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大觀園 寒波
什麼才是「台灣茶」?
台灣本身產茶,也習於喝茶,茶葉消耗量逐漸增長;另一方面,台灣本土茶葉的產量卻逐漸下跌,供不應求。考慮生產與消費,台灣必須由越南等國大量進口茶葉,才能支撐國內蓬勃的需求。然而,在台灣本土意識發展下,茶成為台灣認同的一環,如珍珠奶茶更是成為台灣象徵之一。假如「台灣茶」的原料來自越南,還能算是代表台灣的茶嗎?在台灣本土意識發展下,茶成為台灣認同的一環,如珍珠奶茶更是成為台灣象徵之一。
(圖/Pixabay)
現實上,茶是一種農產品,由於溫度、濕度、製程等不同,即使產自同一茶園,每一批茶葉的風味都會有所差異,更不用說不同茶廠、地區。在大量供應之下,為了使每一批茶葉品質穩定,勢必需要「拼配」,也就是混合不同茶葉,迎合各種需求。
有些不肖商人魚目混珠,以劣質茶葉謊稱高級;或是替中國茶葉洗產地,偽裝成越南茶賣到台灣,這些行為不但應該譴責,而且違法。拼配卻不一樣,這是在市場需求之下,一門高度專業的技術,重要性不亞於種植茶葉本身。
如人盡皆知的英國茶商立頓,英國本身不產茶葉,立頓卻能在全球各地收購茶葉,經過拼配後以立頓的招牌販售。拼配是茶、咖啡等農產品的常態,不會有人批判立頓詐欺。台灣人質疑混合越南茶葉不純,某方面反映出台灣人的認同與焦慮:什麼是本土?怎樣會危害到本土的純正性?
以地理邊界劃分,台灣本土的界線明確,但是文化上何謂本土?在台灣喝進口紅酒,顯然與本土沾不上邊,不過台灣人在越南種植台灣茶樹算嗎?越南台茶又銷回台灣,成為手搖茶的原料呢?
越南與台灣表面上國界非常清晰,雙方是跨國貿易,但是深思茶的移動,千絲萬縷的牽扯,便能意識到洪伯邑看見的風景:邊界其實是過程。
(圖/Pixabay)
建構台灣本色的珍珠奶茶
明擺著的國界以外,日常生活中邊界其實無所不在,而且以多元的形式存在,男性/女性、台灣茶/越南茶、金萱/青心烏龍、本土/非本土都是邊界,選擇喝紅酒、啤酒或烏龍茶也是一種選邊。邊界真實存在,卻不是固定不變;藉由越南台茶的案例能看到,茶這類非人角色在邊界上不斷移動,我們的想法與行為,則參與形塑邊界的過程。
洪伯邑還提供一個有趣的案例:在台灣境外的越南,觀看珍珠奶茶的台灣價值塑造。
2018 年洪伯邑在越南北部河內的調查,親眼見證泡沫紅茶店的興旺商機。越南商家為了提升商品價值,必須表現珍珠奶茶的道地台灣味。洪伯邑觀察到至少有兩種模式,一種策略是講究材料本身,另一種是做足形式。
(圖/Pixabay)
要調配出好喝的珍珠奶茶,茶葉要求和直接泡茶不同,這是珍奶母國台灣的強項。因此有些越南業者由台灣進口依照台灣技術拼配出的茶葉(儘管其中不少茶葉,更早之前是從越南出口到台灣)。此一模式下,越南珍珠奶茶的茶葉不一定產自台灣,但是關鍵的拼配是在台灣進行,應該足以展現台灣價值,說服消費者買單。
然而,茶葉從越南到台灣,再從台灣回越南,不是大家都能負擔兩層關稅。因此另一種策略是,在越南請台灣人開設教室,建立品牌,以當地茶葉為主要原料,將原汁原味的台灣製程移植到越南。透過對台灣茶文化與高端技術的想像,拓展越南的市場。
跨越學術的邊界
我們思考事情時,容易採取二元對立的框架,但是跳脫框架以另外的角度看事情,一件事不只一個觀點、一項行為不只一種影響,能更全面地看待問題。
洪伯邑對東南亞茶的一系列研究提醒我們,如茶這類非人角色的出現與移動,會改變原本的領域界線,對地景、市場、人都造成影響。本土/非本土等各式各樣的邊界確實存在,邊界卻也是過程。
洪伯邑認為學者除了研究,也該負起社會責任,讓民眾有機會認識研究成果。因此他率領學生們舉辦公眾演講等活動,寫作論文與專書發表之餘,還鼓勵學生們將自己的研究寫成給大眾閱讀的文章,集結為《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一書。目標是捨棄難懂的術語,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將嚴謹的學術成果介紹給大眾。
探討東南亞的茶到一個階段後,洪伯邑的新方向是台灣海洋。有句話說「台灣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真的如此嗎?洪伯邑不這麼認為。如何從台灣的海鮮文化重新理解台灣和海洋的關係,是他接下來關注的題材。
(全文完,資料來源:故事Story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