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 盧希鵬

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有什麼不同?前者追求2%的成長,而後者要的是200%的改變。這一連串的改變,往往來自於消弭企業的「社會不流動」。

有一對夫妻逛街,太太看到了一盞漂亮的美術燈,要把它買回去。先生說:家裡沒有照明的問題,買燈就是浪費。太太說:燈很美,買回去就有用了。請問,是先生對?還是太太對?

當然,太太永遠是對的。

美術燈買回去之後,放在臥室中,馬上就發現原本的百葉窗配不上這盞燈,於是就換成了窗簾,後來也換了床單,最後還買了一張地毯。臥室本來是盞日光燈,好的就不用換,壞了就換新的日光燈,如果是這樣,20年過去之後,生活品質是不會有任何改進的。買了美術燈,接著起了一連串的改變,生活品質也有200%的增進。

用新科技解決現有問題,是一種優化。但是引進新科技,產生了一連串的變化,就是一種數位轉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科技都是「網路科技」,像是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雲服務技術、5G技術、智能數據技術……「網路科技」不是要優化現有的工業問題,而是要帶領企業轉型成為網路型企業。

許多時候,大幅度轉型機會不是分析出來的,也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一種網絡科技帶來的意外發現。而這種意外的發現,往往來自於消弭企業社會資本的「社會不流動」。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就是不要站在原地不動,靠著網路科技形成結構洞,連結異質網絡,打破產業界線,得到新資訊、新方法、新同儕、與新人脈。

像是淘寶電商,讓支付寶成為結構洞,連結了電商與金融間的「社會不流動」,用電商的方法改變金融方法,再用金融方法改變電商方法。

像是蘋果手機,利用App store成為結構洞,連結了電信與軟體兩社群間的「社會不流動」,而打贏了只在電信社群流動的諾基亞。

像是Uber,利用Uber Eats成為結構洞,消除了交通與生活兩社群的「社會不流動」,而產生了數位轉型。

甚至是臉書,將透過VR技術,造成了生活與遊戲社群間的社會流動。透過電子錢包技術,造成生活與投資NFT社群間的社會流動。透過微軟TEAMS,又造成生活與上班社群間的流動。唯有消除社會不流動,企業才會發現生機,轉型成網路時代的企業。

美國在1994年到1998年之間針對4,600個居住在貧民區的家庭進行了一項補助實驗,補助你搬離貧民區(社會流動),或是補助你留在原地生活(社會不流動),補助金額一樣。短期效果發現社會流動對心理健康相關。但是十年後,他們以美國國稅局的稅務資料分析,發現那些搬離貧民區的家庭收入與孩子上大學的比率,顯著高於留在貧民區的家庭。

另一項研究顯示,世代居住在中國城的華人,跟第二代搬離中國城的華人相比,顯然社會流動也造成了第二代華人社經地位的提高。

這波疫情造成兩年的「社會不流動」,但是網路科技價值在於加速「社會流動」後所產生的生機。至少,過年買個原本不會買的美術燈,有機會讓自己從工作社會階級,流動到品味社會階級,這也是一種社會流動產生的意外發現吧。

(轉載自盧希鵬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