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10月25日,「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為伴·夢想啟航」活動暨「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辦,這也是系列活動「識·光」兩岸青年閱 享會的開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

你的成長之路,有沒有被一本書深深影響過? 你心目中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模樣?

一家美好的書店能戳中當下年輕人的關鍵,一方面是需要涵容豐富的書目,讓每個有求知欲的愛書人得以安放內心;另一方面,書店必須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以 書為媒,讓本不相識的青年人相互聯結,激盪思想,彼此看見和理解。

最近,在北京前門鬧中取靜之處,“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為伴·夢想啟航”活動暨“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儀式舉辦,這也是系列活動“識· 光」兩岸青年閱享會的開篇。 兩岸著名作家和多名奮發向上的青年一起,暢談閱讀之於個體成長、促進兩岸交流的感想。

「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將成為一個動人的精神載體,讓愛書人找到踏實的歸宿感,並與天南海北的年輕面孔相遇,碰出思想的火花。

兩岸書香滋養青年成長,好書做伴青春一路追光。

閱讀能塑造自我,照顧自己,照亮未來

一個青年,能透過閱讀尋找到怎樣的生命光亮?

39歲的台灣青年李建勳分享,他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讀古典文學、名家著作,那時候尚不明確閱讀的意義,長大後他才深刻意識到:「原來這些幾千年前古人留下來 的詩詞文化,歷久不衰,不是沒有道理的。原來父親在我年幼之時,就將從小爺爺教育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植’入我的血液。”

父親去世後,李建勳感覺自己“瞬間長大了”,也覺醒了。 他把過去所讀的書籍內容,內化成了行動力。 是書籍,給了他改變的力量。

90後台灣青年張瑋珊,分享了自己在書中意外尋找到祖國、轉變身分認同進而確立人生志向的經驗。

張瑋珊說,「透過這一代代中國仁人誌士的精神與思想面貌,我逐漸了解到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應當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為天下大同共存共榮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 天下的責任與使命」。

閱讀能塑造和改變自我,也能傳遞愛心,照亮和溫暖人世間的其他人。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2020級本科生張曦月,分享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 張曦月說:“或許是在那堂語文課後,又或許是在這本書上的落灰被我再次擦拭乾淨以後,我便認為人這一生,一定是要為了什麼而活的。”

2022年10月21日,張曦月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成功分離採集出含有造血幹細胞的200毫升懸浮液,造血幹細胞於當天下午被送往鄭州,輸入患者體內。

在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90後駐村第一書記王天宇和同事們一起創辦了一個青年書吧。 書吧是開放的,村裡的小朋友、遊客等都可以來這裡看書。 除書吧外,村裡每週還會舉辦讀書活動,分享圖書內容,互相交流學習,營造良好閱讀氣氛。

去年9月18日,北京首個「童心港灣」在四渡河村正式揭牌,村裡的孩子從此有了藝術教室。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學專業2020級本科生陳凱迪認為,我們不僅要讀文字的小書,更要讀生活、讀人生的大書。 「如果說文字的小書告訴我們那些情感、那些思想曾經存在,那麼人生的大書則能幫助我們解除個人與書本間的屏障,讓我們能夠在代代相承的文化厚土上去照見自己 ,照亮未來。”

在讀書中確立人生志向,閱讀拉近兩岸距離

「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既有年輕讀者們喜愛的大陸作家、學者著作,還有許多關於寶島台灣的書籍。 閱讀,能有效拉近兩岸同胞的思想距離。

這次作為特別嘉賓出席活動的藍博洲,是來自台灣的知名作家。 李建勳小時候便讀過他的《幌馬車之歌》,張瑋珊也藉用了藍博洲的著作《尋找祖國三千里》作為她本次演講的標題。

藍博洲坦言,他在高一休學時,整天與幾個準備重考高中的同學在街頭無所事事,「就在預知即將淪落不可抗拒的脫軌生活」的某天,在家無意發現一本名為《 北極風情畫》的書,很快便讀了進去。 「我以為這是本介紹旅遊風景的書,沒想到是本愛情小說。但它講述的不只是愛情,還有一點生活哲學」。 藍博洲被故事吸引,閱讀之路從此開啟,離開街頭,轉往書店和圖書館找書看。

