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8 月

心安之處即是家-吳宜蓁:作為台青企業家,希望幫更多台灣青年了解大陸

■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288zubq87h1rt2-1.mp4我是美亞生物科技集團,還有北京科學城日化的董事長。我出生在臺灣。我感觸其實臺灣的年輕人很矛盾的,其實大陸是他們很嚮往來的,但是他又想來,又很怕受傷害。他們說我覺得創業,在大陸創業是很辛苦的,我反問了他們一句話,請問一下到哪創業不辛苦?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創業其實都蠻辛苦的,都是一樣的。其實我到大陸來,我當初從法國興業銀行中國區的副總裁位置退下來,我想得比較美好,我把創業想得比較輕鬆,但是後來我真正跳下來做的時候,我才知道排山倒海的困難。甚至我經常那段時間回到家,就開始打包我的行李,開始打包。我就覺得我明天要飛了,我要飛回去。然後睡一覺起來早上,我把我行李又打開了,又開始工作,這種事情反反覆覆在做。這個困難和挫折,第一個我自己要渡過,第二個我就講到大環境。需要有個政府來支撐你,背後有一個支撐。其實我在做美亞的時候,就得到政府很大的一個支持。我覺得在很多時候,沒有一個大家,不會有一個很好的小家。所以我覺得在大陸這個平台,是我們臺灣年輕人,不光是嚮往的地方,而且這個平台是一個很廣闊的平台。那怎麼能讓更多的年輕人能了解,就正確地了解,不是只聽一面之詞,而且他能正確地了解,在大陸的年輕企業家,他的創業、他的生活、他所有的東西。所以我現在很喜歡做兩岸的很多工作。北京就是我的第二個家,我覺得我在這裡已經生活了10年了,我在這裡得到了很多的溫暖,我的很多朋友甚至已經多於在臺灣的朋友了。其實不光是北京的變化,整個中國的變化在國外是不可能的。而且不光是硬體的變化,軟實力的變化也是很大的。繁華的變化,還有科技的變化,人文也在變。心安之處即是家,作為一個台青企業家,我希望幫助更多臺灣青年了解大陸。

心安之處即是家-蕭家曜:從工作到做志願者,北京充滿溫度和機會

■ 京彩台灣 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281f2g160y1xpm-1.mp4大家好,我叫蕭家曜,我來自臺灣桃園,現在在德國的一家做健康管理的(公司)擔任女性婦科醫藥代表的工作。我從2012年第一次來北京到現在已經10多年了,真正開始來到北京工作是在2017年。在我的工作之餘我會去做志願者,但是我沒有想過2022年的這一刻,我能在北京這座城市參與冬奧盛會,我們10位臺灣同胞參與了北京市的冬奧城市志願者的服務工作,所以在整個服務的過程當中,我們希望把兩岸的文化元素融到我們的志願者服務過程當中,每一張臉、每一張笑容、每一個過程當中,參與過程當中的這種歡喜的感受,都讓我們覺得很溫暖。對於我們臺灣青年來說,能夠做一個兩岸橋樑的這樣一個角色,其實我覺得是這次志願者活動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從2020年開始,我認識了彩虹天使咖啡屋的創始人李紹嬅李老師,咖啡屋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我們的聽障兒童、聽障青年,尤其是聽障青年,希望培養這些聽障青年們,擁有烘焙的技能,他擁有專業的技能之外,未來他可能會走出咖啡屋,帶領這些孩子從以前不被人重視、不被人尊重,到擁有了技能之後可以獨立自主、最後昂首闊步走出咖啡屋。所以在這過程當中,其實對我來說我是個志願者,同時我也把咖啡屋當成一個家,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裏面有大陸的志願者,有臺灣的志願者,這是一個兩岸連接的一個場所。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要不要回臺灣工作,我也坦白跟他們說,我說比如說我從自己的工作職業發展,從我的薪資水準,從我現在在北京工作的那種歸屬感、生活的歸屬感就告訴他們,我會選擇繼續在大陸工作。我作為一個在大陸工作的臺灣青年,我覺得現在身上的責任更重了,同時我在生活上廣結更多的大陸朋友,包含做志願者服務也好,奉獻出自己多餘的力量去給到社會,同時更多的將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做公益也好、專業的工作也好,都分享給臺灣的朋友,讓他們知道原來兩岸的差距沒有那麼大。原來不管到哪里發展,咱們同根同源的這件事情是永遠不會變的,而這種發自內心的愛心,不論身份,不論地域,不論時空,我希望一起將這樣的一個想法分享給臺灣青年,讓他們更認同我們現在在大陸發展的情況。心安之處即是家,心懷感恩,踏實前行,充滿溫度和機會的北京等你來探索。

