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鐘鴻

初春的漳浦時不時會淅淅瀝瀝下點小雨,雨滴砸在紅磚瓦上順著飛簷滑下,落在古厝前門檻的石板上。

在這樣氣溫正好、微風不燥的時節,撐一把傘踏進閩南清冷古樸的小巷,兩旁是暗紅色的牆,和著青石板上鮮綠的青苔,顯得那樣悠遠寧靜,彷佛在訴說著遠方的故事。

這時一陣水仙花的芳香傳來,似仙子的衣袖,翩翩起舞,醉如雲翳。伴隨水仙的素雅清香,我們駕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 向趙家堡村駛去,放眼窗外,山路逶迤,峰巒疊嶂,溪流潺潺,處處群山環繞。

穿過充滿民族特色的佘鄉,沿著小路徑直走去,在一大片綠盈盈的農田映襯下,一座巨大的土樓映入眼簾。土樓呈「回」字形,在群山中拔地倚天盡顯恢宏。稍抬額頭,便能望見「東方鉅障」這氣勢磅礴的四個字。

門前的一口青石雕八角古井的井口四周曬著蘿蔔乾,一旁的竹竿上晾著半舊不新的被單,邊上還種著幾棵芭樂樹,樹下堆積著燒過落葉的炭灰。在雨水的打濕下,透紅的炭星子格外突兀。

再往裡走,便到了史堂。史堂的門聯寫著「志重在詩書代出英才光古德,堂光於敬愛門知禮讓振家聲」。這不禁讓人想起農村長輩那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光宗耀祖的願望。子複則輩興,趙家堡族人的樸素情懷也一樣,使這期許在時光中慢慢品味,漸漸舒展……

趙家堡又稱趙家城,位於福建省漳浦縣湖西佘族鄉,南靠丹灶山,北對朝天馬山,城牆北面為官壙溪,全堡占地173畝,平面呈方形,素有「五里三城」之稱,依山傍水。

古堡前面地勢平坦開闊,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後側翠巒疊嶂,綿延逶迤。初春時節,黃牆黛瓦與綠水青山相交輝映,翠竹、綠田、汴橋、溪流點綴其間,色彩斑斕,仿佛是一幅素雅靈動的水墨畫。

當年南宋閩沖郡王趙若和兵敗奪港北逃。他們從漳浦附近登岸,匿趙為黃,隱居於此。明朝洪武18年,趙家人(黃惠官)被人以『同姓通婚罪』告發,為免除極刑,黃惠官於公堂上獻出族譜,禦史朱鑒後,發現譜牒有天降祥瑞的奇跡,便稟報給洪武皇帝。誰知恰巧符合皇帝心意,他為弘揚大漢族族裔,特允趙氏後人,在洪武十八年御賜複姓。

到明朝萬曆二十八年(西元1600年),趙氏十世孫趙范以進士及第,從浙江副使歸休回鄉,回到漳浦縣佛曇,感於沿海倭患猖逆,遂舉族遷建於湖西盆地的東南側,依傍著碩高山。他們父子二代人花費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建成了這一座城堡,趙氏家族便世代聚居於此。宋王朝後裔已知復國已成舊夢,因此他們將夢想鐫刻在這座苦心經營的城堡,把它營造成汴京的縮微景觀,合族而居,緄延400餘年。

城堡中的構築設置處處模仿北宋都城開封,汴派橋仿開封的潘楊二湖所建,七級方形實心聚佛寶塔依汴京鐵塔之意建造,時時流露出建造者對祖先帝業的思慕之情。內城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周長220米,開三門,中建完璧樓及裙樓,供堡主居住。牆內側建平房,供族人居住。城堡還有內外兩道城牆,外城是條石砌基的三合土牆,高6米,寬2米,周長1082米,城牆根據地形築有墩台和藏兵洞等。築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橫匾刻「東方鉅障」,南門刻「丹鼎鐘祥」,從城樓門窗外眺,阡陌交錯,炊煙嫋嫋,散發著泥土的芳香。西門刻有「碩高居勝」四字,北門據傳為清代一個縣令,看到趙家堡仍有「龍脈」存在,帝皇之氣未絕,怕對清朝不利,便下令毀了北門前一塊平地,填了護城河破了風水,此後北門就變得荒蕪冷落。

