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袁隆平。是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是他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是他用一顆種子改變了世界。

當風吹過稻田,當碗裡有熱騰騰的米飯,當山河無恙,饑荒遠離我們,總會想起他,想起這個讓全中國人民能夠吃飽飯吃好飯的人,這是他一生的夙願,他也為此奮鬥了一生。

斯人遠去,卻留下一個滿溢稻花香的中國,2022年5月22日是他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讓我們一起緬懷國之脊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袁隆平生於1930年,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年輕的袁隆平曾親眼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報考大學時袁隆平選擇了「學農」,「吃飯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學農,人類怎麼生存?」即使父母擔心學農太辛苦也依然尊重了他的選擇。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學畢業,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他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看到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袁隆平被這些景象深深刺痛,立志用農業科學戰勝饑餓,於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工作,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發現一株稻株籽粒多達230粒,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當時世界權威遺傳學認為水稻不具有雜交優勢,然而袁隆平經過在試驗田不斷選種。在1964年發現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後他耗時9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終於成功,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太多失敗的經歷使國際同行並不看好他。很多人斷言:此路不通,袁隆平依舊不管不顧「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在得到了國家科委的支援後,他和助手們開始培育雄性不孕株。1968年春天,他們把精心培育的700顆雄性不孕株種子撒在試驗田裡,這些種子不負眾望長出了嫩嫩的幼苗,一切都看起來欣欣向榮。

然而意外發生了:袁隆平的700棵秧苗一夜之間被人拔了個精光。這可是袁隆平自1964年以來一期又一期好不容易才培養出來的,這就意味著四年來的研究成果全都泡了湯。

袁隆平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一頭暈倒在了妻子鄧則懷裡,晚上噩夢不斷一直念叨著「秧苗啊秧苗」。這個樂觀的男人第一次感到絕望,面對莫名而來的騷擾袁隆平十分後怕:再有人來搗亂怎麼辦?更何況要尋找優質且合適的雄性不孕株,單靠這一畝三分地遠遠不夠,必須撒開大網才能捕到大魚。

強忍悲憤的袁隆平開始在學校裡四處奔走,他又像當年尋找水稻的勁頭執著地尋找起來,直到事發後的第四天在找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後,他終於在一口井裡發現了自己的試驗秧苗。這五棵劫後餘生的秧苗挽回了袁隆平四年的心血,也再次挽救了雜交水稻。

袁隆平和助手帶著從枯井撈上來的5棵倖存秧苗離開安江農校,離開妻兒老小,他們跑遍了湖南、雲南、海南、廣東、廣西,兩年過去了依然沒找到雄性不孕株。在雲南他們遭遇了里氏7.2級的滇南大地震,別人忙著逃命,他們卻一次次衝到危房中搶救珍貴的種子「種子都要下田了我們怎麼能離開?」

在路上為了催芽,袁隆平把種子綁在了腰間,用體溫溫暖種子。長此以往落下了腰疾,然而這些努力仍不見一點成效。執拗的袁隆平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斷,「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經過一次又一次討論,大家仿佛悟到了問題的所在:他們尋找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稻之間的雜交基因相近,這會不會就是找不到合適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袁隆平決定改變策略尋找野生稻穀的轉機在此刻出現了。1970年11月23日,他們終於在海南南湖農場發現了一株非常合適的稻穀,通過檢測,袁隆平確定這就是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把它命名為「野敗」。「野敗」後來成為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西方國家聽聞中國人研究出了雜交水稻先是震驚、質疑等確認後,趕緊打聽是誰,得到的答覆卻是:一名鄉村老師。

10月23日,河北邯鄲,在永年區河北省矽谷農業科學研究院「雜交水稻」創高產示範基地,通過現場實打實測,畝產達到1326.77公斤,再創水稻大面積種植世界最高紀錄。

從1976年到1987年中國雜交水稻累計增產1億噸以上,每年增產的稻穀可養活6000多萬人。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被外國人稱為「東方魔稻」,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又吃驚又羨慕。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紛紛請袁隆平去講課指導。20世紀90年代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他和他的團隊成為空中飛人,常年提供技術諮詢和技術指導推廣和發展雜交稻技術。

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袁老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到場,只能通過視頻發表得獎感言。他說:「我的心願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40年間中國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試驗、示範其中有10多個國家已經開始商業化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那麼全球每年將增產1.5億噸糧食可多養活4億到5億人口」。

首屆呂志和獎向袁隆平院士頒授「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

目前,僅在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2.5億畝面積,占比57%產量,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不僅如此,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了全世界,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雜交水稻被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袁爺爺的夢想成真了

袁隆平一生都在追求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那個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太陽曬起來,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個稻穗下乘涼……」

2021年8月15畝「巨型稻」在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試種成功,預計畝產可達1600斤以上。據瞭解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規稻的兩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巨型稻」不僅有粗壯挺拔的稻稈還耐淹澇、耐鹽鹼而且能為植株帶來充分的營養為水產、哺乳類動物遮陰避涼,提供最佳棲息場所。「巨型稻」所在的稻田還可以蓄水,通過「稻魚共生」專案幫農民增產增收。

「風吹過稻田 我就想起您」您心心念念的「禾下乘涼夢」正在成真……

他在黑色土地上播下種子,也將在後繼者的心上默默發芽,他把一生浸在稻田裡,把功勳寫在大地上,而今他雖然遠去,但如落紅化泥更加護花,我們永遠銘記您的囑託:「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國士無雙,緬懷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