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2-12
院際協調難解政治僵局 總預算與罷免戰成朝野攻防核心【社論】 2月10日,賴清德依據《憲法》賦予的職權,召集五院院長進行院際協調,試圖化解當前朝野僵局。然而,此次會議雖被賦予「協調國政」的高度期待,實際上卻成為朝野針鋒相對的政治攻防場域。行政院訴求總預算遭國會大砍,導致施政受阻;立法院長韓國瑜則反向呼籲行政院「不要提覆議」,並希望民進黨能夠「喊停大罷免」。對此,民進黨立委林俊憲直言,藍白聯盟不僅「砍預算、要罷免停」,還要阻止行政院行使憲政權限,「這不就是雙贏變成藍白贏兩次?」 此次院際會議並未帶來明確的共識,反而讓「總預算案」與「罷免行動」正式成為政治僵局的兩大核心爭點。究竟此場會談能否真正解決政治困局?抑或只是各方為自身政治盤算布局的表態場合?從會議內容來看,朝野仍然深陷對立,短期內恐難找到解方。 總預算案成攻防焦點 行政院是否提覆議?總統府召開院際會議,主要目的之一在於處理國會三讀通過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此次預算案在立法院審查過程中,藍白聯盟大幅刪減行政部門經費,並主導部分預算凍結,導致政府施政面臨挑戰。對此,行政院希望立法院能夠針對削減部分進行協調,避免影響行政運作。 然而,韓國瑜在會中直接向賴清德表達,希望行政院不要提覆議,而是由立法院與行政部門進行後續協商。此言一出,引發民進黨內反彈。立委林俊憲批評,藍白聯盟一方面砍預算,另一方面又要阻擋行政院的憲政權限,形同「先砍你一刀,然後要你不能喊痛」。他認為,覆議權本是行政院針對不合理立法行為的憲政工具,藍白卻試圖剝奪這項權利,讓預算調整空間完全消失,這才是真正的政治算計。 然而,行政院是否真的會提覆議?根據《憲法》第57條,行政院有權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或預算案提出覆議,但需在10日內完成程序,並交付立法院二讀、三讀表決。若立法院最終否決覆議,則行政院仍須接受該預算結果。換言之,行政院若提覆議,最終仍需國會決定是否接受,藍白聯盟大可再次否決,阻擋行政院修正預算的空間。 但問題在於,若行政院不提覆議,是否代表執政黨完全接受預算刪減結果?抑或是在立法院內部另尋協調空間?目前看來,這仍是民進黨政府的內部評估與考量。 韓國瑜「停止大罷免」提議能否落實?此次院際協調的另一核心焦點,則是韓國瑜在會中呼籲總統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喊停大罷免行動」。然而,這一提議本身就引發極大爭議,因為罷免是公民權利,並非總統或執政黨能單方面決定是否終止。 首先,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立委罷免需經過1%選民提案、10%選民連署,最後在投票階段需超過該選區四分之一選民參與,且同意票過半才算成功。這一程序明確顯示,罷免權屬於公民,而非政黨的專屬工具。韓國瑜此舉,形同要求執政黨干預公民行動,已違反民主機制的基本精神。 其次,林俊憲直指韓國瑜的「停止罷免」提議根本是「空手套白狼」,因為總預算案早已被砍定,藍白聯盟不可能回溯更動,現在卻要求執政黨交換「罷免停戰」,根本是「一手奪走政府施政資源,另一手還要讓執政黨放棄反制空間」。這讓民進黨內部憤怒不已,直指藍白聯盟此舉是「先砍後談」**,等於是把「政治籌碼」放在天平兩端進行交易,企圖讓在野黨取得「雙重勝利」。 事實上,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政治盤算,恐怕也不只是單純要求停止罷免,而是希望降低執政黨的政治動員能量。罷免案往往帶動政黨基層組織與支持者投入行動,而目前民進黨透過罷免動員基層,試圖反制立法院藍白聯盟的主導權。藍白聯盟此刻要求「停止罷免」,不僅是擔憂部分立委可能遭到罷免,更可能是擔心罷免行動帶動民進黨支持者重新凝聚,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與未來政局發展。 政治僵局仍未解 朝野角力持續整體而言,本次院際會議雖然被寄予厚望,但從討論內容來看,朝野僵局仍未解開,未來幾個月恐怕將持續對抗。 1️.行政院是否提覆議:若行政院選擇提覆議,將進一步考驗藍白聯盟的立法院運作能力,若不提,則代表行政部門接受大幅刪減預算,進一步影響施政效能。 2️.罷免行動是否擴大:藍白希望執政黨「停止罷免」,但此舉恐讓民進黨陷入被動,導致基層組織流失。若執政黨堅持推動罷免,則政治對抗將持續深化,可能影響未來政局發展。 3️.朝野協商仍存不確定性:韓國瑜強調將繼續與朝野黨團協商,然而藍白內部對於預算案與罷免案的立場並未完全統一,後續發展仍存變數。 政治對立如何解?此次院際協調雖試圖緩解政治僵局,但最終仍淪為朝野攻防戰場,未能提出具體解方。