其中最為揚名的要數「完璧樓」。三合土夯築,正方形,三層,四合式,呈回字形。這座土樓背馱著趙宋王朝的衰敗,亡國的歷史合一代王孫的夢想,在崇山峻嶺中訴說著王朝悲歌。究其「完璧樓」三個字便有說不盡的淵源。完璧樓取自完璧歸趙之意,細究「完璧」二字又有些深層含義。「完」與「宋」同屬禿寶蓋,有屬宋之意,而「完」字之下為元,有「宋」之意的禿寶蓋站在元字至上,寓意著宋朝終將取代壓制住元朝,收復失地;而「璧」字本來是上下結構,趙范卻有意把它寫成左右結構,又把玉字省去一點,讓王字隱藏在啟(房屋)字下面表示趙氏後裔當年隱居、諱姓。其中「辟」象徵著南宋皇室後人復辟的絕心,我們可以看到牌匾上「壁」的寫法是有些變形的,「辛」的比例異常的大,佔據了壁字的半壁江山,這樣一來不但將南宋後人想要復辟之心的色彩沖淡了許多,更是暗含著宋末元初南宋後人為了收復失地所做所為的隱忍艱辛。「樓」字把上面的米寫成草書的宋字,把底下的女寫成安字,把木字旁寫成大字:隱喻著大宋子民在此偏安。所謂這簡單的三個字,卻涵蓋了趙宋子孫的無限悲望和壯志!

但山河看遍,此身漂泊寄餘年,此情測渺托鴻影。於兩岸花間逡巡,在火燒燈中凝眸,轉身的刹那含著多少對永恆的期許,這千古一顧,淡了光陰的重塵,投向誰的心壁。也遇相思苦,信去如入海,銷匿波漣嘈嘈。雲端伊人可懂這惆帳,怎也不隻字片語為應。

曾經,官員們與江南名妓「幾度飲散歌闌,香暖鴛鴦被,低幃昵枕」;臨安城內「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而如今,大宋王朝早已遠去,熊熊烈火不見了,刀光劍影不見了,民族的鬱忿也不見了,累累的傷痕被400餘年的時間慢慢撫平。舊時王謝堂前燕,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們把心中的悲憤和無奈寫進史冊,把宋朝歷代皇帝的畫像珍藏在完璧樓的最高層樓上,把「完璧歸趙」的遺願交付子孫衣缽,寫上「鳳毛麟趾,鶴算龜齡」的對聯暗示明意。

王族之根腐爛了,平民之根卻緊緊地抓住大地,扎實地攀附在閩南的這片土地上。

過去的趙家堡具備城池軍事防禦功能,完璧樓體現閩南地區民居防寇建築特色,城堡仿效開封城的規劃佈局,反映出主人的貴胄身份和王朝孑遺的心境。城內的建築充分地考慮到社會生活的各種需求,建造神廟、讀書處等公共建築,形成了生活區、禮儀區和風景園林區的格局。在整座建築群體中,處處流露出對先祖帝業的思慕之情,「佈局立意,處處乃沿汴京之舊」,是「遺址豐富,建築猶存」和「不可多得之古城堡遺址」。

而現今的趙家堡房舍密集,人畜皆旺,他們生活得很自在,炊煙嫋嫋、甕瓦林立、小橋流水,無一不透露出安恬、靜謐的風氣,拼湊出獨特的閩台記憶。

趙氏的子孫們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出了這麼一座具有王族後裔兼具閩南風情的建築。趙家堡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城牆城門和大量明代民居依然保存完好,至今還居住宋代趙氏的第31世至第35世子孫700多人。

黃牆黛瓦依古鄉,閩南的美與愁浸潤在它的夢中,浸潤在它的古樸韻味中,一花一樹,都鐫刻著這座古樸小鎮的詩情畫意;一磚一瓦,都記述著這座歷經百年時光古堡的哀愁憂思。

時間飛逝,日月流轉,趙家堡縱然滄桑老去,風骨卻依然如昨,曾經的滄海桑田,曾經的繁華如夢,如今已化為雲煙。幾百年的時光,土堡上的一簷一瓦、一字一畫,仍保留著歷史風貌,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脈動。在夕陽的籠罩下,所有的景物都鍍上了一縷金光,晚霞在天邊翻滾,古堡靜靜地矗立,用無聲的眼眸注視著,等待黑夜的降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