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本報綜合報導〕消基會從今年5月下旬起,抽查各通路檢測289件含豬肉成分的食品,其中有8件來自法國,但美國豬肉的進口量近千噸且高於法國,竟沒有發現1件標示為美國豬肉。消基會呼籲主管機關出面說明,到底這些美國豬肉跑哪去?
台灣在2021年元旦開始允許進口萊豬和30個月齡以上美牛進口,為了解政府這兩年多來管理措施是否落實,消基會從今年5月底開始,在全台市場攤販(5件)、便利超商(42件)、超市(146件)、量販店(34件)、百貨公司超市(50件)及餐飲業(12件)抽樣調查289件含豬肉成分的相關食品。
消基會6日公布調查結果,289件豬肉產品的產地標示都清楚,但只有1.7%清楚標示不含萊劑,分別來自八方雲集、全聯、大潤發等連鎖店的生鮮專區。消基會指出,衛福部食藥署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5月29日,從美國進口的豬肉有1204噸,而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共1511噸,進口量還高於法國。
但本次抽查中,法國豬肉抽查出8件,美國豬卻1件都沒有,消基會表示對此感到困惑和憂慮,並呼籲政府應該說明美國豬肉的去向。
此外,食藥署今年4月再度公佈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肉進口草案,但加拿大牛傳出狂牛疫情,至今僅過去1年,對「飼料」安全性疑慮尚未釐清,從美豬進口狀況,很難相信政府在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進口後,能夠周延實施產品揭露,故消基會嚴正反對在加拿大牛尚有安全疑慮,且評估程序恐有違法之際,預告並決定開放加拿大全牛齡牛肉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