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

中國大陸首次運用北斗技術 實現集裝箱碼頭自動化

[本報特約記者魏玉坤 王井懷報導]1月17日上午,天津港集裝箱碼頭自動化駕駛示範區內,一排排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有序經過自動加解鎖站,停靠到預定地點,自動化岸橋再從集卡上抓取集裝箱,穩穩落在貨輪上。大陸交通運輸部水運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標誌著中國大陸首次運用北斗技術實現集裝箱碼頭自動化。天津港集團總裁焦廣軍向記者介紹,天津港在率先實現單體集裝箱碼頭全堆場軌道橋自動化升級改造之後,拓展應用北斗衛星定位技術,用時不到1年,實現了對傳統集裝箱碼頭的全流程自動化改造。改造後的集裝箱碼頭整體作業效率提升近20%,單箱能耗下降20%,綜合運營成本下降10%。近年來,大陸交通運輸行業持續擴大北斗系統應用規模。截至目前,大陸有超698萬輛道路營運車輛安裝使用北斗系統,超1300艘公務船舶安裝北斗系統,並在首架運輸航空器上安裝使用北斗系統,實現零突破。以港口作業系統應用為例,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技術工程部經理彭曉光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4小時的國土覆蓋能力,是保障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24小時不間斷作業的基礎;對國土區域的高精度定位支援,則是保障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定位精度的基礎。去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危機壓力,天津港全面發力建設新基建,運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在港口實現最大規模應用。在科技賦能下,天津港集裝箱輸送量持續數月保持正增長態勢,去年全年集裝箱輸送量突破183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6.1%。「未來,將以協同攻關團隊、院士專家工作站為依託,打造創新聯合體,牢牢掌握核心科技,加快數位化發展,為世界智慧港口建設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有益經驗。」天津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褚斌說。

台幣恐升破25元?出口產業如臨大敵!

[本報綜合報導]台幣強升,讓出口導向的企業哀鴻遍野,但現在更傳出,新台幣匯率很可能一路升值到25元大關,勢必也讓工具機、機械產業面臨更大壓力,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表示,台幣過去也曾經站上25元,但中小企業還是活下來了,朱志洋坦言,台幣升值是擋都擋不住,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在短時間急遽強升,否則企業會承受不了,若是緩步升值、不受美國施壓情況下,企業能慢慢調適,朱志洋認為,儘管大國任性,但台灣企業也展現驚人「韌性」,也提到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有出口才有生產、有生產才有就業!目前台幣面臨最大困境,是頭號競爭對手韓幣貶值,加上台幣升值,企業壓力不小,但朱志洋也認為,台幣升值並非全然壞事,對於內需、進口也有幫助甚至對企業的海外併購也能帶來優勢!新台幣匯率有沒有可能真的再次站上25元,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認為機率恐怕不大,除非經濟出現驚人的爆發性成長,而對於匯率強升,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表示,匯率與競爭對手有直接關係,如果競爭國家貶值3%、台幣貶值2%,來回競爭力就差了5%!而貿協董事長黃志芳則說,過去20、30年來,台灣歷經石油危機、台幣強升到金融海嘯危機,都能看出中小企業的強大韌性,儘管主客觀條件台灣趨於弱勢,但相信在充滿韌性與彈性的優勢下,勢必能挺過難關!

大陸保存種質資源總量 突破52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本報特約記者 邱晨輝報導]在1月12日舉行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品質發展」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大陸加快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建設,建成完善了由1座長期庫、1座複份庫、10座中期庫、43個種質圃、205個原生境保護點以及種質資源資訊中心組成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成立了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新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將於今年建成使用,可保存150萬份種質資源,將極大提升大陸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據萬建民介紹,在種質資源收集方面,中國農科院牽頭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已全面啟動大陸31個省(區、市)的普查和收集工作,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5.4萬份,其中96%以上為新收集資源,搶救性收集耐水淹玉米等一大批珍貴資源。在種質資源鑒定和挖掘方面,中國農科院逐步實現由全面鑒定向精准鑒定的轉變。在對收集、保存的種質資源進行基本農藝性狀全面鑒定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3萬餘份種質的精准鑒定,進一步強化了種質資源有效支撐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新種質創制方面,中國農科院通過遠緣雜交等途徑,創制了一批關鍵性狀突出、遺傳基礎明確、育種家想用、育種中好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育種材料。其中,首次攻克利用冰草屬優異基因改良小麥的國際難題,創制了一批多粒、廣譜抗病性強且產量高的育種新材料。在共用利用方面,中國農科院通過田間展示與年均實物分發共用8萬份次,作物種質資源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期間,該院支撐或服務國家科技獎15項,支撐培育了一大批重大作物新品種。

從32釐米到4600公里!中國大陸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本報特約記者 徐海濤 劉方強]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佈,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金鑰分發,標誌著中國大陸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金鑰分發網路,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大陸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大陸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墨子號」牽手「京滬幹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路有限公司合作,構建了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經過兩年多穩定性、安全性測試,實現了跨越4600公里的多用戶量子金鑰分發。據瞭解,整個網路覆蓋大陸四省三市32個節點,包括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4個量子都會區網路,通過兩個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相連,總距離4600公里,目前已接入金融、電力、政務等行業的150多家用戶。基於「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等量子特性,量子通信被稱為「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在多領域具有應用前景。星地量子通信網的建成,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網」奠定科技基礎,也為相對論、引力波等科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天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