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資訊

越過海峽,兩岸青年訴說溫暖「識·光」裡的青春故事

■來源:中國青年報黑色白色的麵團揉圓壓扁做成眼睛,再揉出胖乎乎的爪子抱住翠綠的竹竿,小小的麵團在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彥手裡,一眨眼的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憨態可掬的 熊貓,把來自台灣的李建勳和範懷方「萌化了」。 他們也模仿做了兩隻小小的熊貓,愛不釋手。 郎佳子彧說:“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也是兩岸青年共同喜歡的東西,希望熊貓能夠讓兩岸青年雙向奔赴,更加了解彼此。”10月25日,兩岸青年相約走進中國青年報社全新升級的“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體驗中國傳統非遺的製作過程。 當天,在北京台灣會館,兩岸和平志工聯盟、台海出版社、中國青年報社等機構舉辦了「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分享成長與奮鬥的故事,傳遞 青春的美好。越過海峽,他們找到回家的溫暖「直到長大與母親回來祭祖後,我才懂得了父親的執念。」在分享會上,台灣青年李建勳講述了父親過世後,他的成長與思考。 李建勳的父親是1949年隨著國民黨退到台灣的老兵。 在他的記憶裡,父親一直有個執念,就是有朝一日要回到在大陸的老家,這是他的根。可是後來父親罹患癌症,已無法回到故土。 直到去世前,他還在為李建勳講述家族的故事。 多年後,李建勳一路奮鬥,從自己口中「躺平的學渣」到華夏科技大學與台灣國立新莊國中傑出校友,成為台灣商業總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他終於和母親回到父親生前眷戀的故土,和久別的親人緊緊相擁。 李建勳說:「看到在大陸的親人後,才明白什麼是血濃於水,才明白親情不可磨滅。」對故土的眷戀,終於從上一輩傳遞到他心上。同樣在大陸感受到溫暖情誼的還有土生土長的台灣青年沈宏叡,2017年,他到中國人民大學當交換生。 「那種心情就是,一落地就能感受到,我們都是中國人,那種親切感就是祖國。」沈宏叡很快就適應了大陸的生活,因為感覺同學們從來沒把他當外人。 他說:“我的很多好朋友都來自北方,他們管我叫‘台灣鐵子’,就是鐵桿兄弟的意思。”在西安,他看到了歷史課本上的兵馬俑,被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深深震撼。 在陝西黃陵縣,他走了好遠的路,特地去祭拜了黃帝陵,並在紀念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的兩個紀念碑中間拍下一張合影,留作紀念。 最後他一路尋找到了“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那是一座建造於1946年台灣光復一周年之時的石碑,它承載了台灣同胞回到祖國懷抱的民族感情和認祖歸宗 的情懷。 沈宏叡說:「那一年,由於連日暴雨,道路阻隔,『致敬團』未能如願抵達黃帝陵,只能選擇在陝西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中山中學體育場遙相祭奠。今天,那些 台灣先烈先輩們的遺願,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之路,我們這代青年將替他們走完。”越過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台灣青年在大陸找到故土的溫暖和文化的認同,大陸青年也在兩岸青年頻繁的交往活動中走進台灣,在飲食中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脈 ,在「雙向奔赴」的情誼中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陳凱迪是北京大學2020級本科生,今年7月,她作為大陸高校師生赴台交流參訪團的一員走進了寶島台灣,這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流行3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

