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話題

新能源裝機占比超六成 光伏成青海第一大電源

〔本報特約記者 張蘊 王宏霞報導〕近日從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獲悉,截至2020年底,青海電網總裝機規模達到4030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2445萬千瓦,占比超過全網總裝機規模的60%,達到60.7%,光伏超過水電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與此同時,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擴大,青海電網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已達到3638萬千瓦,占比超九成。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水力、風、光等清潔能源資源蘊藏豐富,發展清潔能源優勢突出。在貫徹落實「生態保護優先」的新發展理念下,青海大力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打造海西、海南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2020年12月30日,世界首個新能源遠距離輸送大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全面建成投運。該工程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為支撐青海新能源大規模開發規劃建設的第一條特高壓輸電大通道。這條特高壓通道工程以及配套新能源輸變電工程相繼建設投運,有力支撐了青海能源支柱產業、綠色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2020年,青海電網新增並網新能源場站87座,裝機容量861萬千瓦,青海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建成。新能源裝機規模的增加,也讓青海清潔能源發電量在2020年達到847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發電量達249億千瓦時。847億千瓦時清潔電量相當於替代原煤3811萬噸,促進減排二氧化碳6268萬噸,推動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受經濟增長和極寒天氣疊加影響,青海電網負荷水準快速增長,自進入2020年11月,青海電網最大用電負荷19次創新高、日用電量17次刷新紀錄。2020年12月29日,青海新能源日發電量再創歷史新高。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調度控制中心主任方保民說,新能源促進了省內消納,對電力穩供提供了有力支撐,這與青海電網持續加大建設力度,帶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密不可分。

就地過年,台商心繫臺灣親友發去新年問候

〔本報特約記者 李洪薇報導〕還有幾天的時間就是農曆牛年春節了,由於兩岸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今年有大量的在陸臺胞決定留在大陸過春節,在滇臺胞也不例外,他們希望通過媒體發聲,向身在臺灣的親友們,發去新年的溫暖問候。據統計,今年從大陸返台過年的臺胞預計僅兩萬多人,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在春節的日子裡闔家團圓,一向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心願,許多在大陸的臺胞因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經很久沒有返鄉和家人團聚,思鄉心切。臺胞洪文山表示,在這裡向寶島臺灣的親友們拜年了,因為疫情的關係不能回去跟你們一起過年、吃團圓飯,非常想念。「雖然身在祖國大陸,心繫於你們,請你們放心,我在這裡過的非常好,安居樂業,也很幸福。」來自臺北的范銘達對記者說,「正值新年期間,先恭祝我的家人們,平安健康新年快樂。」由於工作的原因,范銘達依然堅守在祖國大陸的熱土上,「以數位科技的技術賦能傳統農業和工業,為廣大的農民和工人提高生產力,夯實地方數字經濟努力工作」。他表示,「很開心能為祖國人民貢獻出我的一份心力。」洪文山在臺灣是一名珠寶設計師,熱愛蘭花的他,在雲南玉溪開辦了一座蘭園,專門種植精品蘭花。「這幾年也培育了一些很漂亮的蘭花新品種,生意還不錯。」在洪文山的蘭園裡,他精心培育了一株從臺灣帶來的墨蘭,墨蘭在春節前後開花,又名報歲蘭。「有強大的祖國給我們當靠山,未來只會越來越好。」洪文山紮根玉雲南玉溪生活已有十年,而他的小女兒,今年也正好10歲了。在當地就讀小學四年級,還當上了小班長,為班上同學們服務。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兩岸同胞本是一家人。一家人互相關心、互相溫暖,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只要心安了,在哪裡過年都是家的味道。

截至2020年底 中國大陸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9.99億人

[本報特約記者 韋明報導]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現場發佈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99億人、2.17億人、2.68億人;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13.35億人。2020年大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就業形勢逐季好轉、總體穩定、好於預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12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5.2%,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24%,均低於預期控制目標。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創新實施28項突破性政策,打出減負、穩崗、擴就業的政策組合拳。重點群體就業扎實推進,職業技能培訓持續加強。社保「免減緩降」政策為企業減負1.5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向608萬戶企業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042億元,支出就業補助和專項獎補資金上千億元。

