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8 月

浙台棒壘球青少年運動員「開賽」 同場競技「以球會友」

〔本報特約記者 張斌 鄭潔 王紅嶺報導〕「我們第一次對孔子生平有這麼細膩的瞭解,感受到了衢州的圍棋文化,孩子們也很有興趣。」近日,在「南孔故里」浙江省衢州市參加第三屆「海峽杯」浙台青少年棒壘球公開賽(衢州站)期間,台灣南投縣棒球委員會總幹事蔡豐安說。7月30日,第三屆「海峽杯」浙台青少年棒壘球公開賽在浙江衢州開賽,來自浙江、台灣兩地的14支棒壘球隊200餘名球員參賽。比賽會持續至8月初,分別在衢州、台州、寧波、紹興舉行。在衢州站的比賽中,南孔聖地城南小學隊、航埠小學隊、衢州有禮城南小學隊分獲U8組別冠亞季軍;溫州市中通實驗學校、壹棒獵豹(杭州市)、嘉子園棒壘球俱樂部(嘉興市)斬獲U10組別前三甲;台灣南投縣少棒A隊、B隊包攬U12冠亞軍;台灣南投棒壘球隊、寧波赫威斯肯特棒球隊、城南中學隊獲U15棒球組前三名;台灣南投棒壘球隊、航埠鎮中學隊獲U15壘球組冠亞軍。衢州站比賽期間,當地台辦還邀請台灣南投縣運動員參觀了孔氏南宗家廟、中國儒學館、水亭門等景區。此次公開賽結束後,台灣運動員將赴紹興參觀杭州亞運會棒球、壘球場館,提前感受亞運氛圍。棒壘球是亞運項目、奧運項目。台灣地區的棒壘球運動發展較早,水準較高。近年來,浙江省棒壘球運動取得長足進步,尤其在杭州、寧波、紹興等地,不僅湧現了一批青少年棒球隊,還打造了棒壘球訓練基地。自2022年10月起,衢州市也著力在青少年群體中進行推廣、普及棒壘球項目。今年5月至6月,當地先後成立航埠小學、城南小學、城南中學、航埠中學棒球隊。目前,當地已成功組建5支球隊。「來自海峽兩岸的棒壘球青少年運動員,在賽場上同場競技、以球會友,既是對棒壘球這項運動的宣傳和展示,也是對浙台兩地青少年體育文化交流的促進和深化。」衢州市體育局副局長支樂說,當地將進一步打造促進兩岸青少年交流的「友誼橋」,推動兩岸交往合作。

台南市參訪團到牡丹江市參訪 以球會友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近日,受黑龍江省輪滑協會和穆棱市政府邀請,台南市參訪團一行38人到穆棱市參加2023年穆棱湖杯U系列單排輪滑球邀請賽。此次參訪團是近年來到牡丹江市參訪交流平均年齡最小的團組。比賽中,台南市代表隊與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廣東省等地的七支隊伍上演了一場場扣人心弦的高水準賽事盛宴。他們腳踩輪滑鞋,手持冰球杆,在球場上穿梭、控球、射門,充分展現了輪滑競技的魅力。台南市代表隊協作一致、配合默契,不僅展示了高超的技能,更體現了努力拼搏、奮勇爭先、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獲得了邀請賽第二名的好成績。活動期間,參訪團一行還到海林橫道河子鎮俄羅斯老街、威虎山影視城、西安區台創園稻田主題公園等地進行了參訪交流。

近距離認識曾侯乙編鐘 兩岸青年探秘荊楚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馬芙蓉 徐愛玲報導〕「走近歷史 紀行荊楚」2023海峽兩岸青年考古研學營營員8月1日走進湖北省博物館,來自台灣大學、台灣中興大學、台灣師範大學、西南大學、江蘇大學等高校學生,及兩岸考古、文博等相關專業青年共計32人,開啟荊楚文化探秘之旅。湖北省博物館現有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套),尤以商周青銅器、戰國秦漢漆木器、楚秦漢簡牘、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為特色。在這裡,營員們參觀了曾侯乙展廳、越王勾踐劍展廳、楚國八百年展廳,觀看了曾侯乙編鐘音樂會,聆聽了《玉見美好》專題講座。其中,代表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最高成就的曾侯乙編鐘,引發營員極大興趣。他們在展廳前駐足許久,聆聽講解員講解,不時提問、拍照。「太震撼了,你們一定要親自來看看!」來自台北的沈建宏拍攝曾侯乙編鐘及大量青銅器、漆器、玉器等物件照片,發給大學導師和同學。沈建宏正考慮攻讀博士,他表示,期待通過此次研學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開展學術研究。見到曾侯乙編鐘,台灣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學生施羽純感覺尤為親切。據她介紹,在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也有一套編鐘複製件,儘管去參觀多次,但是她對其中的樂理並不瞭解。這次研學,解開了心中疑問,她也將把學到的知識告訴更多人。湖北是荊楚文化發祥地,文物資源豐富。此次研學由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湖北省文旅廳、武漢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為期7天。接下來,營員們還將走進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荊州博物館、屈家嶺遺址博物館等地,採取現場教學、野外考古、互動交流等方式,感受荊楚文化魅力,加深交流交往。

