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邱淑媞
近日新冠病人在家猝死頻傳,官員不僅對於新冠的無聲殺手──「隱形缺氧」欠缺認知,更顯示台灣疫情的嚴峻超乎預期,檢驗量能卻仍是太低太慢,社區堆積太多未診斷、未監測與照護的病人,相關枉死個案將一一浮上檯面。台灣疫情失控,對輕症仍充滿無知與怠慢,恐將造成官僚殺人,不容大意。
新冠病人猝死家中,在國外相當有名。去年疫情早期,美歐實施佛系防疫,要輕症待在家中,不檢驗、不照護,不久,很多看起來好好的人,沒有出現明顯徵兆,卻連叫救護車或求救都沒有,就猝死了。其後探討,與「隱形缺氧」有關。這些病人在血中氧氣下降時,沒有表現出喘氣或呼吸加速,又稱「快樂缺氧」、無聲殺手,其原因相當複雜,且不及時救治將引發惡性循環,使病情急轉直下,預後非常不好。有一法國研究發現,在住院時沒有氣促現象的新冠病人中,有28%有缺氧現象(亦即無症狀缺氧),這些人有1/3會住進加護病房,約1/4 (26%)死亡。
因此,對於所有新冠病人,不論輕症重症、居家或住院,也不論是否出現呼吸症狀,皆應進行血氧監測(例如使用血氧飽和儀、動脈血氧分析、智慧型手機或手錶之血氧偵測程式等),以及早發現是否出現缺氧,及早處理。也因為有這樣的風險與需求,對於輕症病人若採取居家隔離,會有3個缺點:一、可能傳給家人;二、可能傳給社區(尤其同棟與同層);三、無法做臨床監測,當病情有所變化或出現隱形缺氧時,將因太慢發現,增加死亡風險。
很多國家對輕症採取集中隔離照護,例如南韓國、紐約(初期)、對岸,自是有其道理。南韓在去年3月中已建了12個社區輕症集中隔離照護中心(Community Treatment Center),有專業醫護人員進駐,提供臨床監測管理,其場地可由宿舍或選手村改造,設計採取無接觸式照護,區分病人區、醫療區,病人區房間內有電子血氧儀、電子體溫計、血壓計等做遠距監測;醫療區有X光設備與核酸採檢,亦設計成一邊病人、一邊醫護的無接觸。病人多時,一室可能住超過一人 (但同為確診,沒有傳染顧慮)。 病人平均居住20天,成效很不錯。
若社區病人已經太多,醫院外的集中照護資源已經不足時,則需啟動居家監測。紐約市曾對於在家隔離的輕症病人,提供了血氧飽和儀,讓病人自我監測。英國則加上遠距專業諮詢。另外,一些研究發現某些智慧型手機的血氧監測功能與臨床血氧儀器測量之間有不錯的信度,也是一項資源。
台北市以防疫旅館作為台式方艙醫院,雖比病人放在家中安全,但缺點是旅館並非醫療機構,無法放置醫療儀器與執行醫療行為,且通風與空氣過濾亦必須注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各縣市不妨參考南韓做法,盡速提升社區照護量能,因應浮現中的病例潮。
而為提高檢驗量能與方便民眾檢驗,許多國家在通風處所廣設得來速或採檢亭等社區採檢站,美國亦對於檢驗試劑鬆綁,讓民眾可以在家自我檢測,並提供採檢指導,包括鼻腔採檢與唾液採檢,讓民眾不必冒著傳染或被感染的風險外出就能檢驗,以減少感染黑數、避免持續擴散,亦避免因不自知感染,疏於監測,造成無預警惡化、回天乏術的憾事。
台灣不是第一個遭遇新冠爆發的國家,世界各地在檢驗、照護與疫情控制上都有很多經驗可參考,何須閉門造車?事實證明又慢又鬆的假3級警戒,根本未切實阻斷傳播,各企業紛紛淪陷,感染黑數卻不檢驗不照護,猝死不幸只怕會等比級數增加。
(轉載自中時新聞/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