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元宵節,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的得名由此而來。這一天,許多地方有風俗,用磨成粉的糯米和水,搓出一個個球團,水煮食用。南方稱之為湯圓,北方人就直接取名元宵。
小時候特喜歡吃元宵,三天年過後,就巴望著快一點到正月十五。等到一個個圓圓亮亮大小勻稱的元宵,從母親粘滿糯米粉的手中搓出,心裡那份急迫與興奮啊。圍著鍋灶,等沉在鍋底的元宵一從水面浮出,就迫不及待地盛一大碗,蘸著碟子裡的白糖,燙得兩嘴直歪往小肚子裡咽。
那時候,糯米是稀罕物,想吃元宵一年也就過十五小年這一次,怎不嘴饞心饞呢。年年一次的白元宵就這麼吃了多少年,從沒厭過。
上初中時一個春節,到同學家玩,同學的母親給我們幾個唇上剛生絨鬚的小子一人端上一碗元宵。夾起一個丟進口中,天啊,怎麼有如此香、如此好吃的元宵?第二個就輕輕地咬、仔細地看,原來,元宵中包了東西,稀稀粘粘從咬開的口子向外流。年少顧面子,不願意問是什麼。現在想來,那無比美味的元宵裡一定放了桂花、豆沙、白糖之類。
那是我第一次吃帶餡的元宵,那甜美的感覺牢牢地刻在記憶裡。
現在物產豐富、生活富裕了,什麼時候想吃元宵都可以。人懶,不想動手,還可以到超市去買,葷素甜鹹、品種繁多。只是,總覺少了一份元宵本身的內涵。在每年的元宵節,我還是喜歡自己動手,在一家人圍桌搓圓宵中,體味那份團團圓圓的親情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