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別報導
(圖/翻攝自克里姆林宮網頁kremlin.ru)

近日俄烏危機為世界所矚目,美國預估本月16日左右俄將發動攻擊。俄烏危機對俄國而言,長驅直入烏克蘭腹地、軍事佔領其首都基輔等俄裔不佔優勢的地區,只會適得其反,更何況俄「勢力」早已「進入」烏克蘭,因此「再次進入」的必要性極低。在中美「冷戰」愈演愈烈之際,通過烏克蘭危機迫使北約及歐盟「默認」其地緣政治格局現狀,並逼迫其實現「自我約束」,進而為俄國地緣經濟勢力範圍的持續「擴張」創造穩定環境與有利條件,才是「醞釀」此次危機的核心目的之所在。就其核心原因如下:

一是北約不斷擴增成員國,俄羅斯指控其打破「北約不東擴」承諾,烏克蘭2021年並與北約成員國展開聯合軍演,促使俄國擴大部署10萬大軍,刺激西方也在俄烏邊境擴展軍力。

二是位於烏東、態度強烈親俄的頓巴斯地區,自2014年克裡米亞戰爭以來,親俄叛亂分子與烏克蘭政府軍的衝突不斷,俄羅斯指責烏國2021年違反停火條約《明斯克協議》。

三是烏克蘭逾八成民眾現在對普丁反感,為了改變收復烏克蘭的策略,普丁趁著阿富汗潰敗與梅克爾離開之際,決定現在讓俄烏衝突升級。

雖然目前的烏克蘭並不是北約成員國,不過早從2008年開始,烏克蘭就表態希望加入北約組織,這讓俄羅斯非常不滿。俄羅斯總統普丁曾說,一旦烏克蘭真的加入北約,俄羅斯就會出兵攻打烏克蘭。

烏克蘭駐英國大使普裡斯泰科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烏克蘭願意在加入北約的目標上「保持彈性」,這被視為烏克蘭軟化他們加入北約的立場。不過普裡斯泰科後來強調,他的意思是,如果烏克蘭在加入北約的立場上有困難的話,可以改用與英美各國簽訂雙邊協議的方式,以保障烏克蘭的安全。

二月十二日是美俄歷史上不尋常的一天。雙邊的總統、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在這一天分別舉行電話會談。從目前的跡象來看,雙方互相指責的情況並沒有改善,美國一口咬定俄羅斯即將進攻烏克蘭,並揚言若俄羅斯真的採取軍事行動,則必將遭到嚴重的後果。俄羅斯則認為美國歇斯底里地散播俄羅斯動武的假消息,是挑釁且製造緊張的行為。

情況在十一日急轉直下,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說俄羅斯可能在廿四至四十八小時內,廿日冬奧結束前攻打烏克蘭,而可能的進攻日期是十六日。同樣地,拜登與歐洲盟友通電話時,認為普丁將於十六日發動攻擊,但是歐洲並不太相信,英國態度也頗遲疑,甚至連烏克蘭總統也希望各界提供俄羅斯揮軍的證據。究竟美國為何要一直發布俄羅斯要進攻烏克蘭的消息呢?

首先,外交政策始於國內。拜登政府的民調在去年八月後一直維持在低檔,阿富汗撤軍讓美國受到盟國很大的質疑,威信大損,因此持續發布俄羅斯即將進攻烏克蘭的消息,讓烏東情勢緊張,能讓美國國內的注意力有效轉移,有助於民主黨在期中選舉的結果。

其次,重建盟國對美國的信心。如果俄羅斯真的進攻烏克蘭,美國可說,我們早就提出警告,並派兵在北約協助抵擋俄國的侵略;如果俄羅斯沒有進攻,美國則會說,因為美國的警告,遏止了俄羅斯進攻的可能性。不論何種情況,美方都立於不敗之地。

第三是經濟利益。情勢緊張有助於美國天然氣佈局。二○二一年美國已經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預計今天將成為最大的天然氣輸出國。由於去年十二月聯通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天然氣管道亞瑪—歐洲(Yamal-Europe)停供天然氣,造成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歐洲害怕若俄羅斯因開戰而遭到西方嚴厲的制裁,再對歐洲停供,再加上庫存只有一半,因此歐洲開始大量進口並囤積天然氣。

不論美國提高緊張狀態的動機為何,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緊張的情況讓美國盟友在撤僑、呼籲公民離開烏克蘭、縮減大使館規模等方面都與美方站在一起,烏克蘭也拿到了大量的武器成為反俄「刺蝟」。不過普丁若按兵不發,但持續壓力,美國在盟國間信心能維持到幾時,值得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