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臉書/高雄好過日

近期國內疫情日趨穩定,因此大家關心的話題開始轉換為疫情後如何振興經濟。今天行政院宣佈,將研擬發放五倍券免付一千元政策,預計16日定案。而先前,地方也已開始討論五倍券加碼政策,例如高雄市府將加發1000元高雄券,變成「六倍券」。

然而,也傳出許多吵著發現金的聲音,為何要發券不發現金?大家或許也聽過「振興」不等於「紓困」的說法,但更準確的說,當疫情已經緩和「振興」不但優於紓困,也把紓困包含在內。原因就在於「流動性」。

什麼是流動性?以下是一個傳頌多年,經典的經濟學入門故事:「有一個百業蕭條的小鎮,街上人潮稀疏,因為沒有收入,大家都不敢花錢,每個人都債台高築,欠了一屁股債。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千元大鈔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就在此人上樓的時候-旅館老闆抓了這張1000 元鈔,跑到隔壁肉店那裡支付了他欠的肉錢。

肉店老闆有了1000 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跟豬農買豬的錢。豬農拿了1000 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

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 元趕忙去付清召妓的錢1000 元,性工作者衝到旅館付了所欠的房錢。

旅館店主忙把這1000 元放到櫃檯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 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天,沒有人從事生產,也沒有人付出勞力,可全鎮的債務都清了,等於大家都賺了1000元,大家很開心。

這位旅客投入的錢,就是他為死氣沉沉小鎮所注入的流動性。

經濟危機的發生,不一定完全反映基本面的問題,而常被市場恐慌加劇。當大家擔心未來景氣變差,想要留更多錢在身邊備用,就越不敢花錢,結果就是各行各業現金流都下降,造成經濟體系陷入長遠蕭條。

如果經濟體的體質不差,要扭轉這個局面,最快的方式就是「為市場注入流動性」。

由於台灣防疫有成,出口主力製造業始終未受影響,疫情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有限。主計處剛公佈的台灣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7.43%,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為8.34%,而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數也上修為5.88%,連兩年名列世界前茅,顯示經濟體質不差。此時最受影響的產業,就是零售、餐飲、觀光等現金流被斬斷的產業。

以高雄而言,雖然確診人數不到臺北1/50,新北1/70,但所受經濟衝擊,卻和雙北差不多。這個月已經傳出越來越多店家要關閉的消息,他們的關店不完全受疫情影響,但疫情卻很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

在此情況下,我們需要的,不但是要讓大家「花錢」,還要「立刻就花」,因為再拖店家就死光了。

也許你會問,怎麼不拿錢去廣發紓困? 差別就在於,錢如果在市場中流轉,經過越多手,越能創造越多的現金流。但如果是被存起來,或拿去繳稅,這樣的效益就很小。政府直接紓困店家,需要花更多現金,但若帶動市場買氣,則注入的流動性能發揮槓桿作用,扭轉景氣。

因此,不論中央或地方,要鼓勵的,都還是大家領到卷立刻花掉,尤其要花在零售餐飲業上,花在地方上,才能拯救我們熟悉的「庶民經濟」,因此加發地方卷,限定業種促銷,或結合地方活動,讓大家能勇敢消費,甚至誘使有能力的人多花一點,才是有效的政策。

去年的三倍券,估計貢獻GDP0.53%,用更少的預算創造比3600消費券更大效益。而去年高雄年終的抽獎、跨年活動,也讓夜市、商圈業績更成長30%,旅宿業在跨年時的住宿率亦高達80%以上。年底不論是五倍、六倍卷,都將是帶動城市經濟復甦,邁向防疫新常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