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碩報導〕2月2日,我們迎來了第27個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為:濕地修復,旨在提高公眾對濕地為人類和地球所作貢獻的認識,促進採取行動來修復濕地。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淡水之源、重要的碳庫、生物基因庫,還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承載著自然景觀,傳承著人類文明。正是因為這些無可替代的作用,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拉姆薩爾簽署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以下簡稱《濕地公約》),並在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上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用於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大陸濕地保護經歷了摸清家底、搶救性保護、全面保護3個階段。截至目前,中國濕地面積達到5635萬公頃,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目前大陸濕地保護已經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並形成濕地保護的「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