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laudius

後疫情時代,國際交流回復,然而高雄的空運競爭力,目前出現兩個大問題,分別是:

★1. 航班恢復速度慢

★2. 機場硬體改善速度慢

高雄機場航班仍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有很大距離,第一季航線達16條(恢復43%),平均每周120班(恢復33%)、載客3.3萬人(恢復29%)、載客率71%。交通部表示,預計今年10月航點恢復至19個,航班數將恢復58%。

但以二月而言,根據《波音商用民航市場展望(CMO)》全球現役機隊恢復93%、航班恢復82%、運能78%、載客量81%,如果暫扣除中國市場,平均運能已恢復到疫情前的93%左右,世界主要市場復甦進度遠比台灣快,預估台灣要在2024年以後才能接近此水準,疫情後的觀光重開台灣已經晚了一步。

高雄在地立委許智傑向交通部要求,希望儘速增加日韓、東南亞等航線,也開闢美歐長程航線。他並透露,7月18日高雄直飛布拉格將首航(註:根據華航官網為桃園直飛,使用機型為A350),認為高雄應規劃飛歐美長程。

交通部長王國材則回應,高雄無法飛長程,是受限於機場跑道長度不足。

但此說法也不完全準確,高雄機場跑道長度3150m,確實無法符合滿載的747-400或777-300等大型客機安全起飛規範,然而,新世代雙發廣體客機之起降跑道許多不需要這麼長。

以波音787而言,787-8最大載客數380,最大航程15200km,滿載起飛跑道需求長度3100m;787-9最大載客數420,最大航程15750km,滿載起飛跑道需求長度2900m,空中巴士A350-900起飛跑道需求更只有長度2450m。也就是這些新一代的越洋主力機型,在高雄機場正常起降都不成問題。

主要問題還是在市場,1998年時,長榮就曾開闢小港機場直飛美西洛杉磯航線,但因載客率不佳,還沒一年就取消。但25年過去,航空市場結構已經有很大轉變,區域中短程航線興起,與其強調長程航線,強化東北亞、東南亞4小時航程圈仍是第一要務。其次是連接中東、南亞、澳洲的中程航線,特別中東幾個樞紐機場如杜拜、阿布達比是到歐洲轉機重鎮,若小港有航線將可讓轉機選擇變得多元。

疫情後,市府針對日本行銷力道明顯加強,但針對韓國、東南亞、或目前尚未有航點之南向市場,仍需加強行銷高雄觀光,同時爭取航班,期望在年底讓高雄航班恢復到75%以上水準。

此外,針對高雄新航廈改善,原本預計2033年第一階段開放,2040年才會全部完成,明顯太過緩慢,雖然在賴瑞隆委員要求下,交通部表示會再盡量加速辦理,但目前尚未有明確計畫,這會妨礙高雄機場提升競爭力。特別可惜的是,小港機場改善計畫2017年就研擬,但疫情三年期間,小港機場改善還未進入實質工程,徒然浪費大好施工窗口,勢必得急起直追。

以上這兩大問題,必須中央地方齊心處理,才能讓高雄的航空競爭力重回軌道,這也是高雄作為國際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礎戰力!

(轉載自高雄好過日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