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 2023 年 8 月

賴柯侯郭第二階段的突圍戰

■媒體人 王尚智 時序進入8月中旬,選情進入分裂與突圍。最初「藍白合」的呼聲,如今也分裂成「非綠、在野、下架民進黨、主流民意」等各種不同在野聯盟的訴求呼聲。在野陣營焦慮者眾,而且多數遷怒指責郭台銘來亂。但基層民眾的意志觀感有別,如今選民中「非藍非綠、厭藍厭綠」超過4成,「下架民進黨」超過6成,侯友宜hold不住、郭台銘有機會、柯文哲坐實卻不穩,所有參選人只能據此賣力爭取!侯友宜,在日本訪問後變化不小,金溥聰個人破壞力明顯收斂,黨政整合同步,開始恢復國民黨選舉一向的整合節奏。「營造團結氣氛」向來是國民黨的老招數!而侯友宜隔三岔五就要暗諷郭台銘兩把,顯示他視郭「近挖牆角」的威脅遠大於柯、賴。但這步策略的最大副作用,卻也在公眾印象中顯示出侯友宜某種「敗者的軟弱」!明明還有逼近70%的「綠、白」選票不去挖,尤其仍對年輕族群至今「零策略」!侯友宜「卡郭,而非超越郭」,撐不開政治形象的頻寬,也容易出現言詞邏輯的破綻:比如最近積極搶奪「關公詮釋權」,但殊不知「關聖帝君」才是民間普遍敬稱,侯友宜滿口都是關公,缺乏由衷敬意,明眼人反而知道「這傢伙肯定平日沒拜」!郭台銘,如今成為眾所皆知的選情最大變數。但從屏東、苗栗地方造勢的規模來看,「宣布參選」已經沒有懸念。只是顯然媒體名嘴們受不了如此懸而不決,而大多給予負面評價!藍營媒體也有比例明顯的新聞封殺。但郭陣營似乎也「佛系」應對,幾乎沒有進攻侯、柯、賴的任何動作,連最近「前瞻預算」的揭弊熱議也置身事外。郭陣營的最大「兩難」在於:一旦宣布參選成為正式競爭者,與藍營地方勢力的所有「曖昧、合作、動員」就被迫即刻告終!直接影響到「獨立參選連署」。然而一旦繼續拖延宣布又沒有「拖延奇招」,基層支持者所需要的一鼓作氣,如今確實正在抱怨且消散。柯文哲,最近超大動作「切割郭台銘」,聲稱「郭柯配」絕對不是選項!明顯都是為了「固盤」民調避免流失。柯文哲在這次選舉正式「催化」出台灣社會第三勢力,並且開始凝固20~40歲成為遠超藍綠的主要支持者,但如今穩定支持的30%上下,也正在成為他民意支持的天花板。也因此一方面切割郭台銘避免流失支持,另方面柯文哲也正在多次暗示「綠白配」!如同海女幽歌般,呼喚綠營支持者中「不那麼欣賞賴清德」的游離族群;在最終藍營為了下架民進黨的「棄保」機會加持之前,柯文哲若能從綠營外圍挖來5%,政治體質與路線風格上似乎確顯合理!至於「藍白合」還早,柯、郭、侯三人如今只有柯文哲,真正握緊談判資格。賴清德,眼前唯一的努力正在死命摘除「台獨金孫」的大帽子!而且苦口婆心的對象不是台灣民眾,而是美國政府。「35%」的天花板是綠營支持者在「意識型態上的總合」,這也是近來無論柯、侯連同立委小雞們都強打「前瞻弊案」的原因,唯有呈現各種民進黨執政的嚴重弊端,才能敲醒少數對未來仍懷有期待的綠營族群。在此同時,賴陣營除了積極防禦各路攻擊,唯一要做的也僅有「確保在野分裂」!主打砍低柯文哲的支持率,拉抬郭台銘參選的合理性,同時壓制侯友宜有任何茁壯機會,同時以各路側翼「保持分化三人」!在野陣營始終耳語謠言不斷,三方競爭猜忌加劇,包括「併購說」深究其最初來源均不可知,都有賴陣營認知作戰的痕跡。世事如棋局,台灣大選畢竟沒能牽動國際政經格局,說來更像一場「村野擂台秀」!尤其這次在野陣營分裂成三,都說更接近「膽小鬼遊戲」,考驗著真正弱小者必須知難而退;而一旦弱而不退,「棄保」最終就將無情打臉,同時擔負「選戰致輸」的最大惡名。在此之前,8月、9月的民調結果是重中之重!誰突圍、誰萎縮,誰提前來到能力極限,台灣民眾近著數看,華府、北京繼續冷眼打量。(轉載自王尚智臉書)