跨越海峽,中醫為兩岸青年架起溝通橋

■來源:中國青年報最近,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大三學生林姵綸正跟著老師進行中醫經典古籍《金匱要略》及註解本的總結整理工作,這本像字典一樣厚的書,她已經翻過無數次。《金匱要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精品課程,雖然還沒進行相關學習,但能夠提前熟悉書中知識,她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上課講的可能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我 現在是整本讀」。 目前,林姵綸手裡有6個註解本,她說:“對於同一段原文,把不同的註本放在一起看,透過對比,可以不斷地去理解其背後不同的用藥思路。”在北京,像林姵綸一樣學習中醫知識的台灣籍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並以中醫為載體,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為了讓中醫養生知識的傳播突破時空限制,使健康生活的觀念在更多青年心中紮根,10月25日,中國青年報虛擬數字人正式發布,它順應移動互聯時代向沉浸互聯的元宇宙時代轉變 的發展趨勢,將數位人技術落地到健康這一更為垂直的應用場景之中,致力於借助中醫智慧更好地服務青年成長。文化同根,中醫同源2002年出生的林姵綸從小在台灣長大,高中畢業後,她選擇到大陸求學。 談到學習中醫的初衷,她說:「因為我是雙胞胎,小時候身體不好,最初是想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台灣的中醫科在私立院校,家庭負擔會比較重,而且我覺得來大陸 學會更正統一些。”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中醫、中藥並不陌生。 來自台灣彰化的90後青年岳書頡從小就吃一些藥膳,平常生病也習慣去看中醫、吃中藥。 高中時,他透過中醫治療自身運動傷害,從而對中醫產生濃厚的興趣。現在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研究所的他正是看到了中醫的治療優勢,才選擇來大陸學習。 在來之前,他曾就讀於高雄醫學大學的運動醫學專業,「那裡的學習更偏重於西醫,比如在骨傷科方面,西醫更傾向於手術,但對一些勞損病症,就沒有太好的治療方法 」。 所以在台灣取得本科學位後,他又申請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本科專業。初到北京時,岳書頡時常覺得學習抓不住重點,「因為已經適應了台灣的教學模式——選擇題比較多,只要有印象就能找到正確答案,而大陸手寫內容較多,要求有很紮實 的基礎知識」。 就這樣,經過兩年的摸索,他才完全適應。而台灣的成長背景,有時候也會帶給他們一些學習優勢。 例如,在《金匱要略》《傷寒論》等課程的學習中,會遇到不少繁體字,這對林姵綸和岳書頡來說,反而更容易。累積經驗,在實務上修正完善2021年,岳書頡本科畢業。 這年暑假,北京中醫藥大學兩岸青年實踐團成立,組織兩岸青年以中醫藥文化為載體,在北京鄉村開展志工服務與健康義診,同時調研鄉村振興成果,協助傳播中醫藥文化。岳書頡是實踐團的一員。 在為期一週的活動中,他們去了北京延慶和平谷的農村,透過健康諮詢、針灸、推拿等方式,宣傳普及中醫藥保健知識和許多常見疾病的治療常識。 這也是岳書頡第一次走進北京鄉村、第一次參與義診活動。「村裡老人很多,年輕人比較少,跟台灣有點像。」岳書頡說,老人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失眠等問題。今年暑期,林姵綸接過接力棒,也成為實踐團的一員,這次他們去的是北京懷柔農村。 提及對當地的第一印象,她說:“附近山很漂亮。跟台灣比,這裡的老人更樸實,有時候有一點口音,我們幫他們貼耳穴,他們會跟我們道謝。”回到學校,她更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例如,每週三和週五下午5點左右,會在學校食堂為同學把脈義診;每週六會抽出半天時間跟診……在學習把脈的過程 中,林姵綸越來越喜歡中醫。進入研究生階段,岳書頡開始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進行臨床輪轉,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不少臨床經驗,所以更渴望透過參加義診,跟患者有更多交流。 今年暑假,他抓住了到山東棗莊李莊村、北京來廣營進行義診的機會。

