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東
升學主義作祟下,台灣的體育運動風氣一直沒有很興盛,往往要到了大型國際運動賽事登場,許多一日體育迷應運而生,此時對於台灣體育選手的關注達到最高點;爾後熱度一減,風波一過,台灣體壇又如入死水,無人知曉體育選手風光背後面臨的是怎樣的辛酸與困境。
這次2020東京奧運台灣選手錶現亮眼,至今已奪得2金、4銀、6銅的殊榮,總統蔡英文7月28日在臉書發文讚嘆,這一切的好表現、好成績,都要歸功於選手的付出、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各項後勤團隊長期的協助,以及教育部體育署從2019年啟動的「黃金計畫」。然而這「黃金計畫」,恐也已淪為台灣體壇眾多無人可管的弊端之一。
2019年1月3日,時任體育署長高俊雄宣佈啟動「2020東京奧運黃金計畫」,編列專案預算3億元,遴選重點培訓選手,針對各運動種類技術屬性與選手個別特質須求,擬訂客製化的培訓支援計畫,給予國內、外參賽與移地訓練所需各項支援,包括專屬教練、防護員、陪練員、以及所需裝備與器材等,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突破歷屆奧運會成績為目標,執行期程自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結束日起至2021年東京奧運會結束日止。
其中,遴選選手的方式依據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及同年國際競賽成績,評估2020年東京奧運會奪牌潛力選手,根據競賽成績將菁英選手分為三等級:第一級為奧運積分世界排名前3名;第二級為參加最近一屆世錦賽或亞運會(同奧運量級)金牌;第三級為經國訓中心競強會委員會評估具有競爭實力者。三等級制度可升可降,每半年檢討一次。
(圖/翻攝自國民體育季刊)
根據競賽成績評選培訓,或許是最公開透明的方式,但這樣真的公平嗎?當年成為黃金計畫選手的郭婞淳、林昀儒、鄭怡靜、楊勇緯、戴資穎、李智凱、李洋、王齊麟、黃筱雯、文姿云等人如今都順利奪牌,然而不在黃金計畫名單內的跆拳道女子57公斤級羅嘉翎、舉重女子64公斤級陳玟卉、高爾夫球男子組潘政琮也紛紛勇奪銅牌。體育署傾注資源培育可能奪牌的選手,考量獲得最大利益的理念不是不能理解,但知名足球球評石明謹也點出台灣的問題,就是太過注重成績及資源分配,用成績來決定人選,導致能出場的運動員變得很少,更遑論國際賽事的競爭。
國民黨團總召費鴻泰曾指出,中華羽球協會選訓小組在遴選代表台灣出戰越南羽球國際賽的選手時,既依據國內排名賽參賽選手的表現來選拔,又為何會有排名前三的選手竟然落選,反而由名次排在其後者出線的黑箱問題?
羽球協會當時對此回應,遴選的標準,國內排名賽的名次高低只是指標之一,還要考量選手的潛質、是否真為可造之材。但問題是,排名賽期間,除非選訓小組所有委員皆全程觀戰,並對每名參賽選手的各項表現做出詳盡紀錄,否則不以白紙黑字做為評選依據,不禁讓人聯想到與羽球界派系傾軋,以及爭搶、壟斷羽球人才、資源有關。
台灣體壇黑幕重重,然而每次在大型賽事下曝光的選手困境,只是讓政府為回應民眾的聲音、鄭重其事呼籲要改革,卻往往無法一以貫之、徹底執行,導致最後無疾而終,成為一種迴圈。蔡英文說這次奧運過後,更要不斷提升環境,會不會也如同2016年裡約奧運的承諾一樣淪為口號?令人心寒的台灣體壇,又如何能將台灣的「黃金選手」推上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