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金川 廖珍妹報導〕「是我自己想留在大陸,而且大陸發展機會比台灣多很多。」台灣青年何冀傑「登陸」15年,慶幸自己比很多台灣同齡人都成長得快,「有機會見到世面,學到更多的本領。」
1984年出生的何冀傑在台灣讀完大學後,於2008年被父親叫來大陸工廠實習,幾年後開始管理千人工廠。後來,他另起爐灶,自己創業當老闆。
「現在的台灣人很少出來,他們真應該來大陸走走,才知道落差有多大。」何冀傑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祖籍漳州的台胞占台灣總人口的40%左右。20世紀80年代開始,不少台商回到祖地,投資興業。何冀傑的父親何希灝,就是其中的典型。
何希灝祖籍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馬鋪鄉,是入閩經商的台商先行者,曾連任多屆漳州市台商協會會長。在任期間,他積極幫助家鄉引進台資台企,扶助「登陸」台商發展壯大。
「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畢業後大多在台灣當電腦程式師,朝九晚五上班;而我有機會去管理一個規模還不小的工廠,機會很難得。」何冀傑告訴記者,父親熱心為台胞服務,公司的事基本交給他;他倍感壓力,但成長也比同齡人快。
「登陸」兩年後,因緣際會,何冀傑邂逅一位大陸姑娘。他說,妻子是漳州雲霄人,二人於2015年領證結婚,現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太太是位全職帶娃的賢內助。
「父親是老一輩台商,他曾經的成功模式,未必適合當下。」成家之後的何冀傑,有了自己的立業夢。
他說,他不認可繼續做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與父親在工廠管理理念上有過一些分歧;他不想遵循父親為他鋪好的發展之路,想自己創業,證明自己的理念和思路也能行得通。
走出「舒適圈」,何冀傑自己創辦一家公司,主要從事各種電感器、充電器、變壓器等電子產品的生產銷售。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大,何冀傑從過去的內銷為主、外銷為輔,轉向重點拓展內銷市場。
「大陸人多,需求旺盛,電子類產品常常幾個月就更新一次,因此既拼價格,更拼出廠速度。」何冀傑認為,大陸經濟發展迅速,未來電子產品應更注重品質,而不是數量,企業發展方向要往精緻、高技術、高品質方向努力。
追隨父親的腳步,何冀傑紮根祖地,發展事業,也盡力服務台胞台商。他表示,父親雖已過世,但是父親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全心全意服務台商的努力,深深地影響了他。
在漳州,何冀傑成為當地法院的一名台胞陪審員,積極參與涉台案件的審判。他表示,在台胞遇到問題時,及時溝通和提供幫助,維護台胞合法權益。
「父親一生都致力於兩岸融合發展,也寄望自己多做貢獻。」身為台灣女婿,何冀傑表示,將繼續紮根祖地,做好企業的同時,為服務台胞創業,更為祖地鄉親福祉多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