藍博洲回憶,那時候由於青春少年莫名的叛逆,不論是父母還是他本人,都對自己不滿意,看書,幫助他安靜下來思考生活遇到的問題與生命的意義。

藍博洲說,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當屬魯迅的作品。 在他看來,魯迅作品中的許多觀點到了今天依然適用。

大學時,同學借給藍博洲一本魯迅的《吶喊》,並限定隔天早上8點返還。 藍博洲花了一晚的時間手抄。 這也是他與魯迅的初次相遇。 “這和我以前閱讀的很多作品不一樣,像阿Q不只諷刺一個小人物的愚昧,其實是對封建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青松說,他很喜歡閱讀台灣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在上大學的那段時間。 他說當時自己不但讀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瓊瑤的《煙雨濛濛》《我是一片雲》等,還喜歡聽由席慕蓉作詞的歌《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

在李青松看來,台灣的文學作品特別清新自然,較為「柔軟」「生活化」。

兩岸的文學交流,形成了讓年輕一代互相了解的連結。

95後台灣青年沈宏叡在分享中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台灣青年,他在20歲前從來沒有來過大陸,但酷愛看歷史書籍,尤其閱讀了很多近代史相關的書籍,了解到國家近代百年 國破家亡的“屈辱史”與“血淚史”,深刻感受到大時代下台灣同胞被硬生生與祖國割裂的創傷。

20歲那年,沈宏叡終於第一次來到大陸,去中國人民大學當交換生,還有機會參與去大涼山的研究活動。 這些閱讀、研究經驗讓他親眼看到祖國大陸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進程。

「我自己是從成長階段藉由讀書建立正確的國家認同,又透過閱讀走入祖國大地,祖國非常之大,我們台灣青年了解得太少,讀書加實踐可以讓我們好好補補課,深化兩岸 的交流」。

張瑋珊閱讀了藍博洲的著作《尋找祖國三千里》,常常感覺到她過去十年來思索的道路,也是一條尋找祖國之路。 「這條路很漫長,遭遇到了很多不理解與批判,但是我總會想起台灣島上日據時代下一代代舍生忘死的中國人。沒有完整的國家,就沒有幸福的個人;沒有強大 的中國,就沒有安定的台灣」。

張瑋珊說:“為了捍衛歷史的正義與島上中國人的尊嚴,為了兩岸人民的長遠福祉與長治久安,我想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將是我們這一代台灣青年應該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兩岸文學影響深遠,書店是兩岸交流的新窗口

活動的主持人之一呂思墨,是青年演講節目《與世界說》總製片。

「我覺得在兩岸青年的文化交流當中,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書結緣的青年非常多。」呂思墨認為,這次書店的啟幕,為青年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 。

呂思墨小時候就很喜歡台灣作家席慕蓉的作品,讀她的詩歌時,感到自己與作家之間“是通過文字的方式進行了一種文化上的溝通和交流”,溫暖且有力量的文字能影響更 多年輕人。 呂思墨期待書店能多推薦好書,舉辦一系列線下和線上的交流活動,包括讀書分享會。

“青年可以利用好新媒體這些更多樣化的社交平台交流,把自己對於書的感悟和從書中汲取的力量一起傳遞下來。我覺得這樣的交流可以更多樣化、更豐富。”

張瑋珊表示,書店同時有大陸和台灣的書,她期待將來台灣也有類似書店。

「文以載道,書中承載著許多精神思想,可以進一步開拓兩岸青年視野,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現在旅遊上的交流還是比較表層的,書可以為精神或思想帶來更多的改變。 」張瑋珊說。

關於兩岸之間的文學交流,在藍博洲看來,雖然活動很多,但多數談不上真正的交流。 「很多交流沒有觸及到兩岸長期分隔而形成的發展與認知差異,兩岸文人沒有不設防地進入真心的交流,從而起到促進民族團結的融冰作用」。

李青松認為,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文學交流很有必要,但是目前還不夠多。 「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如果他們熟悉起來,交流增多,有利於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