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鏡週刊
中科院曾自行研發旋翼型魔眼無人機。圖/國防部提供

烏克蘭抵禦俄軍侵略,無人機屢建奇功,成為戰場新利器。為因應新的戰爭型態,我國也積極投入研發無人機,不過,本刊近日接獲爆料,指陸軍委託中科院採購的100架戰術無人機,進入交貨階段卻頻傳摔機意外,就連影像傳回地面也出現畫面不穩定或傳輸中斷,無法讓第一線的戰士掌握先機,在灘岸殲滅來襲的敵軍。雖然中科院一再強調品質無虞,卻遭爆暗留近4億元預算未發包,包括檢調及國安會都已介入了解,全案疑雲有待釐清。

無人機發展改變戰爭型態,國防部近來核定動支43億元,由空軍統籌在全台外離島、高山站台、飛彈陣地等45處營區建置「遙控無人機防禦系統」,陸軍司令部本月6日也表示,為強化地面部隊偵蒐能力,已斥資7.8億元委託中科院採購戰術型近程無人機100架,預定下半年陸續交貨,以守護台海安全。

疑規格綁標 屢遭檢舉

陸軍採購的這批戰術型無人機,將應用在反登陸作戰及灘岸殲敵,透過我軍聯合兵種營編制的步兵或裝甲兵,利用無人機偵察海岸線向外延伸30公里,鎖定渡海來犯的共軍,以刺針飛彈、雲豹八輪甲車或向美國採購的M1A2T戰車等強大火力,第一時間先發制敵,對企圖登陸的共軍施以致命打擊。

知情人士表示,陸軍開出的這項無人機採購規格極高,包括最大起飛重量30公斤、飛行滯空時間1小時、雙光酬載(光學鏡頭與熱顯像儀)時速85公里仍可正常運作、高度須達1,500公尺、光學4K影像傳輸、抗6級風力及不得使用中國製零組件等,全案自去年8月決標後即傳出規格綁標等多項疑雲,檢舉函因此湧向總統府及檢調單位。

為此,中科院已向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說明,但全案仍疑點重重。更勁爆的是,廠商自去年得標後陸續試飛,卻頻傳摔機事件。一名參與測試的人士向本刊爆料,指中科院派員到場觀察該批無人機試飛,前後竟掉了8架,摔機時包括中科院督導長、無人機組長及廠商等共10來人均在場。

試飛頻摔機 恐有缺陷

該名人士並稱,第一次測試時間是在去年10月,試飛地點在嘉義布袋外海,前後試飛時間約2個禮拜,每次試飛一架,預定飛行距離設在12公里,希望藉此修正操控或傳輸等問題,不料,該次試飛共掉了6架。

中科院是我國國防武器自主研發搖籃,肩負無人機及各式飛彈量產,守護台海安全。

由於無人機頻頻墜海驚動當地漁民,為避免引起注意,去年12月間,中科院將試飛地點改到隱密的屏東九鵬基地,設定飛行距離延長至15公里,最後仍掉了一架。今年2、3月間,中科院再將試飛地點改至空軍台東太麻里簡易機場,飛行距離仍設為15公里,最後也掉了一架。

不過,中科院向本刊表示,該院進行多項無人機研發任務,陸軍委託的戰術型無人機案只是其中一案,此案在業者交貨前只掉過一架無人機,地點在嘉義太保地區的甘蔗園,與前述爆料人士所指的試飛地點或次數均不同。

依照中科院說法,除了未經官方認定的試飛掉了8架,官方認證的試飛也曾掉過一架,合起來共掉了9架,顯示該批無人機問題極大,正面臨嚴重困境,一有失誤恐危及國防安全。

不僅試飛狂摔機,本刊還接獲爆料,指中科院採購的這批無人機另有4大問題,包括影像傳輸模糊或延遲、無法作為地面部隊攻擊火力參考,飛行距離太短、不符實戰需求,中科院從標案先扣3.9億元預算、資金流向成謎,以及同意得標廠商改用失標業者團隊的光學儀器,遭質疑評選難道是玩假的?

傳輸常中斷 國防堪憂

中科院面對陸軍要求,該批無人機影像必須以4K傳輸,按理來講,無人機的影像畫質越高、越清晰,越符合實戰需求,不過,以烏俄大戰的戰術型無人機為例,用途僅在近程高空偵查敵軍動態,只要搭配Full HD解析度的1080P像素同步傳送給地面部隊,即可清楚鎖定敵軍,發動火炮殲滅。

但該批無人機規格明訂須以4K傳輸,檔案太大,陸軍要求雙光酬載須提供500小時的測試報告,卻出現無線通訊在10公里外便屢屢中斷、傳送過程延遲、畫面也不夠清晰等狀況,可能是無人機的雲台抖動所致,一旦不能即時提供清晰影像給地面部隊作為射速、射角,或以GPS鎖定敵軍位置,即無法對敵座標進行精準估算,無助於提供作戰訊息,恐讓敵軍輕易搶灘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