郭台銘提議「喝民主咖啡」有何政治目的

近日,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政治動向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觀察。他在雲林同鄉後援會造勢活動中的表現,以及他所展現的政治意願,不禁讓人反思他對政治舞臺的影響力及角色定位。在這個政治格局中,我們見證了一場較量,涉及到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和理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郭台銘在此次活動中所展現的陣容和表現,似乎未能引發民眾期待的新面貌。除了一些老面孔,很難找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政治人物。這讓人思考,未來的政治局勢是否會因此有所變化。與此同時,隨著另一位政治人物的聲勢逐漸上升,外界開始質疑郭台銘的政治計畫。民調數據也顯示,他在民眾支持度方面存在不小的挑戰。這讓我們思考,是否有更多的人開始思考郭台銘是否會宣佈退出選舉,而不是何時宣佈參選。這一切都讓人想起童話故事中的「三隻小豬」,然而這個比喻或許並不恰當。我們不禁思考,他是否真的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建立穩固堅實基礎的「豬小弟」,還是更像他所批評的那隻破壞秩序的大野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此外,我們也應該反思,郭台銘的政治陣營是否能夠吸引更多具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人士。他的支持者是否僅限於少數知名政治人物,而缺乏更多的廣泛支持?在這個政治局勢下,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策略和風格。郭台銘選擇以一種強硬的姿態參與政治,但這是否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值得深思。他的行動是否真正體現了民意?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反思的問題。總之,郭台銘的政治動向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和關注。他的表現,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治理念,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在政治的舞臺上,唯有真正的民意支持和公信力,才能夠引領國家走向更好的未來。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提議與其他政治人物共同喝民主咖啡,這種舉動在政治上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舉措。這種類型的互動可能具有幾方面的影響和意義:政治對話與合作:提議共同喝咖啡顯示了郭台銘希望促進政治對話和跨黨派合作的意願。透過面對面的對話,政治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場和政策觀點,有助於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推動國家的發展。民主價值:民主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而喝民主咖啡的提議也體現了政治參與和公開對話的民主精神。這種舉動有助於增加政治透明度,讓公眾更容易理解政治人物的想法和決策過程。團結與和解:在政治領域中,黨派之間的分歧常常導致對抗和對立。然而,共同喝咖啡的舉動可能有助於減少敵對情緒,促進不同政治陣營之間的團結和和解。這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有益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喝咖啡雖然有其正面的一面,但也可能面臨一些挑戰:表面性的互動:有時政治人物可能只是在表面上進行對話,而實際上並未達成實質性的合作或共識。這樣的互動可能只是象徵性的,缺乏具體的成果。政治算計:共同喝咖啡的提議也可能被解讀為政治算計,特別是在選舉前夕。人們可能會懷疑這種舉動是否只是為了拉攏選民或取得某種政治利益。總之,郭台銘提議與其他政治人物共同喝民主咖啡的舉動,在政治層面上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行動。然而,關鍵在於實際的對話和合作是否能夠取得具體的成果,以及這種舉動是否能夠真正促進國家的發展和民主價值。

