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本報特約記者 羅婕報導〕20世紀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傳遍大江南北。佤族人生活的地方——以臨滄滄源與普洱西盟為中心的佤族聚居區,被稱為「阿佤山」。近日,19位在滇台商、台青走進阿佤山,感受各民族同胞生活發生的巨變。
臨滄市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與緬甸接壤,生活著佤、傣、拉祜、布朗等民族,是中國佤文化的薈萃之地,被譽為「世界佤鄉」。2012年,臨滄滄源縣勐董鎮與台灣苗栗縣泰安鄉締結「友好鄉鎮」,在經貿、旅遊、農業等方面開展一系列交流合作。
台商謝守義是滇台親情友誼的見證者之一。2009年,他帶著台灣的茶葉加工技術來到有著「古茶之鄉」美譽的臨滄,以茶為媒,促進交流合作。作為當地為數不多的台商,每當滄源「摸你黑」、台灣「豐年祭」等民俗活動舉辦時,他都隨團參訪,逐漸成為滇台溝通的紐帶。
後來,謝守義轉到普洱經營茶廠。此次故地重遊,他笑言,「一下動車就有種回老家的感覺。」走進滄源縣糯良鄉班鴿自然村,他感受到鄉村風貌的巨變,過去居住在茅草房中的村民如今搬進了新房,依託崖畫、天坑、國畫長廊、司崗裡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觀,當地正打造田園綜合體,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此行從昆明乘坐動車到臨滄,再從滄源佤山機場飛回昆明,從事產業加盟連鎖的台商李雅文認為,臨滄最直觀的變化是交通發展帶來的出行便利。
2014年,李雅文第一次自駕到臨滄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盤山繞水的道路上,300公里需要6小時車程,給她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近十年,臨滄實現了高速公路從零到667公里的巨大跨越,行政村公路通暢率和抵邊自然村公路硬化率達100%。看到臨滄交通的巨大進步,李雅文將這裡列入自己康養旅遊項目的選址地之一。
「95後」台青黎旻漪從小學起就到大陸接受教育,此次與母親李雅文同行,她眼中的邊境村寨與印象中的貧困、落後產生了巨大反差。滄源縣勐董鎮永和社區國門新村正在打造集山水人文風光、民俗風情、鄉村旅遊休閒為一體的「邊境小康村」,在這裡她感受到「一寨觀兩國」的獨特風光。
十九年前就在大陸經營酒店品牌的台商高豫矜表示,他十分樂見曾經貧困的村寨如今依託自身資源發展旅遊業,「豐富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加上日益發達的交通,相信未來幾年,雲南旅遊會進入高速發展,作為台商我希望能參與其中,與雲南人民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