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11月22日,《新華社》報導:台灣遠東集團在中國上海、江蘇、江西、湖北、四川等5處投資的化纖紡織、水泥事業遭到以違反環保、土地利用、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生產、消防、稅務等法規遭到罰款共8862萬人民幣(約3.85億台幣)。隔天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例行記者會毫不避諱的說,台獨頑固分子謀獨言行惡劣,一定要對他們及其關聯企業和金主依法懲戒,不允許支持台獨、破壞兩岸關係的人在中國賺錢,幹「吃飯砸鍋」的事。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台灣年經濟成長率達2.54%。但事實上,根據財政部進出口統計,2020年1月至11月台灣出口大陸(含香港),占總出口額43.8%,為近20年最高,貿易順差近800億美元,若換算成新台幣則是超過2兆元。對於這項數據,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說:「沒有大陸帶動,台灣2020年經濟難以維持正增長」。
在美中貿易戰下,造成中國大陸對台灣擴大採購「拉貨」,所以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增加,這個市場不斷擴大,這是證明台灣需要大陸市場,也是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到底是大陸需要台灣?還是台灣依賴大陸?在台灣某些政治傾向上各自有各自的擁護群眾。的確僅依靠單一市場的風險頗高;而如何分散市場?似乎要做的比說出口的要再多一些。
回到遠東集團被罰的問題上,當天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試圖「打圓場」,表示現在中國大陸環保標準趨嚴,遠東集團是否有做到,還要瞭解實際狀況,「這個案例是個案」;但到底是否違反環保、土地利用、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生產、消防、稅務等法規被重罰,這絕不會是個案,網路上更流傳中國大陸下一階段制裁的12家「台獨金主」企業名單。
對於那些認為台商回流、壯大台灣的人,台商真會「回流」嗎?在中國大陸受到多少政策優惠與補助,才能在世界上與其他競爭對手競爭。台灣自己能接受他們可能觸及的環保污染問題嗎?台灣老闆們願意給那些高科技人才相對應的報酬嗎?回到台灣不會產生「排擠」效應嗎?或許在幸災樂禍或歌功頌德之外,該思考的是:台灣是不是準備好應對這一場「面對事實」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