湛江調順跨海大橋成功合攏

[本報特約記者 劉穩 顧大煒報導]1月25日上午10時18分,中國大陸首座以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為設計理念的橋樑——調順跨海大橋成功合攏,比原計劃提前2個月完成了施工任務,為大橋早日實現通車奠定了基礎。調順跨海大橋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北部,全長9.36公里,跨越湛江灣連接湛江市東、西兩岸。大橋主橋全長591米,主跨296米,為雙塔雙索面斜拉橋,整幅橋面寬37.5米,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據施工單位中鐵大橋局調順跨海大橋專案部專案經理戴軍翔介紹,為減少疫情和專案前期主橋方案變更等因素對工期的影響,專案部對施工方案進行優化,捨棄了「先塔後樑」的施工方案,改成了「塔梁同步」施工方案,不僅搶回了因疫情耽誤的工期,還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務,確保了大橋順利合攏。調順跨海大橋為廣東省重點工程,建成後將構築起湛江市「北連高速、南通港區、西進城區、東接機場」的對外快速連接通道,從根本上拉開城市骨架,改變市區交通格局,對促進區域開發和城市發展有著積極作用。

六都升格10年 效益仍待評估 都會化造成城鄉差距過大 延宕十年仍未修法

■ 本報主筆 映成 2010年,台灣地方自治制度施行了60年來的最重大變革,直轄市改制、縣市合併。本次行政區域劃分,台北市是現有直轄市,原台北縣改制為新北市,原台中縣與原台中市合併升格為台中市,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為台南市。已為直轄市的高雄市,與高雄縣合併升格。加上2014年12月25日,從桃園縣改制的桃園市,正式形塑了「六都」加16縣市的行政區域。台灣的都會發展往前邁了一大步,也深刻影響台灣的民主政治與地方發展。地方政府爭取升格的誘因,主要是經濟考量,改制後,有機會脫胎換骨成為國際化的都會城市,每年在中央預算的分配也能夠平均運用。直轄市改制最直接的效果,是預算增加,得以擴充公共建設;以及行政效率提升和決策的完整性,資源集中則促進了產業繁榮,都市化形成的腳步也會更快。由於直轄市之下設區,取消了原省轄縣市的鄉鎮市層級,同步減少的眾多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也節省了大筆公帑。然而,直轄市升格發展至今,仍存有很多討論與爭議。比如,其他縣市的資源因為六都升格而被稀釋,由此造成邊緣化的疑慮從未消止。「六都方向是正確的,可是我也要替沒有納入直轄市的這些城市講話,」盧秀燕說:「因為相對它們變得更小,對它們的發展是不利的。」綜合六都改制後所產生的問題如: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農業地區幅員廣大人口分散,城鄉差距擴大的隱憂,卻深深壓在遠離市區居民的心中,人口則逐步消減,這個現象說明了邁向都會化,不可避免地吸引更多人口集中。人口集中自然也反應在房地產的增值,房地產過度增長,年輕人根本沒機會買房。造成高雄財政雪上加霜,加上推動重大軌道建設,高雄負債金額年年攀升,成為縣市合併後的大難題。為縮小南北差距,打造高雄成為國際都市,但也希望藉此增加中央統籌分配稅款,避免排擠效應。從當初的「高雄縣市合併改制計畫」可以看出期盼縣市合併的綜效「債務維持兩縣市現有規模,同時可彌補高雄市腹地不足的問題」。另外,縣市資源整合有利工商發展,增加政府稅收,強化高雄交通與地理優勢,活絡地方經濟,並讓高雄產業鏈發展更為完整,是「南方區域整合的最理想狀態」。舉例來說,高雄縣市合併10年後,原高雄市負債從99年的新台幣1586.5億元,成長至今年10月底止的2502億元。使得高雄市議會今年11月12日召開專案報告會議,希望市府降低高雄負債總額,並提出償還計畫及統籌分配修法建議,若不能配合修法,龐大的負債將壓垮地方政府。據《遠見》每年進行的縣市總體競爭力評比,結果竟發現,縣市合併前的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的競爭力排名皆屬前段班,合併之後卻呈現滑落的情況。讓改制升格「只做一半」的,是《財政收支劃分法》並未適時配合區域整併修正。這項現行財政資源分配的重要規範,延宕十年仍未修法,隨著時間過去,時空背景轉變,益發突顯其中的弊端。