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8 月

【就事論世】布林肯訪中的解論與解讀

■ 映丞 北京時間6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進行了會晤,透露了三項重要資訊,引起外界廣泛關注。習近平在新聞稿中強調了世界的發展和變化,並指出,世界需要穩定的中美關係,中美兩國能否正確相處關係著人類的前途和命運。他強調,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和共同繁榮。第一項重要資訊是關於建立中美G2管理世界的觀點。此前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也提到了這一觀點,認為世界可以容納中美兩國。這意味著習近平基本上認為中美應該共同管理世界,這是對所謂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看法。從這個中美G2管理世界的模式可以看出,中國對世界秩序的看法是基於意識形態進行集團劃分。一方面是以美國為主導的集團,將民主國家如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歸類為接受美國領導的次級國家,而中國則是另一個集團(包括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者。第二項重要資訊是關於要求彼此尊重雙方的勢力範圍和核心利益。習近平表示,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也無法解決美國自身和世介面臨的挑戰。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挑戰和取代美國。同樣,美國也應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對方,更不能剝奪對方的正當發展權利。第三項重要資訊是,中國不主張將中美關係定義為競爭關係。這意味著中國不認同美方主張的中美關係是競爭關係,而是希望通過管控競爭,使其不失控。中國要求雙方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並要管控意見分歧。中方認為世界是按照意識形態進行集續辦的模式,中國基本承認美國在一定範圍內有影響力,但同時要求美國也必須承認中國的影響力範圍,並不干涉中國認定為其內部事務的事項。尤其是中國認為涉及其核心利益,如臺灣問題,更需要美國不干涉。有趣的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中國認為世界格局出現東升西降的趨勢,美國勢衰而中國崛起,雙方的黃金交叉是遲早的事實。因此,中國預期美國在擔心中國崛起的同時會採取對抗行動,以期在中國尚未完全崛起之前將其打回原形。這個分析基本上認為美中關係是「守成強權VS.崛起強權」的競爭結構,而守成強權(美國)日漸衰弱,崛起強權(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然而,習近平在此次會晤中卻反對將中美置於競爭關係,而更希望中美可以各自承認彼此的勢力範圍。這種轉變表明習近平對中國自身實力是否仍然具有過去的自信存在一定疑慮。布林肯在訪問北京期間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毅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會面。雖然拜登政府認為這次訪問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具體是否達成了共識的專案尚不清楚。這次會面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對話與交流:美中之間高層的互訪是重要的外交機制,能夠提供雙方就共同關切問題進行對話與交流的機會。布林肯的訪問表明美國重視與中國保持溝通,並試圖解決雙方之間存在的分歧。美中關係的緊張局勢:近年來,美中關係逐漸緊張,存在一系列的爭議和分歧,包括貿易、人權、地緣政治等領域。布林肯的訪問可能是為了緩解緊張局勢,促進雙方之間的理解和合作。影響區域和全球穩定:美中是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和軍事大國,兩國之間的關係對於地區和全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高層會晤,雙方可以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尋求共識,以促進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繁榮。總體而言,布林肯的訪問顯示出雙方對於維護對話管道和尋求合作的意願。然而,由於具體達成的共識尚不清楚,以及雙方之間仍存在分歧,目前是否能夠使美中關係走向冷和仍然不確定。外界對此持謹慎態度,並且需要進一步觀察雙方之間的互動和未來的發展。布林肯訪問北京透露了一些重要資訊,但關於美中走向冷戰的問題,具體情況仍不明確。布林肯在訪問期間強調了建立穩定的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他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和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毅進行了會晤,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面談。雖然具體會談成果尚不清楚,但布林肯的訪問顯示出美國政府希望改善中美關係並尋求共同合作的意願。這表明雙方都意識到中美關係對全球穩定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美中之間仍存在一些敏感問題和分歧,如貿易、人權、地區安全等。這些問題可能對兩國關係產生影響,並引發一些緊張局勢。因此,將美中關係是否朝向冷戰狀態的問題歸結為簡單的答案是困難的。美中關係的未來發展取決於雙方的政策決策和行動。在國際舞臺上,雙方需要通過對話和合作來解決分歧,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這將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以實現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因此,雖然布林肯的訪問可能為改善美中關係奠定了基礎,但我們需要進一步觀察雙方的行動和政策,以更全面地評估美中關係的走向。

兩岸極有可能爆發戰爭 年輕人為什麼要喪命沙場?

