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編輯 劉福雨
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在湖北武漢開幕
拼搏 奮鬥 融合 發展
1200多名來鄂的台灣青年
在英雄之城奮力追光
在荊楚大地書寫青春篇章
近日
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
在湖北武漢開幕
來自兩岸300餘名青年
相聚湖北、共敘友誼、共話發展
黃鈺婷等8位在鄂台灣青年分享了
他們在湖北求學、創業、就業、融合的故事
黃鈺婷
求學此地,開啟青春的旅行
黃鈺婷:從陌生到熱愛,還想再「續費」
「武漢『每天不一樣』,充滿活力,我愛上了武漢。我想繼續在武漢學習深造,更深入地瞭解武漢的歷史人文、探索『英雄城市』的發展秘訣。」
如同13年前的甘家驊一樣,2019年,黃鈺婷來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求學。第一次來到武漢時,她就被這座城市的氣質深深吸引。
入校後,她逐步融入到了集體學習生活中。課餘時,她會和小夥伴一起去領略老武漢的風土文化,找尋隱藏在鬧市中的寶島公園,感受奔騰不息的江水。這些生活中的驚喜,她經常分享給島內的親朋好友。三年間,她對武漢從陌生到熱愛,還想再「續費」在武漢的日子。
林鎮祁
林鎮祁:我願做兩岸交流的橋樑
林鎮祁來自台灣桃園,他有一個喜歡鑽研中國歷史的爸爸,從小他就喜歡聽爸爸講黃鶴樓的故事、辛亥革命的歷史和萬里長江的雄偉。
「『故人西辭黃鶴樓』,原來我以前聽到的詩和在課本上看到的黃鶴樓就在眼前,當時就有種歷史的點滴被喚醒的感覺。」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武漢有很多台灣元素的地名,比如台北路、寶島公園、苗栗路等。這些地方都留下了林鎮祁的身影。
有幸在這裡學習生活了4年,林鎮祁發現武漢不僅有歷史的厚重,有青春的張力,更有大城蓬勃向上的強大力量。「武漢是一個能讓我發展的好城市,我想留下來。」
林佳縈
光,照亮我創業前進道路
林佳縈:因旅遊結緣,她獨自來鄂創業
2019年,林佳縈和媽媽第一次來到湖北咸寧旅遊,就被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深深吸引,萌生了在此創業的想法。就在當年,她帶著30萬元全部積蓄逐夢而來。
創業的困難接踵而至,在她束手無措時,咸寧市台資企業協會主動幫她選門店、談房租、找房住。在各方努力下,壹加壹咖啡館終於正式開業。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開業不到四個月,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城市按下了暫停鍵。
陳旻岑
陳旻岑:「一心回鄉」,助力鄉村振興
「媽媽常說,希望可以將台灣成功的產業模式帶回來家鄉。」陳旻岑說,這是流淌在血液裡的鄉愁。
陳旻岑母親祖籍是湖北孝感,在台灣耕耘了將近27年的有機產業。正當她們思考如何返鄉湖北時,她們發現祖國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正成為回鄉發展的新契機。
在武漢推廣台灣模式的有機農業,起初並不容易。不僅要改良土地,也要改變大家的觀念。在陳旻岑的努力下,從最初的顆粒無收到碩果累累,從質疑、觀望到現在的理解和信賴。
如今的一心回鄉農場,帶動了台灣30多名青年回大陸創業與就業,並在當地招募了200多名青年。他們大多數是80後、90後,他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奔赴在廣袤的農村田野。
甘家驊
新的身份,是青春的新座標
甘家驊:與英雄之城共成長
「甘醫生,1床要做心電圖檢查。」「甘醫生,我父親95歲,剛剛入院。」這是甘家驊的日常,他是武漢市中心醫院一名泌尿外科醫生。
2010年,18歲的甘家驊從台灣新竹來到武漢求學。他原以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將在繁瑣難懂的醫學知識和無盡的思鄉情緒中度過,然而來漢後他發現,兩岸同根同源,風俗相近、感受相似,彼此很好相處。
喜歡一座城,喜歡它的文化,喜歡它的包容。本科畢業後,甘家驊決定繼續留在武漢攻讀碩博學位。十多年來,他親歷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見證祖國醫療事業的巨大進步,尤其是農村醫療水準的大幅提升。
18年在台灣新竹,13年在湖北武漢,武漢已是甘家驊第二故鄉,在這裡他從學生成長為醫生,從大男孩升級為准爸爸,他與「英雄之城」雙向奔赴,共同成長。
賴彥君
賴彥君:湖北首位台籍執業律師
她跨過台灣海峽,來到美麗的江城,在武漢築夢、追夢、圓夢。她就是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台籍教師賴彥君。
2009年,年僅18歲的賴彥君懷揣著做一名法律人的夢想,隻身從台灣來到武漢求學,靠著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大家的幫助,賴彥君順利地完成了法學專業的本碩博課程,成為湖北首位台籍執業律師,致力於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和公益普法。
多舉措助力台灣青年在鄂成長
滔滔長江水,巍巍黃鶴樓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自2016年舉辦以來累計邀請兩岸1000多位青年參加已成為兩岸青年加強交流增進互信的重要平台。
兩岸青年相聚於此共敘友誼、共話發展兩岸青年是兩岸命運共同體中最具青春創造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溝通者」正能量的「傳播者」肩負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