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東
國民黨主席選舉原定7月24日舉行,因疫情影響而延期,中常會28日開會最新決議,黨主席選舉8月16、17日受理登記,9月25日投票;至於現任黨主席江啟臣任期何時屆滿,會中仍沒有定論。一場原先預期轟轟烈烈上演的選戰,被迫在檯面下繼續醞釀發酵,然而這次國民黨該擔心的不只有黨內人士的角逐,民眾黨是否可能異軍突起取而代之,更是全黨應關心的重點。
台灣民意基金會6月12日公佈,針對「台灣人政黨認同」進行了全國性民意調查,主要聚焦在「5月疫情風暴下的台灣」,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有28.2%認同民進黨、18.9%認同國民黨、15.6%認同民眾黨,另有48.2%之認同為中性選民。民進黨認同者較三個月前銳減15%,相當於流失近300萬支持者,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廖達琪認為,此次民調確實看出民進黨受疫情處理不佳的影響而有「滑坡效應」,民眾黨因臺北市長柯文哲對中央的挑戰而大有斬獲,但國民黨卻也因缺乏正確的角色扮演而未能得分。
台灣5月本土疫情爆發後,民進黨因疫情處理及疫苗政策不當,支持度跌落3成並不意外,可是國民黨作為最大反對黨,卻也沒有因此獲益,反而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以及其領導的民眾黨支持度攀升,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認為,這表示在防疫相關議題上,國民黨無法獲得選民掌聲,甚至連深藍選民都未必買帳,這是國民黨面臨的危機;此次造成民調版圖大幅移動的中性選民,原本對柯文哲的民眾黨並沒有抱持太高期待,但柯文哲和民眾黨立委高虹安的表現被認爲超出預期許多,因此反映在民調使民眾黨支持度上升。
即使國民黨籍的縣市首長,如新北市長侯友宜和台中市長盧秀燕等人的政績和防疫都廣獲選民青睞,個人的支持度屢創新高,但這些首長的成績卻無法被選民轉移給國民黨中央或立法院黨團,形成結構性的區隔。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曾在國民黨中常會的專題演講上呼籲「團結,我們都不一定能贏,不團結一定輸」,直接點出國民黨的長久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看在台灣社會大眾眼裡,就是一個「選前裝團結,選後不團結」的政黨。國民黨主席應是掌握黨機器的重要力量,應清楚自己的定位、堅持自己的立場與論述,如今江啟臣卻接連走錯好幾步重要的政治佈局,各種連鎖效應導致今天這般田地,國民黨積重難返的問題已經到了必須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
然而這個改革的重任應交由誰來承擔?對於已然失勢、支持度屢創新低的國民黨來說,現在應期待的不只是一個足以「一人救全黨」的救世主,而是能銜領著自身領袖魅力,同時更能「確實改革國民黨」的人。韓國瑜當年憑著其理想與號召,幾乎可說是以個人魅力在全台各地掀起韓流,甚至拿下綠營票倉成為高雄市長,但隨著韓國瑜在2020年大選中耗損之後,國民黨不應再期待有一個橫空出世的救世主能夠「一人救全黨」,而是需要一個「專職黨主席」能夠去改革國民黨深層的核心問題。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認為,這波疫情已經到收尾階段,收尾就是要卸責、政治鬥爭,但民進黨算錯一招,柯文哲犯再大的錯誤,也比不上因民進黨的防疫政策造成700多位同胞失去生命,因此柯文哲「瑕不掩瑜」,民調更直直上升;資深媒體人黃光芹也指出,現在是「亡藍必柯」,柯文哲打的點都是藍營喜歡的議題,原以為民眾黨是一個長不大的政黨,但現在非但博取逾10%多的聲勢,更以囊括整個反綠陣營精神領袖的共主形象出現。
國民黨下一步該怎麼走?面對第三勢力民眾黨的節節進逼,國民黨需要另一個韓國瑜,有明確的理念與號召,讓社會看得到、聽得到,但同時更要有徹底改革黨內積習的能力與決心,堅守自己傳統基本盤的立場與論述,不然民眾黨將可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