■國民黨副主席 連勝文 在美國CSIS所做的兩岸大戰兵推中,預估了台灣、大陸、美國及日本各方可能的軍事損失,也說台灣會變成「毫無電力及基本民生運轉能力」的廢墟,但在相關報導當中,我唯一沒看到的,就是有關台灣「人民」生命的損失,更不用說台灣人民財產所可能受到的巨大損害!奇怪,人民不是主體嗎?在兩岸爆發戰爭的各種劇本中,怎麼人民反而變成可有可無的「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s)了?日前,在我參加的一個企業團體群組中,一位時常標榜「本土價值」的會友,對於兵役延長一事,為自己小孩大感不公,這位老兄問大家,為何政府要從05年1月1號以後出生者開始延長兵役,為什麼不是現在高中畢業或大學應屆畢業生就開始延長兵役?這個問題,由他來問,著實充滿反諷!答案很簡單,因為現在高中畢業生及大學生在2024年可以投票,民進黨當然不會與選票過不去!但這位老兄本當支持「本土價值」,結果別人小孩當兵上戰場沒關係,自己小孩受影響時就哇哇叫!?我認為,兵役延長並非最糟的事,真正可怕的,就是現在兩岸極有可能爆發戰爭!比起來,年輕人生涯規劃受影響或浪費時間,真的都沒有喪失生命來的可怕!我相信對岸若在台灣毫無挑釁、也沒有任何藉口的情況下,對台灣發動侵略,全台灣老百姓一定都會起身捍衛自己的家園!但若民進黨,特別是擔任黨主席的台獨務實工作者,為了透過選舉持續掌握權力,並藉此權力掠奪龐大的金錢利益,而刻意去挑釁、刺激中國大陸,導致衝突不幸爆發,那年輕人為什麼要為綠營這些拼命操作抗中保台的「黑金綠能大亨」、「公共工程圍標大亨」、「特權內線交易大戶」,「疫苗國難財大亨」,「媒體鷹犬大亨」或是「土地變更重劃爆發戶」而喪命沙場?有沒有搞錯啊?年輕人是未來的主人翁,而政府官員應該是人民的公僕,要為人民福祉做事,結果公僕卻把主人推上前線,幫自己擋炸彈!年輕人在戰場上變成了孤魂野鬼,只剩一群中老年人在廢墟當中苟延殘喘,這就是民進黨規劃的台灣未來?政客取得權力,是通過人民的授權,故若不為人民的身家性命著想,只為一己私利而行事,那就是背棄了人民的授權!積極備戰、卻不努力避戰,誰會相信這種做法能夠維持和平?自己的子弟自己救,我們必須要在悲劇發生之前,力挽狂瀾、扭轉乾坤,才不會讓我們的心愛寶貝們,被迫為貪婪而又腐敗的塔綠班走上戰場!(轉載自連勝文臉書)

【社論】風險與挑戰、機遇與發展並存 全球化下的台灣應該宜守謹慎智慧前行

近日,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政治大學的演講中,深入探討了全球化帶來的新變化與發展,對於台灣在全球化浪潮中應該注意的重要議題進行了指引。台灣,身為小型經濟體,曾因積極參與全球貿易而躍升為高所得國家,但隨著全球化步調調整,我們必須保持謹慎態度,避免成為美國制裁的對象。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新的發展機遇。全球化的變遷,導致台灣企業重新調整生產佈局,引發對外直接投資和商品貿易等物流的變動,並帶動了跨境資金流向的變化。然而,楊金龍指出,我們不能只看到全球化帶來的互利互惠,也應關注到個體面分配不均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審慎對待全球化,以有限度且智慧的方式進行,並透過國際政策協調建立全球化的基本規範。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地緣政治風險帶來新的挑戰之際,台灣企業需要妥適應變,並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協助,以保持我們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金融業也應順應供應鏈變動,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將金融服務業帶往各國。而台灣作為台商貿易結算及資金調度中心的地位,則需要透過境內指定外匯銀行(DBU)與國際業務分行(OBU)的相輔相成,不斷強化。在這個過程中,新台幣的穩定對於金融業穩定發展至關重要。同時,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的擴大,使我們需要持續關注其發展,同時警惕避免成為美國貿易制裁的對象。我們應該保持明智的態度,不僅要看到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也要時刻注意其中的風險。綜上所述,台灣身處全球化浪潮中,必須以智慧前行,守謹慎態度。應該善用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同時也要重視個體面的分配不均問題,避免衍生更多的挑戰。政府與企業應攜手合作,制定明智的政策,協力打造有限度且智慧的全球化,讓台灣持續保持競爭力,為全球化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另外,台灣的產業,包括AI產業,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和技術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危機。這種依賴性在全球化浪潮中很常見,但同時也暴露了台灣產業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一方面,依賴美國市場對台灣的出口產業來說,可能意味著受到美國政策和經濟波動的影響。若美國採取保護主義政策、貿易制裁或其他貿易限制措施,台灣的出口可能會受到影響,導致經濟不穩定。另一方面,過度依賴美國技術也可能造成技術上的不平衡和脆弱性。如果美國技術供應中斷或技術轉讓受到限制,台灣的AI產業可能會面臨技術缺口,進而影響其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為了降低這些風險,台灣應該積極推動產業多元化和自主創新。加強國內研發能力,鼓勵本土科技創新,吸引國際人才,並與其他國家建立合作關係,都是降低過度依賴的有效途徑。同時,台灣也應該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價值鏈,以保持與其他國家的良好合作關係。這將有助於減輕單一市場和技術依賴所帶來的壓力,並提高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總的來說,台灣的產業,特別是AI產業,需要警惕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和技術所帶來的危機。透過多元化發展和自主創新,台灣可以更好地應對全球經濟變化,並確保持續健康的發展。解決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並避免成為美國貿易制裁對象的問題,需要採取綜合性的策略,包括以下方面:1、多元化貿易夥伴:台灣應該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加強與歐盟、東南亞、南美洲等地的貿易關係,拓展多元化的貿易通道,有助於分散風險,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增加市場多樣性,提高抵禦外部壓力的能力。2、促進國際投資:吸引外國投資,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投資,有助於提升台灣的生產力和技術水準。這不僅會增加台灣對外直接投資的機會,還可以協助建立與其他國家的更緊密合作關係。3、投資在本土創新:台灣應該持續加大在科技研發和創新方面的投入,培養本土創新能力,提高自主研發的技術水準。這將有助於減少對進口技術的依賴,提高台灣產品的附加價值,並增加對外出口的競爭力。4、加強國際合作:台灣應該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貿易協定,並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透過國際合作,台灣可以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增加發言權和影響力,並降低受到單一國家制裁的風險。5、擴大新興市場的開發:尋找新興市場的商機,特別是針對台灣優勢產業的潛在需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將有助於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同時開創更多的商機和潛在合作機會。6、政策協調:政府應該制定明確的產業政策,鼓勵多元化發展,支持本土創新和科技研發,並積極協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政府和產業界之間的密切合作是成功應對外部挑戰的關鍵。透過以上的綜合性策略,台灣可以減輕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提升國際競爭力,並避免成為美國貿易制裁的對象。同時,多元化發展和強化本土創新能力將有助於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獲得更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

