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住潭編

上週末在美術館北側大草原盛大舉辦的首屆「2023珈琲與花物語」市集,是許多咖啡愛好者非常期待的盛典,包含許多外縣市民眾也前往響應,該活動有諸多亮點,包含邀請到從未來台的日本、泰國與國內超夯品牌攤位到場,精彩陣容詳見主辦單位「La Rue 文創設計」專頁。

然而,活動首日結束後即出現不小的聲音在講場地的狀況有多糟,以至主辦發文道歉並說明,潭編兩天也都前往響應此活動,自然感同身受。活動結束了,或許能聊聊後往後能怎麼避免?

但首先,我們要來談一下美北大草原,美術館所在的內惟埤文化園區,在興建時並非一次完成,美術館1994年開放時只完成南側6公頃的雕塑公園,至於生態湖是屬於2000年完成的第二期工程,第三期則完成立體停車塲、兒童美術館等服務設施。

但如果空拍園區,會覺得公園北邊很怪,和公園中央有蜿蜒步道、有各種造景不同,這裡完全沒有人工設施,就是一片大草原,而且好像有一條隱形的線,切出一塊四四方方的地。

這塊地,大部分原本屬於國有學產地,之所以沒有規劃也沒種樹,其實是原本另有他用。

1986年,高雄市打算在內惟埤文化園區興建美術館,1988年蔣經國過世,在當時黨國體制下市府「感念德澤」改名「經國文化園區」,並為了凸顯獨裁強人的偉大,擴大範圍,還要把圖書館總館與社教館一併設置在園區內。

然而市府並沒有這麼多經費,這兩館打算爭取「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後來設在永和)」,以及「國立藝術教育館」進駐,並一直有預留6公頃土地給國立藝教館設館。但在長期重北輕南的狀況下,一過十幾年這兩館都沒有下文,計畫自然放棄。

2004年,中央打算設置「台灣電影文化中心」,當時的台北縣提供新莊土地,高雄也拿出內惟埤北側這塊大草原預留地來爭取,後來協調成新北建北館,高雄建南館模式。但在馬英九執政年間,秉持政府一貫打壓高雄作風,南館就被取消。

於是,美術館一直保留著這塊低度開發的大草原,建築師並把緊鄰草原的區域規劃為密林區,讓一般遊客難以靠近,保留生物棲地,因此草原一直處於較為原始的狀況。即便是草地音樂會,也是運用生態湖畔北側草坡,而非這塊大草原。

因此,在自然生長,沒有任何人工澆灌設施的狀況下,當高雄已經600多天沒有大雨,市區也連續4個多月完全沒有真正下雨,草地的乾黃自然可以想見。

雖然主辦單位說明,已經盡可能在活動開始前在現場灑水,包含活動期間不間斷的請灑水車與工作人員人工灑水,同樣畫面出現在今年的駁二小夜埕市集,此種乾旱期的特殊現象本非常態。但可以思考的是,在極端氣候下,草地市集的想像是否應該有所調整?

就從本次「2023珈琲與花物語」市集許多攤位原始地的日本而言,知名市集常在公園、神社、廣場、運動場等開放空間舉辦,例如知名的蚤之市,就曾在京王閣競輪場、大井競馬場、國營昭和紀念公園等地舉辦。

而這些場地,通常在綠地之外,也會有較廣闊的硬鋪面開放空間或步道,在布展、動線規劃上都較好掌握。而有些以綠地為主的市集,例如在千葉縣佐倉城址公園舉辦的「にわのわ Art&Craft Fair 千葉」,一來不算這麼大規模的市集,二來場地外圍仍有步道、亦有樹木點綴,加上屬於溫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很少出現枯黃狀況。

再以韓國為例,從2015年開市的首爾夜貓子夜市,屬於春至秋季限定的市集,包含手工藝品創意市集、美食餐車、文化表演等活動。場地由首爾特別市提供,在汝矣島、盤浦、東大門DDP、清溪川、文化儲備基地、清溪廣場等地進行。擺攤的地點大部分仍是硬鋪面,並結合大眾運輸易達性,以提供大量人群流暢動線。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場地需要針對市集特性、人流管控來選擇合適擺設位置。La Rue 文創設計曾說明,他們去年到高美館大草原勘察,發現相當翠綠,沒料到旱季太長,場地狀況不如預期,甚至還把輕軌工程移植樹木都扯進來。但看似「意料之外」的場地變化,在了解場地原本特性後,其實是可以預期的。而預料會吸引大量人潮的超大市集,和歐美日閒散的草原市集,在規模和受眾上或許也會有差異。

未來若有類似活動,或許應先納入植被與季節因素考量,建立幾個可使用來舉辦活動的戶外場地(例:高美館廣場、湖畔、蓮潭畔舊左中地、駁二與棧庫半島、流行音樂中心水岸等),並建立場地整頓的常態規範,增加城市戶外場域韌性,同時能夠將活動進場搭建拆卸之作業標準化,甚至可減少活動產生之碳排。

期許在有好的市集企劃與優質商家參與同時,場地與周邊設施也能跟上,讓高雄的戶外活動更為多元有趣。

(圖文轉載自高雄好過日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