藍白聯盟欲維持國會主導權,執政黨則試圖透過罷免動員基層支持,這場政治對決將持續延燒。未來若朝野無法建立實質對話機制,則政局恐將持續動盪,台灣政治運作也將更加艱難。 罷免攻防戰升溫 朝野互指造謠抹黑陷入惡性循環隨著罷免行動持續發酵,朝野攻防日益激烈,民進黨與國民黨雙方支持者各自站穩立場,透過各種論述進行政治動員,導致政治氣氛更加對立。國民黨副發言人鄧凱勛近日批評,綠營為了罷免行動,不惜開啟「無差別式造謠」,透過言論操作撕裂社會,並點名台灣基進的吳欣岱及民進黨台中市議員黃守達,指控他們捏造不實資訊,試圖影響輿論風向。 究竟這場罷免戰爭,是否真的演變成「政治謠言戰」?還是各方為了爭取民意支持,進行不同立場的詮釋?本報試圖從中解析當前政治攻防的本質與影響。 政治動員與訊息戰 誰才是「造謠者」?罷免行動從一開始就充滿政治性質,無論是民進黨推動的罷免案,還是國民黨發起的反制行動,雙方都試圖透過輿論造勢來強化自身的正當性。鄧凱勛指控吳欣岱公然造謠,稱國民黨立委李彥秀的立法院辦公室為「美國背景」,這一說法被國民黨視為荒唐無稽,甚至諷刺「現在去李彥秀辦公室就能直接入境美國」。此言一出,立即引發討論,支持國民黨者認為此為「認知作戰」,而綠營則尚未對此言論做出具體回應。 此外,鄧凱勛也針對民進黨台中市議員黃守達的批評進行反擊。黃守達指出,台中市政府在國際動漫館(國漫館)預算上被刪減 2500 萬元,恐影響館內運作,然而,鄧凱勛則認為「預算凍結並不代表刪除」,只要提出合理報告,即可解凍,並舉蔡英文政府時期的預算縮減政策反駁黃守達,質問若依其邏輯,蔡政府當年減少 20% 預算,是否意味著政府要「關門 2.4 個月」? 這場針對「預算縮減」與「罷免行動」的攻防,已不只是數據或政策的討論,而是直接進入對特定政治人物的抹黑與攻擊戰。隨著朝野雙方持續升高戰火,如何避免政治訊息戰變成純粹的謠言與誤導,將是當前台灣政治環境的一大挑戰。 罷免與總預算案連結:政治籌碼的操作?從近期的政治發展來看,罷免與總預算案似乎已成為藍綠政治攻防的兩大焦點,並且開始相互交織。韓國瑜在日前的院際協調會上,要求行政院「不要提覆議」,並希望民進黨能夠「停止大罷免行動」,這一提議隨即遭到綠營立委反擊,認為藍白聯盟試圖「交換政治利益」,要求執政黨「接受總預算刪減結果」的同時,也要「放棄罷免行動」,讓國會在野勢力取得雙重勝利。 林俊憲就此批評:「砍預算、要罷免停,然後還要行政院不提覆議,這根本是雙贏變成藍白贏兩次。」他的言論反映出民進黨對於這場政治交易的強烈不滿,認為藍白聯盟不應該將國家治理與政治鬥爭混為一談。這場政治攻防戰不僅涉及財政運作,也關乎政治制度的穩定性,若繼續惡化,恐怕將使台灣政治陷入長期對抗的惡性循環。 預算與施政:藍綠對決的核心國民黨強調,台中市政府的施政成績有目共睹,包括捷運藍線動工、公托公幼倍增、雙十公車政策擴大,以及社會住宅的興建等,這些都顯示出台中市的城市發展正在穩步推進。然而,民進黨議員則認為,在野黨主導的預算刪減,將嚴重影響地方建設,尤其是動漫產業的發展。 究竟「預算凍結是否影響施政」?這取決於未來立法院是否能夠在審議報告後解凍預算,然而,若此舉僅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則無論最終是否恢復預算,社會都已經為這場惡鬥付出代價。 結語:如何避免政治謠言戰吞噬公共討論?台灣的民主制度允許政黨透過政策辯論、公共討論來推動改革與選民溝通,但當政治攻防陷入「誰在造謠、誰在抹黑」的惡性循環時,真正受害的將是台灣社會的公共理性。 罷免應該是一項嚴肅的民主權利,而非政黨鬥爭的延伸工具。總預算案的審查也應該建立在理性討論與財政平衡的基礎上,而非成為政治談判的籌碼。當政治人物開始將所有問題都推向「對方造謠」的方向,台灣民主的公共討論空間將逐步萎縮,最終導致選民對政治完全失去信任。 朝野若希望真正解決問題,應該回歸政策本質,而非持續操弄政治訊息戰,試圖透過輿論操作來影響選民。當「造謠戰」成為日常,民主政治將淪為一場無止境的鬥爭,而受害最深的,將是台灣的民主品質與人民的公共利益。 柯文哲京華城案調查曝新訊息 李文宗簡訊揭露兩岸及郭台銘關聯前台北市長、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涉及京華城容積獎勵弊案及政治獻金案,於去年 9 月遭羈押四個月,短暫釋放後再度遭到羈押至今。據《鏡週刊》今日(11 日)報導,調查人員在案件偵辦過程中,發現柯文哲競選總部財務長李文宗於 2023 年 9 月間傳給柯文哲的訊息,內容涉及兩岸關係、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的角色,以及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選戰考量。 簡訊內容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