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日新聞短評 20250409
移民署:陸配須繳附喪失原籍證明 逾期未補件恐遭除戶 內政部移民署近期重申,依據《國籍法》及相關規定,來台陸籍配偶(簡稱陸配)若申請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須於取得國籍許可後一年內,主動繳交「喪失大陸原籍國籍證明」文件,否則將依法註銷其國籍並除戶,引發各界對政策執行、程序正義及人道考量的關注。 政策背景與法律依據 移民署說明,根據《國籍法》第9條及《國籍法施行細則》第10條規定,外籍人士在申請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後,須於一定期限內放棄原有國籍,並提供官方證明。對於陸籍配偶而言,這項規定同樣適用。因兩岸目前尚無互設代表機構,喪失大陸國籍的證明文件多數需透過戶籍地公安機關或親屬代辦後寄送來台,程序繁複且時效不一。 移民署強調,若未於一年內補齊文件,經通知限期仍未完成者,將依《國籍法》第11條註銷其國籍取得資格,並撤銷戶籍登記。該項政策自多年來即已實施,但近期因部分個案遭到除戶,引發民間團體與當事人質疑其正當性與比例原則。 近年爭議個案引發社會討論 根據媒體報導,一名來台超過十年的陸籍女子,與台籍配偶育有兩子,早於2021年已獲准歸化並辦理設籍,但因疫情期間家鄉公安機關辦事延宕,未能及時取得「喪失原籍」證明。經移民署兩度催告仍未繳交,近日遭地方戶政事務所依規除戶,喪失國籍與居留資格。該案引發地方民代介入協調,並有民間人權團體呼籲政府檢討現行制度,對長年定居、具家庭責任者應給予彈性處理空間。 台灣移民人權促進會執行長表示,陸配身分特殊,申請程序涉及兩岸制度差異,尤其中國大陸對於放棄國籍程序並無統一作法,加上政治敏感因素,往往使得個人難以如期取得文件。「這不應是當事人惡意拖延,而是制度性障礙,政府有責任設置補救管道,而非單方面除戶。」她強調。 移民署回應:政策明確,依法辦理 對此質疑,移民署重申,已提供一年期限作為緩衝,並於申請人歸化時即明確告知後續補件義務。針對特殊個案,地方戶政單位亦會依職權通融延展補件期限,然若當事人長期未回應或未說明正當理由,依法除戶乃維護法制一貫性的必要措施。 移民署也表示,會持續與民間團體溝通,針對疫情影響下的延誤因素進行檢討,但政策本身基於國籍一致性與國家主權原則,無意取消喪失原籍國籍之要求。 專家觀點:兼顧法治與人權 台灣大學法律系張教授表示,國籍制度本質上具主權與身分認定功能,台灣作為實施單一國籍原則的國家,確實有必要要求申請人喪失原國籍以取得完整法律效力。但實務上,對來自政體制度不同的陸配而言,若其確有意歸化、實際居住多年並已建立家庭生活,則在程序遲延部分可考慮提供行政救濟或例外審查,以符合法治精神中的比例原則與人道價值。 他指出:「法律的剛性必須搭配行政的彈性。尤其移民制度牽涉的不僅是個體,也關聯到家庭權、兒童最佳利益等跨部門議題。」 陸配歸化案所引發的除戶爭議,折射出台灣國籍制度在理想與現實間的調適挑戰。當國家主權、安全與法治受到維護的同時,亦須不忘對個人處境的理解與尊重。未來相關機關如何在制度中增設救濟條件與緩衝機制,恐將成為移民政策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清大教授周卓煇率團赴陸學術交流引發統戰疑慮 強調預防醫學初衷不涉政治 中共近期頻頻以各類文化與學術交流活動對台青年進行統戰之疑慮再起。網路粉專「矽谷小婦人札記」7日指出,清華大學材料系特聘教授周卓煇於3月下旬帶領清大與私立曙光女中科學探索社學生共28人,前往中國天津參與為期五天四夜的學術交流活動。該行程由天津醫科大學邀請,除機票外一切費用全免,引發對中國「統戰思想向下紮根」的質疑。對此,周卓煇澄清活動純屬科學研究交流,並無任何政治意涵。 根據「矽谷小婦人札記」貼出的行程說明,此次名為「光與健康」的交流活動,於329連假期間展開,由周卓煇教授親自帶領,團員包括清大與私立曙光女中學生。活動內容包括參訪天津市眼科醫院、座談會及學術成果發表等。主辦單位為天津醫科大學,強調透過介紹眼科發展、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進行全方位的知識交流。 活動全程五天四夜,機票由參與者自費,其餘食宿與當地交通則由中方單位負擔。此舉引發部分網友質疑,是否為中國對台青年進行「低成本、高效能」統戰操作的一環,並有家長擔憂學生接觸中國思維恐影響未來政治判斷。 「矽谷小婦人札記」指出,有些家長擔心這類短期交流雖看似無害,但實則可能在學生心中種下對中國文化與制度的認同。