【說法】台灣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嚴峻

■ 理應 當前全球的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個急迫且不容忽視的議題,而台灣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們不斷目睹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繁發生,從極端高溫到豪雨洪水,這些都是氣候變化的明顯證據。然而,台灣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面臨著許多挑戰與機遇。首先,氣候變化對台灣的影響已經變得無法忽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以及生態系統的破壞,都給台灣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台灣的山坡地與沿海地區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也使得防災和永續發展變得更加迫切。其次,台灣政府和社會已經開始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例如,台灣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環保合作,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許多企業也在積極尋找更環保的生產方式,以符合國際的環保標準。此外,社會上的環保意識也在逐漸提高,許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並努力減少浪費與碳排放。然而,要應對氣候變化,還需要更加積極的努力和跨界合作。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在氣候變化相關領域的投資,包括提升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強環保法規的執行等。其次,企業在生產和運營中應該更加注重環保,減少對環境的負擔。此外,公眾也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無論是節能減排還是支持環保組織的活動,都能夠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更是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國際合作至關重要,各國應該攜手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舉措。台灣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參與者,也應該在國際層面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全球的環保努力。總之,台灣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嚴峻,但同時也是一個可以轉化為機遇的時刻。政府、企業和公眾都應該攜手合作,制定可持續的發展策略,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環境。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夠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為地球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當前全球的氣候變遷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關鍵階段,這不僅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也對台灣這個地處於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嶼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台灣作為一個高度發展的經濟體,既扮演著氣候變遷的加劇者,同時也需要承擔因氣候變遷帶來的種種挑戰。台灣正面臨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近年來,颱風、豪雨、乾旱等極端天氣現象頻繁發生,對農業、漁業、能源供應等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在水資源管理方面,乾旱對台灣的水庫和農田造成了巨大的損害,這不僅影響著糧食生產,也對民生造成困擾。其次,海平面上升也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由於全球暖化導致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威脅著台灣沿海地區的安全。台灣許多重要城市位於沿海地帶,海平面上升不僅威脅著基礎設施,也會影響居民的生活和財產安全。此外,氣候變遷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衝擊。台灣的山區生態系統受到威脅,物種多樣性受到侵害,這對生態平衡和生態保育都帶來了挑戰。同時,海洋生態系統也面臨著過度漁撈、海洋污染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長期的努力來維護。針對這些挑戰,台灣政府和社會應該積極採取應對措施。首先,政府需要加強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應該加強防災能力的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確保民眾的生命安全。此外,公眾也需要增強環保意識,改變不環保的生活方式,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浪費。大眾可以通過節能減排、減少塑膠使用、支持環保組織等方式,為減緩氣候變遷做出貢獻。最後,國際合作也是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關鍵。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應該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和執行氣候變遷相關的政策和行動計劃。台灣可以透過參與國際環保組織、合作研究項目等方式,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貢獻。總之,氣候變遷是一個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台灣作為其中的一員,應該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確保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生活在一個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環境中。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參與,以及國際間的緊密合作。

「非綠」已崩潰 「棄藍」正當道!