心安之處即是家-丁肇辰:北京教書16年,助推兩岸青年設計師交流

■ 京彩台灣 近年來,大陸出台不少惠台政策,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選擇來到大陸追夢、築夢、圓夢。他們的故事和經歷,也為更多台胞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即日起,光明網聯合北京市台辦融媒體中心推出「心安之處即是家」系列短視頻。內容聚焦30位生活在大陸的台灣同胞,通過鮮活的人物、真實的經歷、生動的表達,記錄台胞融入大陸、紮根大陸的印記,全景呈現大陸台胞的工作生活故事,展現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真情實感。今天,我們聚焦第一位人物——丁肇辰。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08/mda-ph11n7an7t7cve3p-1.mp4我來北京服裝學院已經16年了,從2007年到現在這16年當中,我都在負責新媒體系的主要工作。雖然我是在新媒體系工作,但是其實我大量指導學生的設計方向,很多都是圍繞著我們的生活,而不是只有單一一個數位媒介這一塊。比如說,我曾經指導過學生做一個跟老人失智症相關的一個設計課題,叫懷舊書法日曆,幫助提升他的認知能力,加上數位媒體的內容,比如說,我們讓他掃二維碼唱歌,掃二維碼看視頻,掃二維碼跟其他人互動,這個課題當時獲得非常多的反響。我也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裏面健康這一塊,我們有一個課題組叫做都會寢室,曾為了失眠患者製作45道幫助他們解決失眠的菜譜。像這種設計其實都是圍繞生活方式。設計圈有一個概念叫Design Thinking(設計思維),就是通過設計師的角度,去思考任何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說,設計師現在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們想要設計一個產品。一個服務的產生,也有可能通過設計的方式去完成它。像我高中之前是在臺灣,然後大學跟研究生是在美國跟歐洲,我後來又回臺灣工作。在臺灣教書,然後在北京生活,因為有這麼便捷的兩岸交流機制,才讓我有機會在這邊落地那麼久時間,在學校教書教了16年。我在過去的8年裏,在北京設計周舉辦了一個活動:設計馬拉松,這都是學校大力支持我來完成,我實際上受益這個部分。在推動兩岸交流上,很早以前我在北服的時候,就一直在執行兩岸學術交流這一塊工作,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在做這個事情。這兩個方面的學術交流,我做起來得心應手,而且讓我覺得比較有意義,能夠讓兩岸年輕設計師互相接觸的機會更多,讓兩岸的學生彼此能夠更瞭解。心安之處即是家,我希望未來能夠助推兩岸青年設計師,更多地瞭解北京的優秀文化資源。也希望這些資源能夠幫助你們,在拓展你們的設計領域、邁向全球的進程當中,有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最後,也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北京服裝學院做客。

兩岸醫界 vol.30

【本期封面人物】 杜元坤:一位充滿愛心和奉獻精神的醫生復旦附屬中山醫院居家防疫妙招——芳療師教你用精油做出抗病毒乾洗手中國科大揭示食物抗原機制為食物過敏治療提供新方向合理選擇中成藥治療咳嗽 點此進入E媒體網站

兩岸醫界 vol.29

【本期封面人物】 陳啟宇 :對標多元化國際製藥公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新型半導體纖維或可修復神經損傷開發以咖啡酸苯乙酯及台灣綠蜂膠作為復發型或抗性攝護腺癌之新穎療法健康養生 「小滿」即可 點此進入E媒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