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映丞
翻攝推特
在日本,這場花費16.5億日圓(約1140萬美元)的國葬引起了民意反彈,多項民調都顯示,過半數日本人反對國葬。上萬名民眾在首都東京街頭示威,一名男子更在首相岸田文雄辦公室附近自焚抗議,要求取消國葬。
但另一方面,國葬也吸引了日本在全球的盟友,美國總統拜登不出席,但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有出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及其三位前任也參加。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沒有參加英國女王的葬禮,但飛往東京向安倍晉三致意。
世界領袖聚首一堂出席國葬,日本國內卻充斥反對聲浪,背後有什麼原因?
首先,國葬本身不是一個正常的事件。在日本,國葬是為皇室成員保留的,二戰後只有一位政治人物(前首相吉田茂)獲此榮譽,而那是在1967年。
安倍晉三獲國葬待遇的部分原因,是他的死亡方式,他在7月初一次選舉活動上遭槍殺,而日本為他哀悼。民意顯示他在國內從未大受歡迎,但很少有人會否認他給日本帶來了穩定和安全。
為他舉行國葬也是反映了其地位,他是日本在位最長的首相,可以說,戰後沒有其他領袖對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前安倍顧問丶政治學教授鈴木一人(Kazuto Suzuki)形容,安倍「領先時代」。「他知道權力平衡不斷改變,中國的崛起當然會打破平衡,重塑地區秩序。因此,他想發揮領導作用。」
鈴木教授指出,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成立《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協定》(TPP),旨在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聚集在一個巨大的自由貿易區,2016年川普命令美國退出TPP,外界都預計它將瓦解,但並沒有。
安倍晉三接下了領導權,促成了名字更加複雜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是個糟糕的名字,但它標誌著日本願意在亞太地區發揮主導作用。安倍還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Quad成員包括美國丶日本丶印度和澳大利亞。
其次,安倍晉三在2014年強行通過法案,「重新解釋」日本戰後的和平憲法,允許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意味著這是日本戰後,首次能與美國盟友一起在海外採取軍事行動。
這項立法引起巨大爭議,至今仍能感受其漣漪。在東京遊行反對國葬的上萬人指責安倍帶領日本走向戰爭,示威人士Machiko Takumi說:「這意味著日本將與美國人作戰,即是使日本能夠再次進入戰爭狀態,這是我反對國葬的原因。」
日本是個飽受戰爭創傷的國家,但讓人們對安倍感到憤怒不僅僅因為原子彈爆炸的記憶。日本戰後和平憲法明文規定該國「放棄戰爭權」,安倍若要改變這一點就應該發動全民公投解決,但他知道自己會輸,因而選擇「重新解釋」憲法。
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說:「安倍被視為不對人民負責的人。無論他做了什麼,他都是違反憲法原則的,他違背了民主原則。」
但對安倍支持者而言,以上種種都忽略了問題的關鍵。安倍晉三比任何其他世界領袖早看到中國威脅,並決定日本必須成為美日聯盟的一個重要成員。
安倍前顧問鈴木一人指出,「安倍晉三看到中國將崛起,而美國將從該地區退出。為了讓美國繼續參與這個地區的事務,他意識到我們需要有自衛能力。」
一個重新武裝並有軍事能力的日本,除了受到華府歡迎,也獲一些亞太國家支持,因為他們同樣擔心中國的崛起。安倍在坎培拉和新德里找到了合作夥伴,他遇刺後,印度總理莫迪宣佈設立全國哀悼日。
不過在中國,安倍並沒有被哀悼,他被譴責為戰爭販子和修正主義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北京派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去倫敦參加女王國葬,卻派外國人從未聽說過的前科技部長去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