台灣出口連十黑 王美花:明年一定正成長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出口連續10個月衰退,經濟部公布6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41.8億美元,年減幅近24%,統計處直指「庫存調節比預期慢」,是跌幅擴大主因。各界關注何時才能看到景氣復甦?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要看第3季的情形,就可以比較好預估第4季的狀況,明年一定會是正成長。外銷訂單從去年9月起就是負成長,至今連黑10個月,歷史最長衰退期是2015年4月起的連續16個月。最新公布的6月出口,年減23.4%,減幅比之前更嚴重。以產業來看,今年上半每種產業出口的年成長率都是負值,6月負值比1到6月累計的負值更嚴重。國際間的通膨、俄烏戰爭、升息壓力仍在,且中國大陸解封之後的經濟也沒有好轉,台灣是高度出口導向,國際的需求會影響台灣出口。6月訂單減幅擴大,統計處長黃于玲直指:「因為庫存調節比預期慢,沒有出現強勁復甦現象。」還有大陸景氣復甦不如預期,現只能期望對岸政策有效推動。王美花說,經濟部會密切注意出口的狀況,正成長的部分,現在有一些比較好的領域,特別是AI領域。而傳統產業譬如石化、橡膠等,目前國際局勢還不是很好,這是全球的情形,這部分的互相占比,經濟部會逐月密切觀察。至於台灣總體出口什麼時候可以轉為正成長?王美花答覆,要看第3季的情形,就可以比較好預估第4季的狀況,明年一定會是正成長。

挺郭退黨再一人 彰縣議長謝典林:不讓人見縫插針

〔本報綜合報導〕彰化縣議會議長謝典林力挺郭台銘參選2024,31日凌晨透過臉書宣布退出國民黨,投下政壇震撼彈。謝典林此舉,讓媒體人羅友志、周玉蔻及曾參選2018年台北市長的吳萼洋均認為這回郭董「篤定參選」了,侯友宜的處境將更加艱難。在國民黨還未提名侯友宜前,謝典林就積極表態挺郭,在國民黨提名侯友宜參選後,他遇到媒體詢問時,先是「支持黨提名人選」,後來就改為「支持非綠陣營的」,直到在臉書宣布退出國民黨,不再曖昧不明,正式表態。謝典林胞姊謝衣鳯是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身兼國民黨副秘書長、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以及國民黨彰化縣黨部主任委員。謝典林指出,面對明年大選,他認同必須團結所有力量,才能下架無能政府,不過卻變成同志間相猜忌的肅殺氣氛,為了不被有心人見縫插針,決定退出國民黨。對此,郭台銘也留言回應,「謝議長,黨籍或許不再,但是黨魂永存!唯有在野團結整合成功,取得大選勝利,才能將中華民國從戰爭邊緣拉回和平正軌,我們繼續一起努力」。侯陣營在全代會後開始清理戰場,壓制黨內挺郭等聲音,但近來包括立委參選人等部分國民黨人士仍與郭台銘同台,對於是否祭出黨紀,成為燙手問題。黨內人士說,由於國民黨仍未放棄整合,加上郭台銘尚未宣布參選,只要沒明顯表態力挺參選,就不牴觸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