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兩年前的5月22日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逝世
一位躬耕田野
一稻濟天下
一位無影燈下
肝膽兩昆侖
他們離去了
留給我們無盡的懷念……
袁隆平
年輕時,袁隆平決意報考大學的農學專業。父母都不同意袁隆平,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最終說服了父母。
「讓所有人遠離饑餓」這個當時看來遙不可及的夢,讓袁隆平展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追逐。
後來,袁隆平成就斐然,表彰無數但他一直惦記的,仍是「下田」。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儘管已經90高齡,袁隆平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邊「打卡」。
回望袁老一生,宏願並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一代中國知識份子對家國命運的情懷和擔當。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始終為端穩中國人的飯碗和保障世界糧食安全不懈奮鬥。
吳孟超
「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從醫70餘年,由於常年手術吳孟超的右手明顯變形,食指指尖微微向內側彎,不適合簽字、吃飯卻是拿手術刀最平穩的姿勢。
關於自己的手吳孟超曾幽默地說「這個手呢,比臉重要!臉老了無所謂,但手的感覺要保護好」。
正是靠著這雙手,吳孟超在手術臺上戰鬥了一輩子,直到2019年97歲高齡才正式退休,他將16000多名患者拉出了生命的絕境。
在吳孟超院士的紀念像旁,擺放著一尊手模雕像,那是一雙穩穩拿著手術鉗的手正在進行手術。
吳孟超曾在手術臺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為患者切除36斤重的巨大腫瘤,由此得了一個「吳大膽」的稱號。他也曾面對高風險,為一個僅4個月大的女嬰摘除了體內的腫瘤。
吳孟超曾把自己比作戰士,「只要我活著一天就要和肝癌戰鬥一天」。
年過九旬,他仍堅持每週做3台以上的手術,走下手術臺的吳孟超說「我老了,我的日子不多了……我得爭分奪秒」。
吳孟超生前,把日記寫成手術筆記,清晰記錄每一處開刀位置,日記最後一頁記錄著他行醫生涯的最後一台手術。
兩年前的今天袁隆平、吳孟超院士離開了我們天空中永遠閃耀著8117星和17606星
想念的時候就抬頭望望星空有兩顆星星在告訴我們:
好好吃飯
健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