【話山論見】侯友宜能「塑造台灣認同的挑戰與展望」

■ 理應 近日,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接受了日本媒體NHK和朝日新聞的專訪,討論了未來當選後的期望與台灣與國際間的關係。在這次專訪中,朝日新聞對於台灣民眾的認同問題提出了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問題:如果當被問及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侯友宜會如何回答?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島嶼,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其認同議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自從政治局勢發生轉變後,台灣的認同議題也因此變得更加複雜和敏感。有許多智庫和大學進行過針對民眾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的認同群體有著各種不同的回答。對於這樣的問題,侯友宜給出了他的回應,但報導中並未詳細透露他的具體答案。然而,無論侯友宜如何回答,認同問題本身已經成為塑造台灣認同的挑戰之一。台灣的認同議題不僅是內部問題,也牽涉到國際層面。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動,台灣必須在各國的認知中確立自己的地位。不僅是台灣人民,全球社會都對台灣的認同議題感興趣。台灣所面臨的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還涉及到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形象與定位。面對這樣的挑戰,侯友宜作為參選人,需要對台灣的認同議題有清晰的理解和回應。在未來當選的情況下,他將面對更多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台灣與國際間的外交關係、經濟發展、社會改革等等。如何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將直接影響台灣的未來。塑造台灣認同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政治人物需要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不同的認同群體,並尋求建立共識的方式。同時,台灣也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展現自己在全球社會中的價值和貢獻。無論如何,台灣的認同問題應該是一個讓所有台灣人共同參與的議題,而不僅僅是由政治人物回答。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和共識,台灣才能夠更積極地面對這個問題,並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根據報導,侯友宜在接受朝日新聞專訪時被問及若遇到被問「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的認同問題,具體的回答內容並未詳細透露。因此,依據目前所提供的資料,無法確定他是否認同「一個中國」。值得注意的是,認同問題一向是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一個敏感且複雜的議題。在台灣,不同的人對於自己的認同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場,這取決於他們的價值觀、歷史背景、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政治人物對於認同問題的回答往往受到輿論和選民的關注,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政治形象和選舉支持。然而,任何對於認同問題的回答都應該在尊重台灣多元社會的前提下,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來看待。對於侯友宜的具體認同立場,或許需要更多的訪問和資料來確定。作為國民黨參選人,他的政策主張和價值觀也將是選民評估他是否適合擔任領袖角色的重要參考因素。台灣社會期待政治人物能夠以理性和成熟的態度回應這個敏感議題,並在台灣的未來發展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社論】「柯侯配」議題將對2024大選帶來哪些影響

