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水表演太祖拳春秋刀。

〔本報特約記者 張金川 廖珍妹報導〕「不少台灣武術選手一登上舞台,就用閩南話熱情打招呼『大家好,我又回來了』。」說起一周前的兩岸武術交流活動,陳金水近日受訪時對記者說,「這不就是許久不見家人親友間的熟絡嗎?」

歲末時節,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舉行,吸引兩岸武術愛好者和武術名家相聚線上線下,以武會友、暢敘情誼。

作為該活動的創始人,陳金水說,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為兩岸武者搭建了一個交流切磋的「武」台。

從2007年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舉辦第一屆至今,數百名台灣武術愛好者已跨越海峽前來交流。身為龍文區武術協會原會長,陳金水也曾八次應邀赴台交流,續寫兩岸「武緣」。

「『忙時去耕田,閒時來練拳』,是龍文的傳統。」陳金水說,漳州習武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唐朝陳政、陳元光入閩平亂時期,從而形成了漳州人自強不息、愛拼敢贏的尚武精神。

漳州是福建傳統拳種最多的地區,有太祖拳、五祖拳、白鶴拳、相公拳等十種以上傳統南拳。現今,在龍文區,武館多達28家,習武強身之風依然較盛。

「各拳種招數各異,如以拳頭論大小、排名次,既不好評判,也容易傷感情。」早在2004年龍文區武術協會成立時,陳金水就想著如何搭建閩台武術交流平台。後受央視《激情廣場大家唱》節目啟發,他倡辦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

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首辦時,港台武術愛好者參與較少,但現場人氣爆棚。帶隊前來的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秘書長郭應哲在活動現場說:「我們的根就在這裡,如果我們搞不明白過去和現在,就不會明白將來。」

向記者追述起這些,陳金水感言,兩岸武術不僅招式相同,還同宗同源。

兩岸武術文化同根同源有據可查。據《台灣省通志》載:「閩粵人之移居台灣者,不可勝數,尤以閩人為多。鄭成功入台時,台灣漢人不過十余萬人,至清領台灣以致光緒二十一年,移民數約三百萬人。」不少精通武藝的漳泉籍將領,都曾被朝廷派駐台灣任職或在台灣傳播武藝,把多種拳種以及獅法、民俗陣法傳到了台灣。

兩岸武術交流的大門打開後,交流的拳種更多樣,「登陸」的武者逐年增多,其中年齡最大的八十幾歲,最小的僅十幾歲。陳金水說,之前幾十年裡互動甚少,但選手一見面,簡單指導完就可對打,「正是因為兩岸武術文化一脈相承」。

「不少台灣選手祖地根脈觀念濃厚」,在陳金水的記憶中,當時八十幾歲的台灣選手趙福霖,在漳州市雲霄縣看到將軍山下的陳元光像後雙手合十,哽咽著說道「老祖宗啊,我回來了」;也有選手在武術交流中找到祖籍地,「借助大家練平台,兩岸以武會友、以武訪親、以武尋源。」

「武緣」結「人緣」,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更加熱絡。2010年,龍文區武協與台北市北投區結為兄弟友好單位,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大家練也成為漳州對台交流特色項目。陳金水表示,希望兩岸武者共同弘揚中華武術,讓中國「功夫」在全世界綻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