該粉專以親身經歷為例,稱其丈夫因高中時參與赴美遊學團,而立志赴美留學,顯示「教育養成」過程中,小小的參與亦可能形塑未來志向與價值觀。 對於外界的質疑,周卓煇教授在受訪時表示,此行目的為配合其多年來推動的「光與健康」科學教育與預防醫學研究,並非政治操作或統戰手段。他指出,台灣在光學應用及健康促進研究具有國際優勢,天津之行是學生將一年研究成果對外發表的契機,也有助於學生與國際接軌。 「全世界都在談光與健康,預防醫學是跨國關注的領域。」周卓煇強調,學生參與完全出於自願,並未動用校方經費,也未接受任何來自對岸的資金援助。他亦透露,早在2023年10月便曾赴中國交流,過程亦無涉政治,活動中參觀景點純屬文化體驗,「就像中國學生來台灣會參觀新竹城隍廟一樣,這是正常的文化互動。」 面對「政治干擾學術」的憂慮,周卓煇認為,應以開放心態看待兩岸交流。他表示,台灣學生在國際學術場合展現研究成果,是令人驕傲的事,不應因政治立場而受阻。他亦坦言,台灣內部若對科學交流過度政治化,將造成學術與教育的自我設限,不利未來人才發展。 周卓煇最後表示,未來仍將持續推動光與健康的研究教育,強調「這是科學,應該跳脫黨派立場,不要讓政治干擾了年輕人追求真理的心。」 此次事件凸顯出當前台灣社會對中國交流活動的高度敏感,特別是在中配議題引發輿論風波後,任何涉及中方資源的學術行動均容易被放大檢視。雖然相關活動本質上未必涉及統戰,但在現今政治氛圍下,透明與審慎的資訊公開將是化解疑慮、維護學術自主的關鍵。 台積電晶片涉流入華為遭美調查 恐面臨逾10億美元罰款 台積電(TSMC)所製晶片被發現應用於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高階人工智慧處理器「昇騰910B」,疑似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現正遭美國商務部調查。據外媒報導,若確定違規,台積電恐將面臨超過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0億元)罰款,對台美高科技合作關係投下震撼彈。 根據《路透社》引述兩位知情人士說法指出,美國商務部已展開對台積電的正式調查,聚焦其與中國中資公司「算能科技」(Sophgo)之間的晶片訂單與供應關係。報導指出,該公司向台積電下單生產的晶片,最終被發現與華為旗下高階AI處理器「昇騰910B」相符,涉嫌透過第三方規避出口限制。 美國科技分析公司TechInsights於2023年拆解華為昇騰910B處理器後,發現其內部所使用之部分晶片,與台積電為算能製造者一致。此一發現促使台積電隨即中止對算能的出貨。該年11月,美國商務部進一步頒布禁令,禁止台積電出口任何7奈米或更先進製程、具備人工智慧應用潛力的晶片至中國市場。 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科技、安全與政策中心」研究員林納特·海姆(Lennart Heim)指出,台積電先前為算能製造了約300萬顆晶片,數量龐大,若這些晶片遭轉手予華為,恐涉及重大違規。海姆並指出,考量該批晶片具備AI應用特性,台積電在出口時應有更高的審慎義務。 台積電強調,公司自2020年9月起已全面停止對華為出貨,並持續配合美國商務部調查。發言人表示,公司致力於遵守全球貿易法規,也未曾知情算能與華為有商業聯繫。算能則對外否認與華為有往來,但已於2024年1月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 消息人士指出,依據現行美國出口管制規定,若企業違反禁令,將可能面臨相當於違規交易總額兩倍的罰款。以目前掌握的資訊推估,台積電潛在罰金總額恐超過10億美元。根據美方程序,一旦認定企業涉及違規,商務部將先發出「提議指控信」(Proposed Charging Letter),詳列疑似違規交易的時間點、內容與金額,並給予企業30天時間回覆與申訴。 值得關注的是,本案爆發時機,正值美台貿易關係趨於敏感之際。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對來自台灣的進口商品課徵32%關稅,雖半導體產品目前尚未納入,但川普團隊已透露,正評估是否將半導體納入徵稅清單,對台灣出口造成潛在壓力。 另一方面,台積電近來大幅加碼美國市場投資。今年3月,該公司於白宮宣布,將在美國投入1000億美元,興建五座晶圓廠,作為深化在地化製造的重要戰略。然而,本案發展若導致重罰,恐影響其與美方的長期合作信任基礎。 目前美國商務部尚未對外公布最終調查結論,也未確認是否會對台積電正式提起訴訟或處罰。