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編輯 李雙辰

從2005年開始,鄂爾多斯市各級共青團組織開展「保護母親河.愛我鄂爾多斯——植綠護綠行動」,帶動近40萬餘名青少年參與其中,累計栽植樹苗550萬餘株,治沙防沙已然成為當地青少年的自覺行動與責任擔當。

一代代內蒙古青年在治沙上不斷創新,為沙漠「向綠」蝶變貢獻了青春力量。目前,庫布其沙漠億利核心治理區植被覆蓋率由20世紀80年代不足3%提升到65%,動植物種類由100多種恢復增長到1026種。

二十多年來,無數青年為中國生態保護而戰。在荒漠,在河畔,在沙海,憑藉自己的雙手,將國土繪成丹青,替山河妝點錦繡,共建美麗中國。

從一位青年到一支骨幹隊伍

對「90後」女孩初雯雯來說人生註定與野生動物結緣。她在新疆卡拉麥地自然保護區長大,在網路上她通過記錄動物保護日常,吸引百萬網友募捐被親切地稱為「河狸公主」。在生活中她是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會長,栽種了60萬棵灌木柳樹苗動員近500名當地牧民成為公益巡護員。

「90後」女孩初雯雯,她是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會長

「中國的青年人對自然保護的態度是認真、嚴肅、投入的我們熱愛自然、尊重生命大家用微薄的力量積土成山」。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當下,和初雯雯一樣關心生態環保並作為終身事業來做的青年越來越多。他們中,有矢志海洋保護,傳播生態安全理念的方垂弘。有保護湘江水域,開展水生動物救助的譚格。

有依託數位技術,助力生活垃圾分類的徐源鴻……

目前,數十萬名遍佈全國的青年環保骨幹,影響帶動億萬青少年投身生態文明實踐,為中國的綠色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

當好烏江生態保護的「耳目」「哨兵」

貴州河流密佈,其中烏江是貴州境內第一大河,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烏江六沖河段,他遠眺烏江山水,聽取烏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修復保護實施禁漁禁捕等情況彙報。在化屋碼頭,總書記沿江岸步行察看烏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對當地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質監測體系建設的做法表示肯定。

烏江是貴州境內第一大河

黃光榮是貴州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一名水環境品質監測員,他和團隊的主要工作是對包括烏江在內的全省水環境進行品質監測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他說,為了母親河的長治久清他將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做好水質監測工作當好烏江生態環境保護的「耳目」「哨兵」。

播下希望的種子

收穫了一群「綠色傳人」

「知山知水,樹木樹人」從熱愛到奉獻,他用歲月鐫寫傳承。「育人先育己」綠色、創新是前進的方向。「四十年的執著」引領無數青年築夢綠色賽道,搭起了從認知到行動之間的橋樑。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劉勇教授主講的專業課《林木種苗學》,結合專業知識將前輩愛國、愛崗、敬業、奉獻的精神傳授給學生。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劉勇教授

在做科研過程中,教育學生要平等待人,培育敢於挑戰權威的創新精神。撰寫出版兩本共45萬字的學習心得,開設課程宣傳創新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舉辦讀書會,引導學生選讀國內外經典著作感受前人的智慧,播下希望的種子。

劉勇教授培養的學生中,湧現出了行業領軍人物大學教授博導、研究機構研究員林業系統負責人、生產一線高工等眾多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的人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播下希望的種子收穫了一群「綠色傳人」瞭解生命,瞭解綠化祖國的意義劉勇教授用行為示範,給學生們帶上精神能量促進希望的種子發芽生長。

綠水青山間中國同世界共話生態文明

盛夏貴陽,綠意盎然,氣候宜人。在為期兩天的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中外人士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共話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這個論壇作為國家級國際性論壇成功舉辦十年來,已成為世界瞭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成為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

從改造中國鄉土,到擔當大國責任,再到引領全球綠色發展,中國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中國正同世界一道,共築生態文明之基,共走綠色發展之路,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主席在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指出。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過去十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域性變化。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已深入人心。

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會場外景

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南非共青團委員揚加.松希克瓦說,自己親眼見證了習近平主席的「兩山論」如何在貴州落地生根,「希望能將中國政府生態文明治理經驗帶回南非」。

「波蘭家園」公民協會主席塔杜施.加耶夫斯基在論壇上致辭時,特意引用了習近平主席的一番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他看來,這一觀點深具啟發性,體現出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人民幸福指數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中國願與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共同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