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18歲以下青少年,染病後風險極低,只有少數罕病或高風險需要施打。
若在學生族群中施打的目的是為了「阻隔」Delta傳播,那也完全期待錯誤:一劑疫苗對Delta的「有症狀」阻隔保護力只有33%,對「無症狀」染病傳播的保護效果更低。
對於R0值高達6~7的Delta病毒來說,疫苗30%的阻隔力效果薄弱。更何況最近報導也指出,疫苗突破的感染病毒量和自然感染相去不遠。只要有學生確診在校內群聚染疫,不管有沒有打滿疫苗,結果都是一樣:全校停課。所以疫苗施打的重點不是學生,而是學生的年長家人!
疫苗施打順序的兩大策略:
7月時我多次在文章和節目呼籲:抗體濃度在疫苗施打後3-4-5個月會迅速下降,面對Delta不可能有群體免疫,政府必須認清現實,調整策略。
英國牛津AZ疫苗的首席研究員,安德魯.波拉德爵士在8/12公開發表:對Delta的群體免疫是神話「mythical」。
我希望能讓更多民眾瞭解,當下的工作應該是努力讓重症率高的族群打滿第一劑,還有很多青年中年民眾尚未接種疫苗,他們才是會影響社會正常運作的重要分子。
政府也必須立刻討論修訂新規範:現今的停課標準太可笑,三級四級警戒的標準也非常籠統粗糙,完全無根據可言。
不同「疫苗施打率」下,能容忍的病例數絕對不同。可用重症人數來反推社會隔離政策強度,機動調整NPI (非藥物公衛措施)的強度。
錯誤的策略會讓台灣到貨有限的疫苗,施打在相對無用的地方,對Delta病毒的「社會韌性」會減少。
將導致社會封鎖時間延長,更多經濟和升鬥小民受害,永遠無法正面談論「與病毒共存」。
(轉載自翁銘佑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