對此,商務部發言人拒絕評論;台積電則強調,公司與美方機構保持密切溝通,並依規範調查處理。 華為長期被美國政府視為安全風險與技術戰略對手,自2019年起遭全面限制取得含美國技術之關鍵元件。美方對其進一步發展AI晶片能力特別關切,並多次表達將強化對中國高階技術輸出的監控。本案將成為美方貿易管制是否具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亦可能牽動未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政治與法律走向。 川普再啟貿易強硬牌 中美關稅升級成經濟熱戰 台灣高度警戒 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再度發動貿易強攻,於美東時間本週初在其自創的「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平台上發出強烈訊號,要求中國政府於週二前撤銷針對美國商品的34%報復性關稅,否則將對中國商品再加徵50%懲罰性關稅,並全面取消與中方進行的任何新一輪會談。此舉等同向北京發出經濟戰「通牒」,使全球貿易局勢急速升溫。 川普在聲明中直指中國是「最大的關稅濫用者」,痛批北京長期以來透過不公平貿易手段削弱美國經濟,並宣稱美國透過現行關稅制度每週可獲得數十億美元收益。他語帶挑釁表示:「中國驚慌失措──這是他們承受不起的。」顯示美方有意將壓力加至極限,進一步打擊中方經濟底氣。 此番言論引發中國迅速回應。中國外交部對外表示,中國不會被恐嚇,也不會主動挑起衝突,並強調中方擁有足夠手段應對美方施壓。《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指出,中國有能力穩住陣腳,形容「天不會塌下來」,釋出內部穩定信心與對抗外壓的態度。 然而,華爾街與全球市場對中美貿易緊張急遽升溫表示高度警戒。分析指出,若雙方重啟報復性關稅循環,不僅供應鏈將再度遭到破壞,製造業復甦前景受限,國際能源與金融市場亦可能出現劇烈動盪。尤其亞洲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與依賴中美市場的企業面臨新一波風險。 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分析指出,這不再是過往象徵性的「貿易口水戰」,而是貨真價實的「經濟熱戰」。川普已明言若中國不退讓,將停止談判並進一步施壓,等同對北京展開實質經濟上的「宣戰」行為。 翁履中指出,川普的行為並非單純談判策略,而是基於其「美國優先」信念的全面對抗。川普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反制態度視為對其個人權威的挑戰,並認為必須做出強烈回應才能維護其領袖形象。他直言:「你不退,我就全壓」,反映其政治操作手法與心理博弈的強烈風格。 從中國的角度而言,是否讓步已不再只是經濟計算,而涉及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與執政正當性的維持。習近平若在貿易談判中顯現退縮,恐將引發內部輿論反彈。因此,北京極可能持續尋求利用內需市場與「一帶一路」第三市場,來分散美國施壓所造成的出口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也向全球其他貿易夥伴發出警告訊號。翁履中分析,這不僅是對北京的挑戰,也是對歐盟、日本及其他尚未完成談判國家的震懾策略,意圖透過「極端立場」迫使對手主動妥協。 在此背景下,台灣作為高度外貿依賴經濟體,面臨雙重風險壓力。翁履中提醒,台灣不應以意識形態角度解讀美中衝突,也不應將美國打擊中國簡化為對台有利。他指出:「川普式貿易邏輯下,不分敵友,下一個施壓目標有可能就是台灣。」 目前台灣對美出口佔比高,若成為美方壓力轉移對象,恐對本地產業形成重大衝擊。面對潛在危機,翁履中建議,台灣政府應保持謹慎與低調,不宜過度表態,而是應集中心力於談判策略規劃,思考如何在配合美方主軸下,盡可能守住本身經濟利益。 面對川普再度將貿易戰推向臨界點,台灣產業與決策團隊勢必要重新盤整風險與資源配置。翁履中強調:「這場經濟戰爭不由我們選擇是否參與,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降低損失。是否能夠團結應對,將決定台灣未來在全球競爭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