■媒體人 黃創夏 令人驚艷,前苗栗縣長徐耀昌的文字表達團隊能力竟如此之好,他向國民黨告別的千字文中「侯友宜四大罪」鏗鏘有力、淺顯易懂,宣告國民黨即將大爆發「退黨有理、反侯無罪」!這個發展更重要的意義是:國民黨自欺欺人「非綠大聯盟」的「國王的新衣」被戳破了,一直幻想「只要團結,就能班師回朝」的「泛藍術士」(以他們最近的表現,只能是「術士」,談不上「策士」)都自證只是個笑話!他們眼中只看到了去年縣市長大選的「討厭民進黨」,卻一直沒有勇氣去面對更大數量的「不屑國民黨」,「前提假設」都已經如此離譜了,所有的推演和過程,當然只能是荒謬!《美麗島電子報》最近持續公佈「第21波」以後的數波滾動民調,郭台銘目前啟動連署爭取門票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在「四腳督」情況之下,賴清德穩定的還是穩居「三成」以上而且直逼四成,有突破天花板之勢!柯文哲、侯友宜和郭台銘都低於「兩成」,三個人都只是在掙扎,長時間多份民調都有共通趨勢,就是三人都是「一成不變」的格局。更重要的現象是,三人都有鐵粉,民調的細部結構分析,更是顯示支持群的本質各有特色,根本很少會有流動,大不了就是不投票。這些現象已經透露了所謂的「非綠」並不是一個可以相容和流通的大水池,其實根本就不相容,光靠一個「下架民進黨」的義和團式囈語,並不足以造成其中必然的「棄保」!事實上,這一波《美麗島電子報》特別公佈了在「非綠」選民中的「棄保」意向,題目是「有人說明年大選的目標是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就應該投給侯友宜、柯文哲或郭台銘三位候選人當中,民調最高的?」結果只有「略多於三成」贊同,而有「高於五成以上」反對,其中不論是侯友宜、柯文哲或郭台銘的支持群當中,都超過半數以上反對這種說法!這樣的局勢更說明瞭,如果只是要靠「下架民進黨」就可以促成根本在特質上就很不相容的各個「所謂非綠」支持群,癡人說夢,只是笑話!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有公佈「看好度」的相關民調資料上,賴清德遠遠領先高達「58%」,而「看好度」第二名的柯文哲和第三名的侯友宜,看好度只有過一成多,幾乎是他們自己支持度的一半左右。反正不可能會贏的選舉了,乾脆造反找自己的出路吧……這段日子以來,國民黨的那些「宮廷藍」一直算計錯誤的是:自己破落了卻還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什麼「挺著胸膛倒下去」之閉門造車和脅迫逞威,沾沾自喜在做白日夢!終將逼迫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奴隸」的國民黨內各種受盡輕蔑與利用的各種勢力決心集結大反撲,進行逆襲了!(轉載自黃創夏臉書)

【話山論見】賴品妤正面回擊不實指控 呼籲選民關注事實理性思考

■ 理應 最近,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在能源政策議題上支持重啟核四,引起廣泛關注。然而,這引發了一系列抹黑攻擊,針對民進黨立委賴品妤及其父親賴勁麟所涉的雲豹能源事件。儘管遭受攻擊,賴品妤堅持以事實回應,澄清其立場以及家族企業的角色。賴品妤作為民進黨立委,一直以來以反核立場著稱,並長期參與相關社會運動。然而,她最近的立場再次成為焦點,因她的父親賴勁麟被指涉入雲豹能源,引發對於其立場的質疑。雲豹能源事件被用作攻擊的藉口,然而,根據雲豹能源自行的說明,賴勁麟持有的股權不足總數的1%,並非大股東,更不是家族企業。賴品妤坦言,此類抹黑言論在她早前的參選時已經被激烈操縱過,而此次事件再次被炒作,展現特定人士對事實的無視。賴品妤不僅澄清了家族企業的實際角色,更強調她長期以來的立場和價值觀始終如一。她反對核能,積極參與反核運動,並在政治職務上秉持公眾利益。她指出,特定人士企圖將其反核立場扭曲成圖利綠能的陰謀,顯然是不實的指控。在此事件背後,侯友宜競辦被指控為了掩蓋其能源政策的矛盾,發動攻擊並動用網軍。侯友宜的立場轉變引起疑慮,其倡議將核一至三廠延役、核四重啟,與民進黨的能源政策計畫相近。賴品妤批評兩在野黨指責民進黨立場的同時,實際上卻追隨類似的路線,顯示其企圖欺騙選民。雲豹能源事件揭示了政治競選中的抹黑攻擊現象,也凸顯了賴品妤對於自己立場的堅持。她不僅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也在政治職務上表現出色。此次事件再次呼籲選民要關注事實,不受不實指控的影響,以清晰的理性思考選擇未來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