近日,關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是否參選2024大選的討論愈演愈烈。媒體人韋安在30日凌晨的發言引起廣泛關注,他指出「柯侯配」的表象或許是一場煙霧彈,旨在為郭台銘鋪路。不過,這一舉措仍可能變成白忙一場。究竟在政治輪廓愈見清晰的2024,「柯侯配」究竟意味著什麼,讓我們來仔細分析。郭台銘被視為2024大選最具可能性的新勢力參選者之一。然而,對於他的參選計畫,一直有著眾說紛紜。媒體人韋安指出,民調的高低可能成為「柯侯配」的煙霧彈,旨在為郭台銘創造有利的政治環境。郭台銘似乎傾向於整合在野各黨,以尋求主流民意的支持。他提出的「主流民意大聯盟」整合工作,或許是為了回應台灣民眾對於政黨輪替的期望。韋安進一步表示,「柯侯配」後可能發展成為國民黨內部亂局,逼退侯友宜並併購柯文哲。這樣的發展將有助於在野勢力的整合,讓郭台銘成為唯一的正推參選人。然而,這樣的路線也存在高風險,如果整合藍白兩黨的參選人,將讓綠營有充分理由打出本土意識牌,進而影響原本支持政黨輪替的民意。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在野勢力的支持率低於預期,讓所有努力變得毫無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彰化縣議長謝典林最近退出國民黨也引發各界關注。他與郭台銘的關係緊密,讓人聯想到郭台銘可能即將宣布參選的可能性。然而,這種類似於連鎖反應的事件是否會影響2024大選,還有待觀察。對於台灣社會來說,2024大選意義重大,也充滿不確定性。「柯侯配」的出現無疑給整個政治局勢帶來了新的變數。然而,該名稱是否只是一場煙霧彈,還有待於未來的發展和政治洗牌的結果。政治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2024大選變得極具挑戰性。面對2024大選的來臨,我們期待政治人物能夠以成熟的態度和積極的理念,為台灣的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無論「柯侯配」是否是煙霧彈,2024大選無疑是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角逐。台灣將面臨著許多重大挑戰,包括經濟發展、兩岸關係、社會和諧等等。選民將對候選人的政策主張、領導能力和政治風采進行嚴格的評估,並希望能夠選出一位能夠帶領台灣走向繁榮與穩定的領袖。面對2024大選的挑戰,政治人物需要擺脫狹隘的黨派利益,以國家和民眾的福祉為出發點,共同推動台灣的發展。而「柯侯配」及其他政治策略的運用,應該謹慎且理性,避免只著眼於短期政治利益而忽略了台灣整體發展的長遠利益。此外,在這個動盪的政治時刻,我們更應該堅守民主價值,尊重各方意見,以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透明、公正的選舉過程將是台灣民主體系的重要保障,每位參選者和支持者都應該遵守選舉規則,尊重選舉結果。最後,我們期待選民能夠理性投票,以眼光選出具有真正領導力和執行力的領袖,而不是被虛假訊息和個人攻擊所左右。只有在這樣的選舉氛圍中,台灣才能夠持續朝向民主、自由、繁榮的方向前進,為全體台灣人民帶來更美好的未來。讓我們共同期待2024大選的到來,相信台灣將能夠迎接挑戰,走向更加光明的明天。政治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賽跑,唯有凝聚所有力量,共同努力,方能實現台灣的繁榮與進步。讓我們一起為台灣的未來共同奮鬥!關於謝典林退黨宣布及多位媒體人對此的評論引起了社會對於2024大選的關注和猜測,特別是對於郭台銘是否參選的議論再度升溫。這一系列的事件可能會對2024大選產生以下影響:1、郭台銘參選:謝典林的退黨宣布以及媒體人的評論顯示,郭台銘參選的可能性愈發增加。許多人相信郭台銘已經做好決定,並且將在適當時機宣布參選。這將為2024大選增添新的變數,讓選情更加複雜和激烈。2、政治格局重塑:郭台銘參選將重新塑造政治格局。他被視為獨立參選的可能性高,將可能對台灣政治產生影響。在既有的藍綠兩大陣營之外,郭台銘的參選可能形成新的政治勢力,對於原本的政治生態帶來變革。3、支持度變化:謝典林是被視為「挺郭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退黨的舉動可能讓其他支持者效仿,進一步影響郭台銘的支持度。然而,這一切還有待觀察,支持度的變化可能因著候選人的政策主張和競選表現而有所不同。4、競爭形勢:如果郭台銘參選,將增加對其他候選人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對於國民黨內的其他候選人,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這將使得2024大選更加激烈,也可能影響到選民的選擇。5、經濟議題:郭台銘作為鴻海創辦人,其參選可能對經濟議題產生重要影響。選民可能會更關注他對於經濟發展和產業政策的看法,這將成為他競選的重要賣點之一。謝典林退黨宣布和媒體人的評論讓「柯侯配」這一煙霧彈的討論再度升溫,而這一系列事件可能影響著2024大選的走向。在這個重要的政治時刻,台灣社會期待政治人物以成熟和理性的態度,為台灣的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並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分歧和問題。讓我們共同期待著未來的政治發展,希望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繁榮和穩定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