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惠綿

12日,華為第18屆全球分析師大會在深圳拉開序幕。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分享了華為經營情況、華為未來五項關鍵戰略舉措,並對造車、自動駕駛、晶片庫存等熱點問題一一解答。

2021年目標:活下來,活得好

徐直軍表示,華為2020年業績符合預期,手機業務去年下滑,但進一步完善了筆記本、平板等其他硬體領域的佈局,所以公司收入整體保持增長。2021年對華為而言是繼續充滿挑戰的一年,也是未來發展戰略不斷清晰的一年。

徐直軍分享了華為未來五項關鍵戰略舉措:第一,優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韌性,尤其是增強軟體能力、加強先進工藝弱相關產業投資和智慧汽車部件產業投資;第二,推動5G價值全面發揮,定義5.5G,牽引5G持續演進;第三,以用戶為中心打造全場景無縫的智慧體驗;第四,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社會;第五,努力解決供應連續。

針對如何增強軟體能力,徐直軍表示,「2018年底,董事會通過了一個決定,投資20億美元提升軟體能力,在5年週期內,軟體工程能力再提升一個臺階。通過軟體提升,來減少對晶片的依賴,打造差異化,我們也在看軟體方面的機會,加大投入,提升軟體和服務的收入。近期華為雲業務的調整,也是在強化軟體的組織,讓它不要和硬體有太多牽連,來實現軟體的增長。」

「今年的目標還是活下來,但今年希望有時間思考一下,能不能活的好一點。」徐直軍說,「2019、2020年我們都在花時間應對美國制裁,還沒有時間思考未來。我們近期調整業務,發現活下來很有希望,爭取活得好一些。」

智慧汽車將於四季度推出

華為將繼續加大智慧汽車軟體投入,實現汽車行業的智慧化、自動化、電動化等。徐直軍再次強調,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定位是智慧網聯汽車領域的增量部件供應商。「2018年華為在一個會議上明確了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個決策到現在沒有改變。之前華為跟多家車企交流過,產業界不需要華為牌汽車,需要華為ICT能力。」

據他透露,華為雖然自己不造車,但華為希望跟車企合作開創一些好的商業模式,會選擇一些夥伴進行深度合作,通過華為inside的方式和車企打造一些子品牌車。

目前,華為和三個夥伴打造子品牌汽車,包括北汽,從今年四季度開始,雙方將有一系列的車推出。華為還與廣汽、長安汽車打造汽車領域的子品牌。

「今年智慧汽車部件研發投入超過10億美金,現在我們做的每一個部件都逐步推向市場,有車企在使用。」徐直軍說,在即將舉行的上海車展上,可以體驗到華為inside的車,並且可以在城區體驗自動駕駛,「比特斯拉好多啦。」

不過對於5G或5.5G對自動駕駛的作用,徐直軍認為,車要實現自動駕駛,必須實現自主的自動駕駛,不能依賴別人。「如果一個車必須依賴5G或5.5G才實現自動駕駛,那就慘了,網路斷了怎麼辦?這對移動運營商的能力要求太高,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出問題,這不現實。」

在他看來,5G或5.5G對自動駕駛而言更多地是一種輔助能力。「我一直認為5G能力被誇大了。5G當然要比4G好,但是要說5G是一切的基礎,那也太誇大其詞。」

呼籲儘快恢復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合作

雖然華為終端受到打擊,但是華為在智慧出行、智慧家庭等更多場景進行佈局,並且發力鴻蒙作業系統。徐直軍表示,預計2021年40多個主流品牌,1億多台設備,接入鴻蒙作業系統。

對於業界關心的華為晶片庫存問題,徐直軍表示,滿足TO B客戶需求沒問題,華為需要聚焦區域市場,聚焦客戶,使得華為活的更長一點。

此外,華為是全球半導體採購大戶,中國也是全球半導體主要市場,很多企業也擔心自己遭遇華為同樣的困境。「希望晶片企業能在美國規則下為華為製造晶片,庫存消耗可以銜接上,我們就沒有問題了。」

徐直軍表示,「我們可能會長期在實體清單裡工作和生活,華為也能夠在實體清單下生存和發展,不能在假設和幻想下制定戰略。」

徐直軍表示,讓整個半導體產業回歸正常商業秩序,根本答案是重建全球信任、恢復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合作,呼籲各方儘快恢復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