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是否開放福島食品進口引發關注,學者認為,以加入CPTPP爭取日本支持為由,理由似乎太過牽強,福島生產的農產品替代性很高,現在開放福島食品是「象徵意義」,不具實質經濟效益。

福島食品包含福島、茨城、岩手等一帶因為311核災引起食安疑慮,至今生產製造的食品仍禁止輸台。如今台灣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政府擬將核食正名為「福食」,減少民眾恐懼,並以進口福食才有利爭取日本支持為由,盼開放進口,引發各界熱議。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中美政治角力,台灣必須選邊站,公投才同意開放萊豬進口,但台灣與日本關係本就友好,與美國關係不同,且福食又攸關國民健康,政府的理由實在不具說服力。

根據農委會資料,311前,福食進口台灣以越光米、納豆、鹽漬鯖魚、昆布及秋刀魚等為大宗,但核災爆發後時隔多年,儘管台灣未開放進口福食,自日本進口的白米只增不減、冷凍昆布也漸回到未發生事故前的水準。台大動科系教授陳保基認為,顯見台灣消費者已找到福島食品的替代品,開放福食已不具實質經濟效益。

對於民進黨擬將福島核食更名「福食」,2018年反核食公投案領銜人、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直言,這不能改變核食傷害健康的事實,只是掩耳盜鈴。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則表示,如果台灣真的要開放福島食品,就要比照日本,連生產的縣市都要標示清楚,檢驗與標示都要比照國際通行規則、科學標準來取得民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