兩岸書香滋養青年成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10月25日,「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為伴·夢想啟航」活動暨「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辦,這也是系列活動「識·光」兩岸青年閱 享會的開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你的成長之路,有沒有被一本書深深影響過? 你心目中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模樣?一家美好的書店能戳中當下年輕人的關鍵,一方面是需要涵容豐富的書目,讓每個有求知欲的愛書人得以安放內心;另一方面,書店必須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以 書為媒,讓本不相識的青年人相互聯結,激盪思想,彼此看見和理解。最近,在北京前門鬧中取靜之處,“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為伴·夢想啟航”活動暨“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儀式舉辦,這也是系列活動“識· 光」兩岸青年閱享會的開篇。 兩岸著名作家和多名奮發向上的青年一起,暢談閱讀之於個體成長、促進兩岸交流的感想。「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將成為一個動人的精神載體,讓愛書人找到踏實的歸宿感,並與天南海北的年輕面孔相遇,碰出思想的火花。兩岸書香滋養青年成長,好書做伴青春一路追光。閱讀能塑造自我,照顧自己,照亮未來一個青年,能透過閱讀尋找到怎樣的生命光亮?39歲的台灣青年李建勳分享,他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讀古典文學、名家著作,那時候尚不明確閱讀的意義,長大後他才深刻意識到:「原來這些幾千年前古人留下來 的詩詞文化,歷久不衰,不是沒有道理的。原來父親在我年幼之時,就將從小爺爺教育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植'入我的血液。”父親去世後,李建勳感覺自己“瞬間長大了”,也覺醒了。 他把過去所讀的書籍內容,內化成了行動力。 是書籍,給了他改變的力量。90後台灣青年張瑋珊,分享了自己在書中意外尋找到祖國、轉變身分認同進而確立人生志向的經驗。張瑋珊說,「透過這一代代中國仁人誌士的精神與思想面貌,我逐漸了解到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應當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為天下大同共存共榮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 天下的責任與使命」。閱讀能塑造和改變自我,也能傳遞愛心,照亮和溫暖人世間的其他人。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2020級本科生張曦月,分享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 張曦月說:“或許是在那堂語文課後,又或許是在這本書上的落灰被我再次擦拭乾淨以後,我便認為人這一生,一定是要為了什麼而活的。”2022年10月21日,張曦月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成功分離採集出含有造血幹細胞的200毫升懸浮液,造血幹細胞於當天下午被送往鄭州,輸入患者體內。在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90後駐村第一書記王天宇和同事們一起創辦了一個青年書吧。 書吧是開放的,村裡的小朋友、遊客等都可以來這裡看書。 除書吧外,村裡每週還會舉辦讀書活動,分享圖書內容,互相交流學習,營造良好閱讀氣氛。去年9月18日,北京首個「童心港灣」在四渡河村正式揭牌,村裡的孩子從此有了藝術教室。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學專業2020級本科生陳凱迪認為,我們不僅要讀文字的小書,更要讀生活、讀人生的大書。 「如果說文字的小書告訴我們那些情感、那些思想曾經存在,那麼人生的大書則能幫助我們解除個人與書本間的屏障,讓我們能夠在代代相承的文化厚土上去照見自己 ,照亮未來。”在讀書中確立人生志向,閱讀拉近兩岸距離「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既有年輕讀者們喜愛的大陸作家、學者著作,還有許多關於寶島台灣的書籍。 閱讀,能有效拉近兩岸同胞的思想距離。這次作為特別嘉賓出席活動的藍博洲,是來自台灣的知名作家。 李建勳小時候便讀過他的《幌馬車之歌》,張瑋珊也藉用了藍博洲的著作《尋找祖國三千里》作為她本次演講的標題。藍博洲坦言,他在高一休學時,整天與幾個準備重考高中的同學在街頭無所事事,「就在預知即將淪落不可抗拒的脫軌生活」的某天,在家無意發現一本名為《 北極風情畫》的書,很快便讀了進去。

