攝一個60秒以內的短影片,然後去做一些創新的思考。」田方倫是台灣前來參與兩岸直播創新體驗營活動的領隊,他表示,接下來的行程將會聚焦直播,讓每一個同學去嘗試做主播或者是支撐起一個直播團隊的能力。他認為,當下,短影片、直播行業在大陸十分火爆,讓學生們來大陸學習,百利而無一害。「透過這次參訪,把學生們的眼界打開了,兩岸學子也可以透過這個活動增進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