書香傳情 築夢兩岸未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一滴墨、一個字,一段話、一頁紙,單獨拿出來,似乎都微不足道。 然而,當它們串聯成書時,書中的一切不僅能講述鮮活的故事、傳遞深邃的思想,也能跨越山海阻隔,在閱讀者手牽手、心連心的聯結中,匯聚成溫暖向上的火光 。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之際,作為“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系列活動的開篇,一場兩岸青年共話中華文明主題活動,在北京“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 舉行。 書為心聲,墨香傳情。 在交流中,兩岸青年不僅分享了自己對書中文字的感悟,也在閱讀與思考中實現了跨越海峽的情感共鳴。 每個分享人的故事都獨一無二,但書是他們共同的進步階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與積極蓬勃的青春力量中,他們詮釋了“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為伴·啟航夢想” 。這場別開生面的活動,是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縮影。 一直以來,兩岸青年雖然出生在不同的城市、成長於不同的教育環境,但雙方以文為媒,以書為橋,從來都保持著密切的文化交流。 不論在台灣還是大陸,我們都一樣說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讀著中國書長大。 血脈相連的文化基因,使兩岸青年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與基礎共識,也讓兩岸之間的溝通之橋飄滿書香。透過共同閱讀,不論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閱讀相同的文本,還是各自閱讀來自海峽對岸的作品,兩岸青年不僅能夠找到共同語言,在共有的文化認同之下探討有價值的議題、探索書中 真意,也能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種下友誼的種子。 當台灣青年在書中學習近現代中國歷經磨難、浴火重生的曲折歷史時,他們和大陸的同齡人一樣,會迸發出強烈的愛國情感與報國情懷。 大陸年輕人對許多台灣作家也耳熟能詳,他們的鄉愁與細膩筆觸,為大陸讀者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閱讀從來不只是單純的理解文字,更是一段用全新視角思考問題、看待世界的旅程。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曾寫道:「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新的眼睛。」在某種意義上,這句話正是兩岸青年書香交流的生動寫照。 「海峽對岸的社會是什麼樣子?」「那裡的人會想些什麼?」同屬一個中國,許多兩岸青年在成長過程中,都萌發過這樣的好奇心。 以書為媒,大陸與台灣的青年完全可以跨越地理阻隔,在交流中看到最真實的對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兩岸青年共同的成長座右銘。 閱讀不僅能讓年輕人開拓視野,增進理解,也能讓他們更好地投身於有價值的事業,「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從諸子百家、唐詩宋到現代文學,歷代國人文以載道,在書中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精神遺產。 而在閱讀中,青年也能領悟「知行合一」的道理,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在行動中實踐真理。今時今日,海峽兩岸不少有志青年從閱讀中得到激勵,正試圖將中華文化與創新創業結合。

2023海外台胞江蘇行活動成功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鐘泰報導〕近期,2023海外台胞江蘇行活動在南京、鹽城、南通、蘇州四地成功舉辦,美國華人工商協進會會長毛邦傑博士率美國、巴西等地海外台胞來江蘇省參訪交流。在蘇期間,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江蘇省台辦主任練月琴及相關市黨委政府負責同志分別會見了參訪團一行,向海外台胞簡要介紹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對台交流合作簡況,表示將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全力支援服務企業發展。並希望海外台胞台商多來江蘇走一走、看一看,同時發揮資源優勢,積極牽線搭橋,推動更多優質項目、優秀人才落戶江蘇,實現發展共贏。毛邦傑團長在會見中表示,兩岸同根同源,本是一家人,要實現和平統一,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及其分裂活動。他認為江蘇近年來發展很快,不僅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優美的城市環境,還有一流的營商環境、濃厚的創新氛圍,並期待加強與江蘇的合作,共搭平台,面向全球吸引帶動更多人瞭解江蘇、投資江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蘇台融合發展取得更多成果。在蘇期間,參訪團參觀了江蘇的人文景觀與歷史遺跡;考察了相關市的經濟開發區、科技創新區及生態保護區;參加了由江蘇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南京大學台灣問題研究所、江蘇省台灣問題研究中心、美國華人工商協進會、北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等共同舉辦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中美關係與兩岸和平統一」座談會;參加了相關市召開的投資說明會、對接會,達成一批合作意向,取得實實在在成效。參訪團成員對各地的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態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讚歎,對各地各部門所展現出的高效、勤奮、向上的良好風貌予以充分肯定。他們認為,江蘇之所以發展如此之快,不僅得益于天時、地利之便,更多得益于人和,得益於江蘇人的開放務實和創新肯幹。成員們紛紛表示,願繼續加強與江蘇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並以實際行動推動美國加州與江蘇間的經貿往來,助力江蘇經濟高品質發展和蘇台融合發展。在蘇期間,參訪團還拜會了江蘇省僑聯,雙方展開交流互動,達成一定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